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教材文本 进行“微写作”训练

2016-05-14 02:07梅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写作主题阅读

梅岚

【关键词】“微写作”;教材;主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65-01

“微写作”篇幅短小,主题单一,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形式灵活,体裁多样,可操作性强,能够当堂评阅反馈。进行“微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有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微写作”水平呢?笔者觉得,不妨用好教材,开展“微写作”训练。

1.观读教材专题,促进文本深入解读。

教材中的篇目安排,是极其“用心”的,一个专题的安排,一定是某一类文本的“荟萃”,《现代散文选读》中“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中一定有铭刻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也一定有令人“感怀”之处,我在教学每一个专题前,会让学生对本专题进行观读,然后进行“微写作”。

在教学“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时,我让学生写出专题文本中最让自己难以忘怀之处。学生经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自己的体悟,自然就生成独到见解。

通过这样的“微写作”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对教材有“统领”意识,熟悉文本;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微写作”训练对文本的某一部分有了深入了解和独特体悟,容易实现文本解读的目的。

2.述评教材人物,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教材中经常会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许多作品中的人物,都已经“贴”上了标签,单调一致的形象“输入”,不足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感性之美。而通过“人物述评”的“微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做自我独到的分析,更有利于改变当前阅读教学中对人物概括的“标签化”倾向。

我在讲授《父亲》这篇文章时,请学生对“父亲”形象做解读,多数学生读出“深沉的父爱”“浓烈的亲情”,但也有学生指出:在中国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年代里,儿子会将自己的父亲敬若神明,用文字来赞颂。可是现在,儿女们以有个“干部”爹而自傲。在“拼爹”的同时,我们是否为“一个老人能养8个儿女,8个儿女养不起一个老人”这样的报道而心酸?我不否认刘鸿伏等人的文字。但我也不否认现代有些人面对“父亲”这个概念时,也正悲哀着,因此,我希望我们不仅“活”在文本里,更要活在现实里。

这样的“微写作”训练,学生既能“读出作者”,也能“读出自我”,以我笔写我心,拥有自己的立场态度,这种训练,超过了一般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了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分辨能力。

3.贯通教材现实,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现在的许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试卷外,获得信息的很多渠道被人为地屏蔽了,学习与生活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微写作”来建立“教材”和“现实”的联系。譬如在讲“底层的光芒”这个专题时,我布置学生回家看“感动中国颁奖仪式”并抓住一个底层人物进行“微写作”。

让学生借助教材“主题”事件或人物,走近生活,走进同类人物,扩充教材的外延,通过亲身经历的事件、媒体报道的热门人物等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观察社会万象,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对现实的反思。

“微写作”虽“微”,但见“微”方能知“著”。阅读的天地广阔无穷,但语文教师如能借助“教材”文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走在这样的路上,写作的旷野一定不会“贫瘠”。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猜你喜欢
微写作主题阅读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