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育人的困境与对策

2016-05-14 22:09李鹏徐云慧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小企业

李鹏 徐云慧

摘 要: 中小企业在国家扶持下获得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然而中小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存在诸多困难,表现为双方文化特征刚性不兼容、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缺失、中小企业的利益驱动不足而游离于校企合作的边缘。针对以上合作困境,研究者提出高职院校应当采取顶层设计、深度合作、品牌创造、接轨企业等对策,以期实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激励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壮大。以老工业基地徐州市为例,截至2016年1月,老工业基地徐州市私营企业已达12.1万户,仅近五年就新增7.6万户[1]。这些中小企业在活跃淮海地区经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吸纳高校毕业生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新宠,最新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报告显示,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较往年呈上升趋势[2]。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在用人方面,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粗放、技术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高职院校以“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接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责任。这既是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助推企业发展、企业反哺人才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仍存在诸多困难。

一、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困境

1.双方自身文化差异刚性不兼容。

从文化的目标导向看,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培育对社会有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小企业的核心是经营理念,追求效率和利润,目标导向性显著,即培养符合自身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力求尽可能多地创造更多产品或服务。从文化精神看,校园文化追求的是价值关怀与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注重团队精神,提倡责任、创新与竞争,重视职业道德建设。从制度文化方面看,学校管理轻松民主,培养学生个性鲜明,注重过程与体验。企业以效率至上,生产秩序与规章制度严格,考核与利益挂钩。学校和企业文化在发展理念、创新氛围、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双方在合作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导方法的隔阂。只有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文化融合机制,打破刚性不兼容的现状,激发双方合作的愿景与追求,校企合作才能焕发生命力。

2.利益驱动不足使企业持合作观望态度。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大多时候处于一头热的困境,合作对于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驱动力往往依靠人情关系。事实上,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合作中最大的顾虑是成本与收益。很多企业甚至缺乏长期合作的意识,只注重眼前短期利益,认为没有必要为培养大学生而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的情况是企业有时投入人力财力精力参与学校的课程研发、教材开发、实习实训等教育,得不到相应的即时利益。同时,企业还承担着学生跳槽而流失成本的风险。此外,高校服务地方能力难以引领行业发展,对中小企业关注不够,使得中小企业对于合作育人持观望态度,对于学校的合作意向处于被动应答状态。

3.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缺失。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在不同文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但由于自身特点、发展追求不同产生的利益冲突,依靠感情协调作为合作润滑剂只能是暂时的,要达成长期深度的合作,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双方详细明确的合作制度。

当前,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推动作用效果尚不显著,在这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引导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大潮中,如举办“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等活动[3]。企业参与这些活动确实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然而他们更希望获得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法律政策的引导和保障,获得更多优惠的权利。

此外,高职院校引领行业发展能力不足,制度意识薄弱,未能制定双方都尊重认可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制度,也是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因。例如高校对于校企合作中的学生实习管理,学生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培养成效标准、企业应承担责任权利等缺乏制度保障与监管,难以保证实习质量。

4.中小企业游离于校企合作的边缘。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生存的特色与生命线,各高职院校都在根据地方经济形势与自身发展,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对象,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出于彰显合作成果、传统延续等原因,校企合作的对象多倾向于大中型或三资企业,作为职业院校就业主力的中小企业却处于无人问津的边缘,校企合作成果往往不能延伸落地到中小企业,这使得原本就持观望态度的中小企业对于合作更加望而却步。

二、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育人的策略

1.顶层设计,完善合作规章制度。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越来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主要阵地,无疑要把握当前的大形势,认清自己服务对象的变化,在与行业中上游企业合作的同时,将中小企业同样视为战略合作伙伴,将校企合作的对象扩大到中小企业中,完善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思考。

在顶层设计理念的指导下,高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双方都认可尊重的规范制度,能够保障双方的权益,获得长久发展。责权利明晰的制度有助于企业明确自身的培养任务、由此承担的责任、合作后获得的利益及潜在回报。这种精细化管理式的制度,对于粗放管理的企业,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导向。更重要的是,明晰的规章制度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例如对学生的实习内容、场地安全、考核评价等都有具体要求,培养监管才能落到实处,人才的培养质量规格才会达到企业要求。

此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和企业都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自应尽的义务,企业迫切希望能够获得融资、税收减免等方面的回报。

2.深度合作,保障校企双方利益。

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追求与把握。对于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尽管技术骨干人才缺失,人才成本与效益仍然是他们参与合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切实考虑中小企业的处境,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中小企业感受到真正的合作诚意并看到合作的利益所在。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形式可以根据企业的意愿与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实行弹性学制,并在合作中赋予对方更多的权利。

中小企业要认识到,在浅层的一供一需校企合作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有入不敷出的感受,只有以长远的眼光参与深层次的育人合作,才会获得长效的利益。在深度的合作育人中,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参与2+0.5+0.5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实习实训共享等,培养的学生技能与企业标准对接,提高培训的效率。学生在企业文化的体验中,增强凝聚力,提升对企业的归属与认同。此外,合作育人也会为企业带来额外利益,如在学生中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增强了对下届学生的吸引力。

3.品牌创造,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建设。

职教集团是一个多元主体的联盟组合,涉及政府、学校/学院、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社区、集团公司等,形成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中外合作、集团下属机构间合作等方式[4]。职教集团实现了人才及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便于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开展横向联合和纵向沟通的合作育人、共同发展。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建设,无论对于高职院校还是中小企业利益都是显著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借助平台优势,与行业内企业共建共管专业建设,有利于将先进的企业理念引入教学,推进毕业生人才素质与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同时,打造自身的质量品牌,增加自身在职教集团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职教集团,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利用与职教集团中上游企业合作的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人力资源服务,建立有效的利益纽带。

4.文化对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事实上,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长期饱受“90后”大学生跳槽流动、个性自我之痛,迫切需要一支稳定、团结、具备凝聚力的职工队伍,与企业共同健康成长。他们不仅关注的是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关注的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这恰恰是校园文化育人的短板。因此,高校应重视双方文化差异的问题,坚持立德树人为宗旨,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将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同时,将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与企业职业文化融合,将企业先进理念、精神风貌、管理方式等在学生教育中进行分享渗透,为学生打开通往职业发展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周铁根.政府工作报告[N].徐州日报,2015-2-5(1).

[2]麦克斯研究所.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N].光明日报,2015-7-17(5).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4大学生就业最佳企业评选[EBOL].http://www.ncss.org.cn/best/.

[4]丁继安.试析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9.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