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016-05-14 06:17漆林长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思维培养小学生

漆林长

【摘 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生理、心理正常的人都有其创造力。然而,先天素质只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自然基础,而后天的培养与实践则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决定因素。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那就必须从小学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科特点出发,处理好基础知识、智能和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

当前社会全面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众所周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小学数学必须从课堂教学抓起,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巧设数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小学生创造想象的发展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因为任何创造发明都开始于创造想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创造想象的发展呢?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要有新设想、新方法、新思路就是创造想象。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以后,复习时要求学生把下题补上问题再解答出来。题目是:“甲乙两地相距234公里,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从甲地开出的汽车平均每小时行42公里,从乙地开出的汽车平均每小时行36公里……”学生补充的问题是:①几小时两车相遇?(3小时)②开出两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公里?(78小时)③开出四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公里?(78公里)④从甲地开出的汽车到达已站时,从乙地开出的汽车还高甲地多少公里?教师特别肯定了第④个问题补得好,并说:虽然这题现在你们还不会计算,以后就会计算出来。这就是肯定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思维过程中,只有先发散而后收敛,才能产生最佳的思维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偏重于要求学生用一种解法,求得题目的唯一答案,只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在的教师都需要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一年级数学有一道要求学生看图口头编应用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编出了18道应用题。又如在进行“比”的复习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的意思,结果学生说了不同的数学语言。以上这两种练习,不仅使知识融会贯通,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许多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后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学生解如下题目:“某校同学分成5组种树,三、四组共种树330棵。一组比三组少种12棵,二组比四组多种15棵,五组种120棵。全校一共种树多少棵?”如果照习惯思维总是这样分析:要求一共种几棵,必须知道各组种几棵;要求第一组种几棵,先求第三组种几棵;要求第二组种几棵,先求第四组种几棵。结果有的同学求得330÷2=165棵,作为三四两组各种树的棵数,造成思路的错误。这里就是要改变习惯思维,先求出一、二组共种树的棵数,即330-12+15=333棵,然后求出种树的总棵数。为了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可通过数学兴趣课对学生进行摆脱习惯思维的训练。

2.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

就思维形式来说,有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直觉思维全凭形象、色彩、气味等直觉认识进行思维,思维得快,能产生设想,但准确性差。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思维,思维准确性高,但不易产生设想。创造性思维就其方法来说,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紧密结合,教学应用题时,先用线段图进行分析,再进行解答,就是使两种思维同时得到培养,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直觉思维。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技能技巧

1.在课内应通过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做到多种感官并用

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叫每一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用几种方法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来。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叫学生用小圆圈摆出5×3和3×5。又如要求学生运用计量工具量出各种物体的长绘制统计图表。这些活动都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技能技巧的形成。

2.在课外通过丈量、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技巧

如教过平面图形以后叫学生自制七巧板,在课外活动时,进行拼七巧板比赛;还可以让学生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

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品质

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品质有:①进取精神:对现有知识不满足,不轻信现成结论,富于幻想,敢于探索。②浓厚的兴趣:爱好数学,喜欢解难题,当题目求得解答时,感到极大的乐趣。③坚强的意志:有毅力,不怕困难,对数学题能刻苦钻研,千方百计求得解答。

2.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和想法。即使学生的想法看来很幼稚,不甚合理,也要肯定,不轻易否定,更不能讽刺,教师检能及时表扬有创见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动机就得到激发,这就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创设创造性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和何能为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情境。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懂例题以后,不要只问学生“懂不懂?”“记住没有?”而应该问:“还有什么问题?”“另外还有解法吗?”又如教学乘法意义时,要求学生把同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最后出现一道算式是5+5+5+5+3。教师不仅是问学习此题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而是问学生能不能把这算式写得更简便些?这就为学生创设了创造性学习的情境。于是学生讲出如下的算式:5×4+3和5×5-2。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考虑如何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潜于其中。因此,教师必须真正重视和钻研课程目标和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作用,精心组织教学,真正做到寓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创造思维培养小学生
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