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2016-05-14 06:17王瑶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提问心理思维

王瑶

【摘 要】在倾听小学五年级人教版《人物描写一组》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中,我发现学生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时出现了问题,学生的第一次的做答普遍不够准确,经过老师的提示很快就知道了问题所在。这一现象使我产生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产生。于是我从学生、授课老师的访谈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中得出了问题的答案,并提出了有关语文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提问;心理;思维

在小学五年级一节语文课上,李老师教授《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课时——《临死前的严监生》中,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在PPT上展示,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填写表格。各小组合作完成这张表格时,前三栏的填写内容是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回答基本正确。但是在“心理”这一栏中,很多小组都填写“不对”或者“对”这样的答案,仅仅是简单的把吝啬鬼的想法判断后填在表格中(图一)。而老师的设置题目是想借此考察学生根据课文中人物语描写分析出人物的心理特点,这样看来多数同学并没有理解题目设置的本意。于是老师对这一栏问题应如何填写进行了解释:比如严监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根据表现分析人物出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用词语概括。学生听后恍然大悟,赶紧修改答案,填写出焦急,愤怒,无奈等词语。

本研究以“心理”为切入点,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在心理一栏填写“对”或“不对”这样的答案,而不是填写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学生为什么只是做了简单的判断,却没有真正分析出这人物的“心理”。学生对于“分析人物心理”有着怎样的认识。学生为什么没有能够一次性准确作答,而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迅速改正了答案。我猜想是由于教师提问方式不清还是学生理解的问题,通过分析透视出学生疑惑的原因,并提出教师提问方法的一些建议。下面是对授课的老师和听课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

访谈一:授课教师访谈

我:(回顾了当时课上的情景)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师:我觉得可能是当时我的提问方式的问题,因为一般上课时不会直接问“心理”,而是说“想法”是什么。

我:语文学习中心理和想法的提问有什么不同?

师:关于心理和想法一般在语文教学中会有不同的提问。比如在课上老师提问想法时是:人物的想法是什么?要是想提问心理的话,可能会提问:当时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一些词语概括出来。

我:会出现直接提问心理、心理活动的这样的试题吗?

师:一般不会出现问心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分心析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若是提问心理活动可能会这样问:当时人物的心情發生了怎样的变化,比如在上学期讲课中有一篇课文就是“我”最开始抓到了鱼是一种特别兴奋的心情,可是爸爸却让我放了鱼,我的心情变成了无奈,最终我依依不舍地放掉了鱼儿。这种题目在试卷不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算是很困难的题目了。

访谈二:学生访谈

师:你认为心理是什么?

生1:心理就是心里想的。

师:比如高兴焦急这类的词语你觉得是吗?

生1:是的。

师:那你能说说心理中“心情”和“想法”的不同吗?

生1:心情比如“难过”“着急”,想法就是心里想了什么。

那问题要锁定在“心理”一词,学生对“心理”一词的理解不准确,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所以学生最初的回答是在感知觉作用下在大脑中的反映,一种简单的反映。而学生对于人物心情也是可以体会出的,只是没有将心情理解为心理。其实情绪情感过程也是心理的一方面,它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中有基本情绪比如说:快乐、悲伤。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叫复合情绪,比如焦虑。心情是符合情绪的一种又叫做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如果学生清楚想法和心情都是心理的一部分,举个例子简单提示,学生便能更加准确地得出答案。

通过这一案例,我对教师的提问方式继续探索,提出对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一、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童年期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思维类型的转折年龄一般在9~10岁, 课上的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类型刚刚转换的时期,但有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仍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的初级阶段,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达到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学生在中低年级阶段时,老师以前的提问只是让学生在课文原文中找到一些描写人物想法的句子,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学段后,老师会在课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所以这种提问方式就有必要在过渡到高年级时进行相应训练。

从小学中年级起,儿童掌握的概念中直观的、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抽象的、本质特征的成分增多。丁祖荫认为小学儿童属于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的阶段,并且随年级增高而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所以从教师的教学中也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上老师用“心理”进行提问,是对学生词语概念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的。

二、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掌握的认知水平

知识的掌握中认知活动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概括与具体化三种心智活动实现的。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种具体、感性的认识,要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是一种获得理性知识的过程,而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留在感性范围,因此对人物的心理不能准确概括。所以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是必要的,这不仅促进学生对文字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理性的思考,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获得一般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层的、本质与联系。 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的能力有明确要求:在对与中年级学生的要求中提到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高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因此,学生要能够概括地分析出人物的心理。教师面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提问时问题的设计要有难度梯度,促进具有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发展。

三、面向全体学生,鼓励思考合作

教师的有效提问还应该使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有效地设计问题,才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文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语文的感悟。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探究学习,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在语文课上,授课教师要避免一问一答式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参与到思考问题中来。这样教师的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自由表达,合作探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2-4,240.

[2]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猜你喜欢
提问心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