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2016-05-14 11:36黄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教学

黄涛

【摘 要】中学生物课是一门自然学科,必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初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内容是介绍环境保护知识的,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区域里的环境质量,防止环境污染,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力量,是生物教学应该注重的内容。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其教育内容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发挥生物学教学的环境教育功能呢?

一、挖掘教材,拓展延伸,形成环境科学知识体系

在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确定的基础环节,就是需要挖掘教材,归类整理,适当拓展延伸,形成一个适于环境教育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第一,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部分,应该讲清讲透,使学生务必掌握。第二,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可作一些必要的引申、拓展和补充,使之与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有些内容表面上与环境教育似无关系,但仔细分析实际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使学生联想到环境问题。

在构建环境科学知识体系时,选用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正反案例作为教材的结合点嫁接到知识体系中,能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从拓展延伸的要求出发,带领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生产生活第一线调查,学生据此写了许多有关环保内容的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

开辟生物科学的德育论坛,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构成的。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基本上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但其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道德价值,即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环境道德良知。在环境教育中,环境科学知识教学是基础和载体,环境道德教育是重点和升华。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是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好坏、荣辱的认识和判断,它决定了人们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学生一旦有了道德觀念,就会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因此,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的前提。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适时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自然,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通过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种生物组成成分的动态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生态平衡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自觉有效地规划和约束自由的活动,人类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2)训练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人应该有道德行为。但也不尽然,有时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会出现背离现象。由此可见,道德行为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是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生物学教学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如督促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不乱仍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吸烟;让学生多参加植树种花活动,参加校园绿化管理;组织学生参观园林式的工厂,了解工作人员是如何为环境保护努力工作的;让学生参加“爱鸟周”宣传活动,充当“绿色警察”,搜集废旧电池等等。通过活动,不仅强化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更加明确了哪些行为有利于保护环境,是道德行为,应该得到弘扬和坚持;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摒弃。

三、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环境法律观念的教育

在理解和感觉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提升到法律层次上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完全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进行环境法律观念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哪些行为不仅不符合环境道德规范,要受到谴责,而且也违反了环境法律规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已经颁发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这些法律是向学生进行环境法律观念教育的很好材料,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学习环境保护法应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曾几何时,闽南地区捕野生动物之风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政府最终认识到,这种歪风单靠道德力量是无法完全禁止的,必须运用《野生动物保护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制裁。我们曾组织学生观看对无证贩卖野生动物穿山甲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的现场直播,同学们深受震撼和教育。

综上所述,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律观念三方面。环境科学知识是基础,环境道德是重点,环境法律观念是难点。生物学教师应该在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环境教育体系中,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加以消化和落实。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法律观念的环境教育目的。

在上“空气质量与健康”这节课时,首先以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升气体,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引开情境的创设,揪住学生的思维。然后以园林工人、护林员等,这些在空气质量好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就低,而繁华城市的交通警察,扬尘环境中的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就高,对此引导学生思考,接着讲述空气中的污染物不仅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之后,让学生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当地空气被污染原因,汽车、摩托车等产生的尾气;冬季取暖时煤炉排放的煤气;垃圾柴草焚烧时产生的烟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注意力都在寻找自己身边空气被污染的原因上。

最后,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措施能防止空气污染,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外出尽量骑自行车,研究不加汽油的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冬季取暖采用集中供热,不用煤炉,不焚烧垃圾,按时将垃圾清运到指定场所,养成节约的习惯,重复利用资源,尽量少产生垃圾,开发无尘粉笔,发明能吸粉尘的板擦,扫地时先洒水然后清扫,减少扬尘,不过度装修,常开窗,通风换气,咳嗽、打喷嚏时遮住口鼻……学生通过讨论,逐渐明白,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学生还根据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认识到植物有吸收多种有害气体的作用。所以,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多种花种草,大力植树造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环境,保护空气质量。

现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空气污染的力度越来越大,不仅在几十个城市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空气质量报告,还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开通“12369”环保热线,在农村禁止焚烧,每年的5月31日是无烟日,9月22日是无车日,研制环保节能的电动车,开发新能源……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自然学科,必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环境保护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寓保护空气质量教育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中,使学生养成强烈的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闫勇霞.《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中学教学参考》,2011

[2]王美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软件:教学》,2015

[3]俞艳英.《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学周刊》,2012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教学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