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的德育创新初探

2016-05-14 06:17叶孙策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叶孙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国际形势的多变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严峻性;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全面创新。就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過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

德育工作者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工作中,崇尚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现就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对策提出如下几点想法:

一、德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改变以往“智育唯一”、“分数至上”及“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树立“要做事,先做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智并重”思想。这不但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还会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二、德育工作机制的创新

建立评估激励、双向互动等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只有堵住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消灭了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盲区,我们所建立的工作机制也就完备了。例如: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现代德育就是要通过创设人所需要的条件,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机制已被应用于德育实践。善用精神激励,量力辅之以物质奖励,这是巧用激励机制的要点。精神激励的方式很多,比如参与激励、学习激励、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创新,重在精神激励机制的创新。

还要研究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从而确定德育的策略。作为德育工作者,当采取教育措施或开展活动的时候,必须千方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教育意图深深地隐蔽起来。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理认同,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思想,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

三、德育实践的创新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取决于系统的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就会构建出优质的工程,它还取决于构建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体验和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工作机制创新的要求,德育实践的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德育方法创新

德育方法创新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隐蔽德育意图。从方法论上讲,德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淡化学生“受教育”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的。二是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对各种事物或现象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它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被称为“神来之笔”。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经常换位思考,可以大大提高德育实效。

2.德育手段创新

德育手段、途径的创新,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供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德育氛围,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以信息化整合教育资源是实现德育手段创新的必由之路。德育教育要不失时机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育需要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今天多数学生已经在网上冲浪,网络文化正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择友、学习和生活方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和各科比赛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自身潜能;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努力提高主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4.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

学校仅仅是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主要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和熏陶。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全面掌握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情况,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又能获得各种信息,有利于抓苗头,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总之,德育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具有全局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不断的创新。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