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自改规范化能力的培养

2016-05-14 05:09张郁晖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训练规范

张郁晖

【摘 要】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作文自改的目的与目标,自改的标准与规范,自改的习惯与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粗略的探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对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批改模式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自改;训练;规范

作文评改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也是作文讲评的基础,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导、写、改、评”中,教师包揽了其中的三个环节,尤其是批改作文这一环节的工作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学生往往很少注意教师的评改。这一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使得教师投入多,收效微,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审评自己的作文,才能收到比教师评改更佳的效果。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一定要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规范化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此,笔者结合平常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设想,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明确目的,培养习惯

不少学生作文,从不检查、修改,甚至连标点也没有,漏字、漏句和其他明显的错误想都不想就交给老师。老师呢,在作文本上画呀,写呀,把作文批得“大红一片”,费尽苦心,结果本子一发下来,学生一看分数,万事大吉。教师千辛万苦,付诸东流。另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赞成“老师找出错误让我自己改”,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之间互批互改”。可见,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长期包批包改学生的作文,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还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权利,从而也培养学生平时写好作文,仔细检查、修改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掌握标准

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确修改的目标和掌握修改的标准。目标不明确,标准不掌握,那就会像“盲人过桥——乱打棍”,修改作文也就无从入手。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范围,把握好作文修改的基本标准:a看是否“跑题”;b看有无中心,中心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实、健康;c看内容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d看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如何,层次是否清晰;e看语句是否通顺流畅,字词是否恰当;f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g看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三、教给符号,规范要求

教师除了在批改作文时使用规范的调补增删等修改符号外,还应将这些修改符号教给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以形成学生自改作文的规范化。训练时应先易后难,应先在课内训练,教师随机给予个别指导,重点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修改符号的运用后,再放手让他们在课后修改。

四、教给步骤,掌握方法

这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范改,教给学生以下的修改步骤:

1. 初读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以有声的语言支持思考活动,有利于发现文章的毛病。例如习作读起来别别扭扭的,就可以认定是语句不通,要是读了好几遍还没有明白其意思的,就是语句颠倒错乱,或用词不当,含糊不清;至于读来读去对照文题总是不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可以判断:不是文章中心不突出,就是写得不具体。在找出毛病后,不妨想出两三个修改的方法,经过比较,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直到改得满意为止。

2. 再读改结构。习作的结构问题,学生不易发现。可将习作读给别人听,征求别人的意见,然后作较大的改动。

3. 复读促提高。再次仔细朗读,听听其中还有什么毛病。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能朗朗上口了,才算初步完成了修改任务。

4. 重抄查改。“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在抄写过程中要做到八看八查:a看题查中心;b看选材查内容;c看剪裁查详略;d看组材查结构;e看表达查语言;f看衔接查过渡;g看句意查标点;h看文面查书写。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再修改。

5. 搁置后改。将修改过的文章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修改,这样经过“冷处理”后,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将文章改得更好。

修改好后,还可以把原稿和修改稿作对照,从中发现自己修改后的作文有何长进,从中总结经验,提高修改作文的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每次习作后都要按这样的步骤认真修改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形式多样,培养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期的训练基础上形成的。在学生掌握了修改符号的使用和作文修改的方法、步骤后,就要进行形式多样的作文修改训练。

1. 范例导改。范例导改,是针对某文训练的重点,举一两篇习作为实例,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修改。一次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既能提高表达能力,又能训练修改技能。也可以翻阅全班作文后,选择三篇(好中差各一篇),或对全文作精心的、细致的批改,或结合本次训练重点,对作文的有关重点部分精批细改,然后将原文和批语印发给学生或抄在班上公布,从批改的内容到方法,都给学生示范。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展开讨论、修改,从中学会自改作文。

2. 师点自改。师点自改就是教师在批阅学生习作过程中,坚持只批不改,用改的符号来指点学生,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按要求自行修改习作。这样做,学生就掌握了修改文章的主动权,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3. 互评自改。互评自改,是指习作后,教师把学生的习作收来阅读一番,从中找出带有代表性的问题选择两三篇作为互评的样本,并将这些样本抄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进行评议,然后各自修改,改后交小组交流,相互提意见,然后再各自修改。

4. 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由两位学生或由甲、乙两班学生交换习作(也可以是片断、一组病句等)评改。学生互相评改,评得认真,评得仔细,能评出写作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注意作文水平,使各组力量均衡),按作文训练要求,对组内同学的作文逐篇讨论,达成共识后写下批语再作修改。互评互改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训练,更能确立学生在批改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做,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培养学生分析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5. 比较自改。比较自改,就是在教师浏览全班学生习作后,从中找出好的典型或精彩片断(开头、结尾、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贴上墙,或抄印给学生,向全班学生宣传介绍,然后发还各人习作,让大家自作比较,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自己认真修改。这样做,既可以表扬了作者,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不足,自觉把文章修好,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6. 自批自改。自批自改,是指学生经过范例导改、互评互改等批改训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我们自己改文章,也应该问问为什么要改,怎样改才合适。这个习惯也要养成。”开始时,可能有些学生不习惯,但经过实际锻炼并尝到甜头后,兴趣自然会增强。学生批改后,教师要查阅、总结批改情况。对认真进行且改得好的,要表扬,可把文章张贴在“作文园地”上,还可以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修改的。对敷衍了事的同学要进行教育,并要求继续修改,直到改好为止。

7. 教师复改。教师复改,是指学生自改作文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轮流抽改,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批改与老师批改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引起修改作文的兴趣,提高修改技巧。例如,有位同学写《我的父亲》,第一稿把事情罗列过多,没有重点,通过笔者指出,他自改,笔者还是觉得语言不够精练,就在语句上为他修改,并用批语让他在比较中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

此外,学生自改作文的训练还应贯穿于作文的整个过程,如改提纲、改腹稿、作中改……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去组织学生自改作文的训练,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就会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由厌改到乐改,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自然高涨,作文水平将发生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训练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青少年田径专项运动员选材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足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