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教研,促进有效备课

2016-05-14 22:36蔡敏
文教资料 2016年6期
关键词:收获思考

蔡敏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促进和鼓励教师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必须搭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有效发挥网络在学校科教研及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教研实际,阐述了网络在教师集体备课中和作用。

关键词: 网络集体备课 收获 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如何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搭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平台,促进和鼓励教师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一直以来,我校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共享、交互等特性,有效地发挥网络在学校教科研及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现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具体谈谈网络在学校教师集体备课中的运用。

一、网络集体备课的内涵

集体研课的形式多样,备课方法也不尽相同。网络集体备课,是指借助便利的网络环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和手段,加强备课环节的资料搜集整理、教师之间的网络互动,优化备课质量。所有教研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多种网络媒介实施的,每位教师都可以利用学校网站、教研组博客、个人博客、教研组QQ群实时传送,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便捷交流。

网络集体备课是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避免了语言霸权现象,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调动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同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开展。

二、网络集体备课的目的、意义

我校是首批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徽省首批信息技术类特色示范学校,学校在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几年,由于我校“一校三区,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给教师的集中教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充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超越时空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已成为我校扎实进行常态教研的新形式。

其实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是一回事,网络教研是利用网络优势对日常教研的包含和放大,是基于网络的常规教研。我们改变传统的参照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的集体备课模式。采取网络环境下三个校区同学科、同年级老师,同一时间进入教研组博客进行集体备课。它可以解决常规教研中的资源短缺,局限于一些孤立、零碎的教研活动,没法做到与常规教学同步跟进等的问题,使常规教学与教研活动融为一体。网络教研能促使教研活动更富有生机活力,与教学同步,进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实效。

三、网络集体备课的实践

先看我校一位教师的备课过程:

开学初,语文教研组集体商议了本学期的研究主题为:“‘悦读越有味”。主题确定以后,老师们开始分单元进行独立的备课。李灵芝老师在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时,首先打开课文细细欣赏品读了课文,思考着自己该如何预设教学过程。当她有了初步的思路后,就利用便利的网络,搜集大量的资料和别人备课的精华,进行整合和创新,初步完成了教学设计并及时上传学校语文组的博客。博客上有所有语文老师的关注和链接,所以同组的语文老师很快就能看到她的教学设计。他们针对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一校区的张老师说,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理解最后“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个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荷叶的形状,后面的问题才容易解答;附小保兴校区的王老师说在教学本课时,一定要调动孩子的天真的想象力。比如:可以加入这样一个问题:在夏天,你想变成什么呢?如果在其他季节呢?二校区的许老师提出了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带孩子们走进想象的世界的建议。除此之外,对于李老师在备课中的一些疑惑,比如:儿童诗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理解诗歌?有老师通过留言的形式给予了解答。其中一位老师把自己教学诗歌的成功案例发给李老师。后来有一位老师的点拨使李老师豁然开朗,他说,诗歌是可以用来想象的,在教的时候切忌一板一眼,死抠诗歌字面意思。通过和同组老师的网上交流,李灵芝老师再度修改完善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引导“悦”读上,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面,做了重要的修改。在完成二次修改后,李老师及时上传到语文教研组博客的备课资源库供老师们分享。

以上是我校教师利用网络优势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描述,具体步骤归纳如下:

1.确定主题分工备课。

学校充分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为教师搭建虚拟的网研平台。首先由教研组集体商议学期备课研讨主题(确定主题),然后各学科网络备课组按照教材内容将全册教材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每位教师负责一至两个单元或模块的教学内容,其中的一节课要做详细设计,作为课例进行具体研究。教师分工备课,独立钻研教材,把握单元训练重点,搜集相关信息,查阅各种资料,确定目标,重难点关键,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初稿。最后将自己对所备内容的课前思考(备课思路),教学设计的意图,相关教学素材的收集(资料、课件、相关图片、背景知识等)及有关课件上传到教研组博客中(分工备课)。

2.网络研磨二度修改。

三个校区同教研组所有教师可以在异时异地异校浏览阅读,了解备课者的教学思路;交流三维目标的制定、重点怎么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问题;统一进度、目标、重难点关键、作业量等,参与研究、提出建议、发表评论,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火花,共同创造、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结晶(网络研磨)。在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主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个性化特征。真正实现网络互助,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二度修改)。

3.形成资源个性实施。

主备教师再次将集体智慧的成果传入教研组博客的备课资源库供教师共享(形成资源)。在后期使用这些教学设计资源时,每个执教教师经过内化、吸收、融合、调整,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学情,融入自己个性的理性思考和独特设计,选择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保留改进自身合理做法,对前期的网络备课进行个性化修改,从而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个性实施)。

据此,形成了“确定主题—分工备课—网络研磨—二度修改—形成资源—个性实施”网研模式。网络研讨,有效地促进了跨校区的经验分享和传递。定时定点在QQ群和博客进行交流,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

四、收获与思考

1.集体研课,促进教师成长。

(1)深度钻研拓展思路。

教师在参与网络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教师用书,在头脑中已经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进而,大量查阅网上教案、材料,选择优与劣。教师查阅与选择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当教师阅读到不同“版本”同课教案时,他人的设计与自己的设计在头脑中相互碰撞,在对碰中容易产生自己的新见解。这个过程使得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对预设自己的教学过程大有裨益。

(2)教师互动智慧共享。

以往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工作,教师对着一本或多本教参,没有合作、也无法合作。但如今网络备课就不同了,备课过程成为校内外教师相互连接,间接地、直接地实现相互对话、合作的过程。可以说,实行网络备课后,坐在电脑前参考他人教案设计的同时,就是与多个人进行间接的对话交流。

在网络备课中,通过“网络研磨”、“二度修改”等环节,教师不仅要阐述自己对教材、教案、教学设计的意图,还应及时记录备课体会、教学心得,同时,可说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供网络议课时交流、研讨。通过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引领,“青蓝结对”中师傅帮扶等备课制度,缩小教师在教学水平、能力上的差异,克服了年轻教师对课标把握不准,对教材理解深度不一等不足,从而使教师网络智慧的优势得到释放,并从中获得启发。教师在网络备课中,可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反思和修改,使方案获得提高,从而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带动整个学校的教学研讨氛围。

2.组建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网络备课,强化了备课组团队精神和职能作用,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讨,真正达到了“同伴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共享。

网络集体备课中,执笔教师通过独立探究、网络借鉴,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博客。然后,教师们在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执笔教师再修改教学设计,最后将集体智慧的成果传入教研组博客的备课资源库供教师共享。实现同一资源多人共用,减轻教师与教师之间重复抄写,提高备课效率。教师不仅可以把教学设计定稿上传,还可以将教学设计原稿、二度修改稿、制作的课件、撰写的教学反思、知识树及解说、教学心得等打包上传,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备课,由于操作简便,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钻研,精心设计,既提高了办公效率,又引领了全员参与。这样的备课是开放式的、论坛式的、互动式的,更是共享式的,方便了大家相互探讨学习,切磋借鉴,是一种深度对话,浓郁了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促进了组内研究的深入展开,提升了备课质量。但网络备课是一把双刃剑,它便于复制,若引导、管理不善,就会纵容随意抄袭,不做修改等不良行为的滋生。如能加强管理,合理引导,网络备课一定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一里程碑式的备课改革,让我们在电子备课这一新的教育改革中渐行渐远。

3.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了网络信息技术所蕴含的巨大优势,集体备课在网络平台强有力的支持下已经显示出了无穷的魅力,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我们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实现了最优化的教育效果。我们还需继续增强教师在网络集体备课中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反思意识。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网络对于教学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姜堰市桥头中心小学.三案定教,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实施方案.http://www.jyqtxx.com/list.jsp?id=2703.

[2]福建沙田学校《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http://www.doc88.com/p-599934662829.html.

猜你喜欢
收获思考
浅析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计划在前,成功一半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收获》推出“行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