艺术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及其创新实践研究

2016-05-14 07:39颜煌王润清
艺海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

颜煌 王润清

〔摘 要〕根据Rems Type模型应用,有机构建“公共空间艺术机构在地影响力模式”,并以其为研究对象,研究艺术机构在地辐射化的社会整合模式。在以北京地区公共、个体艺术机构及艺术院校相关实践活动为例基础上,证实在地艺术机构影响力可行性模式。调研分析在地艺术辐射模式理念、方式的实践操作,体现普通人参与公共艺术的可行性,为艺术机构在公共空间、普通人中间起着艺术资源集聚的普适性提供可能。

〔关键词〕公共空间 艺术机构 在地影响力 观众拓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色的发展趋势

1、典型公共空间共生性的可能:政府、社会力量(艺术机构)共力关联。公共空间,根据众多学者及基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常态的公共空间多指我们能够看到的城市、社会公共空间,如街道小区、公园等,从另外一个创意拓展层面,往往透过商业的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公众日常消费境遇下的空间,如娱乐场所、剧场剧院等,包括本文所提到的非政府机构组织的民间文化活动所需场地。

随着政府管理方式向治理的转变,社会治理结构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竞争、有机结合、多元共治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公共空间艺术机构在地影响力模式的可行性在于:地方政府的切实重视和主导作用,服务者的主动开拓与创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是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国外典型公共空间创新模式剖析。典型的公共空间,其功能应当概括为“观、演、憩”三部分。

对于“观”,传统意义上多为群众在一定空间内单向观看艺术群体的表演行为;“演”则意味着演员可以尽情在空间内进行自我情感及社会意义的内外阐释。而从现代观者角度而言,不论是剧场,还是新近缔造的公共演出空间,均应可以关注“憩”这个功能在剧场中的体现。

进一步阐释“憩”,在观众层面,应为主动发生状态,因为人们来到剧院等公共空间,是为了抛开社会上的一切问题与烦恼,这种动力自然多来自人的内心深处,因此,更多具有主观性质。

从“观、演、憩”到“憩”的营造,紧接着就是“憩”空间的营造了。在国外传统认知中,是将公共空间单独作为观众走进演出的一个“通道”,是物理层面的物质过程环节;而作为艺术机构、艺术表演工作室提供演出内容层面,也是单独成为舞台的物质过程环节。

而在Rems Type看来,这样的体系似乎可以更加得以“融合”:空间与表演过程将观众、艺术机构、舞台“挤压”,成为相互关系的一个进阶。相比于传统演绎空间模式,进阶模式增进了空间与表演过程中的“重叠”部分,意味着作为一场公共空间的演出,空间与表演、观众是有着相互作用的,而不再仅仅是观众被动作用于空间、表演。

在传统观众、舞台、空间中,三者相互关系是相互割裂的,板块明细,作用则不再交叠,产生的效果持续减弱,不利于实践作用、理论分析指导;而在Rems Type模型进阶中,观众、舞台、空间在艺术机构的“影响”下,每一部分之间开始有了连接,甚至从不同的角度均有了可行性的关联与发展,限制性小了,多重交叠的作用则大了。

3、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艺术机构在地影响力模式”构建路径的提出。对比左右两种模式,不难看出Rems Type模型是传统模型进阶与发展。在传统模式下,公共空间、舞台与艺术机构只有少量交叠,观众接触艺术的途径较为单一,而通过Rems Type模型的构建,观众、空间与表演之间层层融合,艺术可以带入公园、社区等场所,观众可以通过更多重的渠道包括工作坊、剧场外的休息区域来直接融入艺术空间。

通过国外传统演绎空间及Rems Type模型进阶分析,可以发现:Rems Type模型进阶虽然已经将观众、空间、表演进行了关系更进一步的阐述。但是,以下问题依旧没有具体说明:

艺术机构作为表演方面的提供者,并未明确指出其主动性及在地影响力,也就是说推动力量不明确;

Rems Type模型进阶很巧妙将观众、表演、空间三者关系在认知空间中进行“交叠”,可是却没有明确指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途径,在各类实践策划、活动中依旧缺乏方法论,则无法说明其可行性;

Rems Type模型进阶未能指出观众、表演、空间,甚至也未能指出相关联主体的推动力是何种因素,仅仅是按照各个部分等份的境况,在实践之中我们并不能有的放矢,在模式普适性上缺乏能动性。

“公共空间艺术机构在地影响力模式”,作为地点的公共空间与作为主体的艺术机构之间,通过 “创新机制”进行连接;而作为对象的民众与作为主体的艺术机构之间通过 “辐射机制”进行连接,这其中包括大型的公共艺术机构例如国家剧院团、演出机构与相对小型的个体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因此,可以看出,本文力求通过艺术机构影响力模式可行性分析:创新机制、辐射机制的路径搭建,借助艺术机构资源整合,推动民众、公共空间融合,拓宽艺术参与者融入程度,实现多元艺术机构影响力的普适性。

鉴于本文在观众、表演、空间三者上作出了传统意义上“观、演、憩”到“憩”的营造上的创新,在此将艺术机构在地影响力模式动态化升级:如果说上文所提到的公共空间艺术机构在地影响力模式图是静态的关系陈列,那么艺术机构在地影响力指针模式图则以指针围绕轴心运动的原理,象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艺术机构的牵引下,公共空间和观众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甚至重合,观众进入艺术空间,而艺术空间包容观众。

二、“艺术机构影响力”创新机制:艺术机构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创新路径能够将相对独立的艺术机构与零散而缺少规划的公共空间有机的衔接。北京地区的艺术机构数量繁多,然而大部分机构一直遵循单一的艺术呈现模式,认为美术馆就是进行美术作品展览交流的地方、剧场就是维持观演关系的最佳场所。

1、参与者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参与融入相关艺术活动,最直观的影响即为参与者专业技能的提升。这里的参与者包括来自社会的普通民众以及组织引导艺术活动的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家。观众进入公共艺术空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方位感官互动,捕捉到艺术的呈现,在观看展览、演出、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提升对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认识、从而或多或少的提升专业技能,就像是通过授课,学生会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一样。

作为提供空间、专业引导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来说,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受众,探寻艺术拓展的方向。频繁的与活动接受者接触,实际上也是在磨合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本身,通过系列活动,具有普适性的创新路径得以修正与验证,为艺术机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也为艺术家个人发展奠定更为接地气的理论应证。

2、艺术家影响力辐射效应的可行性。在此中,艺术家的影响力是可以长线辐射的。艺术机构在某个艺术空间的艺术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整,可以适应并复制到多个不同空间。如金羽翼流动美术馆项目,就是将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展注入到购物中心、车展、企业、学校中来,形成其独特的可复制的流动品牌。

艺术家在这类艺术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同样影响深远。在吕易生老师的艺术教育课堂上,获收益的不只是课堂中的中小学生,还有倾听学习其理论的艺术家与老师们,这些推广者像种子一样播洒开来,将舞蹈普及教育的理念影响全国,甚至更广。

三、“艺术机构影响力”辐射机制:艺术机构影响力的普适性

对于公共空间艺术机构影响力,不能仅仅局限在创新方法论上面,更多也应当侧重传播力度,而不论是小型个体艺术机构,或者国家公共艺术机构,都应当在创新的基础上,发挥其辐射机制艺术机构影响力的普适性。

艺术家群体、艺术机构是多层次的,包括职业艺术家、实验艺术家、行画家等;每个艺术家、机构个体面对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所采取的艺术态度又有不同。

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显著特征是中小微企业构成了产业主体,是产业的主要支撑。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一个健全的文化市场是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在文化市场的培育中,不能只盯着大型龙头企业,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要着眼于为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责任编辑:晓芳)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试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及措施
公共空间突发事故灾难逃生应急导识研究现状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元化设计要素分析
让光在城市中跳舞
公共视觉传达系统在历史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