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激励学生成长

2016-05-14 01:07张秀玲韩义刚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全体学生

张秀玲 韩义刚

在班级管理中,“激励”对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的学生是必要且有效的方法。“小组评比”是一种能长期坚持,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小组评比机制兼顾全体学生,让学生能及时看到不足,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小组评比“激励”学优生学困生中等生如何让学优生精益求精,更加进步?如何让中等生坚持不懈,有所提高?如何让学困生不轻言放弃?激励学生全力以赴地学习,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在班级管理中,我发现“激励”对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的学生是必要且有效的方法。但如何让激励不浮于口头,而是有效地落实到学习中呢?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我发现“小组评比”是一种能长期坚持,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保证小组评比的落实,每组按七科安排课代表。这样,一位课代表负责一组的同学,使每项学习任务的检查能够落实。这是小组评比的基础。分组时按学习能力分,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在评比中结成对子。这就使小组评比有了公平性。

评比的学习任务明确为各科的基础知识,如古诗文默写,单词小考,数学小测等。这样就能兼顾全体学生,学困生只要努力,也能达到满意的成绩。这就使得小组评比有了长期进行的可行性。及时公布成绩,评出优胜小组;每周末课代表分科总结小组成绩,落败小组要给优胜小组每个同学买块糖。奖励虽小意义大。

做好以上工作,小组评比机制就能顺利进行,长期坚持,有效促进学习。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小组评比激励机制成效明显。

一、激励了学优生

以数学小测为例,难度中等。学优生只要认真即可满分。

有一次,A组有10人满分,B组仅5人满分,B组的学优生因为态度不认真很多人错了1题。成绩一发布,A组兴高采烈为自己鼓掌,B组学优生羞愧地低下了头。此时,我再适时“挤兑”一下。瞧着吧,第二天测试落败的B组学优生全部满分,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

通过小组评比机制,让学优生能及时看到不足,调整学习状态,养成认真严谨的好习惯。这样学优生才能做到基础扎实,精益求精。

二、鼓舞了学困生

学困生学习困难有客观原因,如偏科严重,落下太多跟不上;也有主观原因,惰性强。学困生在学习上少有成就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小组评比的学习任务侧重基础知识,学困生有能力完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尊重需求,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小组评比让学困生找到了成就感,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大大提高了积极性。

如古诗默写,学困生完全可以满分。每到发表成绩时,连成绩后数的同学也散发出成功的喜悦,为能为小组加分自豪,同学们也真心地为他们鼓掌。

我希望通过小组评比的激励方式,让学困生不放弃学习。我一直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让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三、带动了中等生

在小组评比中,在学优生的带动下,在学困生不可小觑的追赶中,中等生有了危机意识。让他们战胜了畏难情绪,赶跑了惰性心理。

记得期末考试前,我要求把课上写的复习内容上交。因为第二天要考试,很多孩子以为我一定来不及检查,所以就没认真写。我检查后,结果很有震撼力:认真书写,完成质量高的,都是各组学习踏实、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而班中所谓的中等生是最受震撼的,因为这一次意外,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不踏实、有惰性、缺少坚持到底的毅力。

小组评比机制兼顾全体学生,让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有效促进学习。

小组评比机制还有一项让人担忧的问题——作弊。怎么防止作弊?靠严防死守的监考,既费力又费心。我们班发挥集体智慧找到了两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是奖励法。比如,古诗文默写,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回班就发卷。我根本赶不及到班,值日生还需值日,可以说想监考也不可能。因此,我很担心学生为了不拉小组成绩而作弊。于是,设置了优胜组“一块糖”奖励,这让孩子们反而不好意思抄袭了。因为抄袭被同学看到,大家会说:“你难道舍不得一块糖!”这就是用奖励制从心理上防作弊法。

二是抽查法。以数学小测为例,测试成绩发布后,由课代表从对方组满分者中抽取一人,指定测试卷中一题,要求被抽中同学到黑板前完成该题,写清解题步骤。如该同学不能完成,即视为作弊,取消该组本次成绩。还别说,这一招更有效,谁愿意在50多双眼睛面前到黑板上丢丑啊!

有了以上两道防御关卡,小组评比机制得以公平地进行。

“小组评比机制”使我在班级管理中切实做到了:鼓励学困生,给他们肯定,让他们坚持到底绝不放弃;激励学优生,让他们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更上层楼;兼顾中等生,让他们紧跟学优生的脚步,不断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命不能回头,美好人生源于梦想,绚丽青春基于拼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全体学生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