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教育契机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发挥作用

2016-05-14 05:32方燕璇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育契机捕捉发现

方燕璇

【摘 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时时做一个有心人,让每一个教育契机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细心去发现,耐心去捕捉,用心去创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兴趣,体验成功,找到自信。

【关键词】教育契机;智慧;发现;捕捉;创造

智慧是什么?百度百科上说,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而维基百科上则说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智慧还是佛教中梵语“般若”的意译,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维基百科的理解过于冷冰冰,佛教的理解似乎太虚幻。我们的困难在于,智慧的这东西无法简单地下定义贴标签,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的个性体验尝试着展开一些粗浅的描述。对于笔者来说,教学中的智慧,有时就是适时地抓住一些契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皆教育。”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处处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时时做一个有心人,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磁化”教育。那么,教育契机藏匿在哪呢?教师如何才能抓住契机,让这样的契机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

一、发现契机,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可见,只有充分的激发兴趣,学生才会具有学习的动力,恰当地利用教育契机,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育契机其实并不神秘,有些契机,就存在于我们的常规教学中。

譬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便是一种教育契机。它每天存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得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经在一节课上,让学生尝试快速背诵课文片断。有一个学生几次举手背诵,都有不同程度的错漏。当这位同学第三次又举手背诵,而又背错了时,很多同学已掩饰不住地笑出声来。笔者看着全班同学,也特别认真地说:“方老师特别佩服蒋子豪同学,背了几次没背对,可还是自信满满地几次举手,这种内心的坦荡与无畏让人叹服,记忆力好也许值得自豪,内心的强大更值得我们赞赏,掌声送给蒋子豪同学!”掌声响起之时,同学们已经换上了欣赏的神色,而子豪同学的眼神里则多了几分坚定,闪烁着快乐的光芒。第三次尝试将几个小片断连起来背时,蒋子豪同学果然又举手了,居然一字不漏地全背对了。全班的掌声再次响起。这个平时对学习有些懒散的孩子,此后对背诵作业一直都很积极,完成速度也挺快。

教育契机存在于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每一个细节里,在每一堂课里,在每一次和学生交流里,只有关注教育细节,才能发现教育契机,只有用心我们才能达到教育的佳境。

二、捕捉契机,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的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学习优异,学习天赋较高的孩子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欢乐,而对于一些天赋不高,或者是学习兴趣不浓的孩子来讲,要把学习上取得的成功与欢乐带给他,还得捕捉一些恰当的教育契机,这样的教育契机具有偶然性,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

有一年中途接了个三年级的班,记得刚与学生见面时,许多孩子都是带着审视的目光看老师的,尤其是一个叫何佩珊的女孩。在接下来的相处中,我发现她确实很有个性。老师的话,她只挑自己愿意听的听,上课时,趴在桌面上,一点精神都没有。她的心不在学习上,日常的讲道理、关心对她作用不大,严厉呵斥则会使她更厌恶学习。于是,笔者干脆不怎么搭理她,等待适当的教育时机。第一次沟通的转机是在一次自习上,她拿着科学课本饶有兴趣地看着,见笔者依旧对她不冷不热,便举手问笔者课本上的问题。当时笔者心里就想啊,时机来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师生对峙战中,她终于主动接触老师了。这个战机我得把握好。于是,笔者很详细地帮她解答了,看得出,她对老师“居然”懂得科学书上的问题有些惊讶,表情里写满了敬佩。打铁要趁热,笔者赞许地看着她的眼睛,夸她是一个善于动脑的聪明的孩子。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很灿烂。

促使何佩珊真正转变的是另外一次教育契机。那是一次课堂小习作,别的同学按时交了习作。只有她一字未写。课后笔者留她单独辅导,她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自己不会写,笔者一次又一次非常肯定地告诉她“你一定行”。笔者跟她说:“不要紧,你要是真的不会写,那就说吧,说作文,老师帮你写。”至今还记得,那是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小练笔,孩子们要把自己想像成荷花池里的一朵花,写出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笔者问她:“站在荷池里,你看到了什么?”她答:“小青蛙、小蝴蝶。”“小蝴蝶跟你说什么啦?”“她说是自己毛毛虫变的,自由飞翔的感觉真好。”“从虫子到蝴蝶,她看到的东西一定也不同了,她还会告诉你什么?”“她看到大地上有好多和我一样漂亮的花儿,可以在这么多美丽的花儿间飞舞,真幸福!”“以荷花的身份,把刚才你说的完整地再说一次。”……拉着她的手,像聊天一样地,在笔者的引导与不时赞赏下,她说出了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笔者耐心地帮她记录了下来。后来,这篇作文被推荐在校报上发表了,她在全班同学面前领取了稿费。不用说,从此,何佩珊在课堂上的表现像换了一个人,在接下来的语文期中考试也获得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教学活动中机智地抓住教育契机,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平等相待的心。教师要善于以平静的心态,运用含蓄幽默的教学机智,融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

三、创造契机,找回自信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契机可以说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但同时教育契机又是不规律的,稍纵即逝的,如果错过时机,效果可能就不明显。这种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还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善于创造!

教过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叫魏锦强。开学摸底测试,他的语文成绩是3分,同学们都叫他傻强。无奈之下,笔者只能天天留他辅导,但是效果似乎不大,这孩子上课或目光空洞,或大打瞌睡。有一天,笔者留他辅导,当笔者第三次跟他解释练习册上“一望无际”这个词的意思时,他突然哭了:“老师,我不懂,你不用教我了。”

笔者吃惊于他流露出的痛苦自尊,也深思着该如何还给他真正的自尊。心里一动,笔者坚持着帮他将词语的意思弄懂了。第二天上课,笔者有意提问了“一望无际”的意思,于意料中,他举手并答对了,同学们在惊讶之余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他绽开了花般的笑容。这节课后,魏锦强上课的目光慢慢地集中起来,开始举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笔者也暗地里叮嘱同学们莫再喊他外号。

接下来的几次测试中,魏锦强的作文从一字不写,到抄了个题目,再到写一句话,一段话,一小篇……毕业考他的语文考了48分。分数不高,但对他来说是从量到质的飞跃。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懂得欣赏每一个学生,不管是盛开的牡丹,还是不起眼的小野菊。而智慧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在合适的时机甚至创造出时机欣赏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中,笔者还常常利用上正课之前的五分钟时间,给孩子读文章,讲故事,形成常规。但笔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读文章。

有时候,笔者会讲一本书里的一个章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笔者告诉他们,这是哪本书里的,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买来看。这余兴未了的时机,便是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契机。

教育是一门艺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实践智慧,学会发现、捕捉甚至创造教育的契机,无疑能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教育契机里的智慧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细心发现,耐心捕捉,用心创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教育契机捕捉发现
班主任工作的细节之美
抓住“小事”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抓住教育契机 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