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14 05:13张晓宏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张晓宏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浅有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因此,教师耍善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觉得以下几点犹为重要:

一、課堂教学要善用术语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说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课堂教学要善于组织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三、课堂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 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 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这便引发了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②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五、课堂教学要善用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了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当前,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了板书书写实际上,板书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数学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课后复习。因此,适时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和适当的板书书写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