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016-05-14 04:37陈响谷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

陈响谷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课堂,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的讲解与练习,让学生“开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开窍;课堂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开窍”,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获得全面的提高。

一、在问题情景中“开窍”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科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体现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引领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等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1.“凑一凑”开窍法

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教师往往主要强调“凑十法”,有意无意地养成思维定式。从新课程理念看来,这样做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意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有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9+几”时,笔者让学生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计算方法。结果,学生通过用学具摆、查阅相关教辅书籍、进行小组讨论等途径,探索出了“点数、接着数、拆小数凑十、拆大数凑十、拆大数凑小数、交换加数的位置、把9看成10将原题变成10加几减一”等多种计算方法。例如计算9+3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采用了接着9再数10、11、12的方法得到9+3=12;计算9+7时,大多数学生又采用了“凑十法”得到9+7=9+1+6=16。当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算时,他们回答:计算9+3时,用接着数的方法比“凑十法”简单,而在计算9+7时,用“凑十法”又比用接着数的方法简单。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就能够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思维的场所,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2.“摆一摆”开窍法

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但对宏观、抽象的理论缺乏清醒认识,接受抽象的数学教育时很容易感到疲倦和懈怠。”我们应善于变换教学方式,突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把学习知识寓于情趣和愉悦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用直观的学具摸一摸、摆一摆、移一移,把学生的口、眼、手等都调动起来。在讲1-10的数数顺序时,笔者让同桌之间一人摆小棍,一人摆数字卡片。横着摆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提问:“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棍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这样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数数的知识。

3.“玩一玩”开窍法

结合教学目标,将数学知识设计成有趣的、便于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之前,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佩戴一张写有0-10任意一个数的卡片。当儿童歌曲《找朋友》响起时,笔者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学生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歌声停止时,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同学手拉手站在一起。笔者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学生又开始在欢快的音乐里寻找到自己的朋友。伴随着“找朋友”的游戏,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如“速算比赛”,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每队选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教师说题,学生就在黑板上写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各队可以根据情况更换选手。其他同学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录算对的次数。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体育比赛,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二、在演示操作中“开窍”

1.“比较分析”开窍法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用Flash设计一些新颖动画课件,演示做角、玩角、变角等一系列递进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动感的观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的角,并在这个动态变化中体会、理解、认识了广义的角。如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课件再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1的边长一些,∠2的边短一些)。有的说∠1大,有的说一样大。教师课件演示,把两个角移动在一起正好重合。这就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动态显示,学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化静为动”开窍法

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更是出类拔萃。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步是对加法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结合画面观察,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有效降低知识的难度和梯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非常有利于学生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三、在合作探究中“开窍”

新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它能够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学会合理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因而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在教学“长度的单位”单元时,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①观察自己的刻度尺;②动手测量纸条长度;③总结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④感知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⑤实际测量课本、教室、书桌的长度、宽度;⑥探知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使全组同学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学习共同体”,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观察、操作、感觉的方法,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对于一些富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或合作探究。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小结: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四、在多角度评价中“开窍”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得到教师的认可是一种渴望,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更渴望教师的激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善于发现学生的“标新立异”和“闪光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和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以欣赏、发现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班里有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较差,但一次郊游中,我们在路边买西瓜,西瓜重7斤6两,价格是每斤1元1角5分,当大家都在默默计算总钱数的时候,他脱口而出8元8角。问他怎么算的,他说:“7斤6两算8斤,1元1角5分算1元1角,不就是8元8角吗。”对他的这种“估算”技巧,笔者当即给予高度的赞赏。这位同学也在这次赞赏后学习数学有了很大的积极性,数学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用笑声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

教学实践表明:“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要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开窍”,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和自我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完美地实现学生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我爱学”。

参考文献

[1]苟奕平.浅议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02).

[2]应卫同.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3]林丹茹.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8(35).

[4]杨有海.小学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09(05).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