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教材

2016-05-14 01:07谢天雪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块方格烧杯

谢天雪

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而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处理和创造性地加工,使数学教材本土化、生活化。

数学教材数学与生活重组教材一、数学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先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信用社参观,观察银行的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教师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课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所学新知解决了他们所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掌握了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学生不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知识,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一知识,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这一知识。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认真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

例如,“面积单位”这一概念的引入,其背景是什么呢?教材中未讲清楚。其实,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图形的大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面积大小差异很大时,通过观察就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2)面积相近时,采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3)不能采用以上方法时,还可以把它们划分成由大小相同的方格组成的图形,看哪个包含的方格多,哪个面积就大,等等。把一个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划分成几个方格时,有的把方格画得大一些,有的把方格画得小一些,不仅麻烦,而且很不容易比较。因此,要知道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而且要准确地知道大多少,小多少,就要有统一的标准去测量面积,这个统一的标准“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样,既很自然地引出了“面积单位”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又揭示了面积单位的作用,为以后用面积单位去度量长方形面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了铺垫。

三、明确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因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无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应认真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体积”概念的教学,就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

1.让学生观察一块橡皮擦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哪个大?又出示两个棱长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2.拿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分别向烧杯放入石子和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烧杯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这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随着石块的增大,水位上升得越高,直至水从烧杯里溢出?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能比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4.接着,我们又让学生举出其他体积的例子,或用体积概念解释有关现象,使体积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如先在烧杯中盛满水,然后放入石块,问学生从杯中溢出的水的多少与石块有什么关系呢?经过观察、分析,学生便能准确地回答;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相等。再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杯中的水位下降,学生立即说出,水位下降的部分,就是石块所占空间的体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新概念的理解。因而,“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是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主动参与了这个“从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并掌握了数学概念,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重组教材,让学习素材“亮”起来

教材的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总体来说,现有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和思维性,但有时并不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教材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行为的改进。我们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随意超越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精确地把握教材,才能高效地使用教材。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石块方格烧杯
石块
特别的“冰袋”
方格里填数
方格里填数
分方格
翻石块
补缺口
分方格
发现石
快速溶解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