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2016-05-14 08:32何菊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化德育

何菊霞

摘要: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的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07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要改变以往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过分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实际生活、个性发展的状况,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學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学会提炼生活内涵,进而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的生活。

为什么要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呢?首先,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学校德育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德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只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注重历史文化人物、英雄人物事例的讲解;注重以“成人世界”的思想、观念等教育学生,把德育变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德育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德育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学生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学生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可以说,这种德育工作方式的本身就与学校德育宗旨相违背。

二、德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德育生活化的实施,即如何研究,要求对学生的德育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并易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予以实施。生活化的德育,以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为前提,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了研究工作:

途径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诸多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进行德育功能,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学校将学科渗透德育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求100%体现情感教育目标,并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德育教育。各备课组每学年都要制订德育教育计划,每个学科都要有与德育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德育主题活动,学期结束写好工作总结。例如:2014年6月,课题组结合语文课程资源和要求,组织学生看图片展览和有关电视连续剧,开展了以“学习先烈精神,激我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爱国思想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途径二:开发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在校园橱窗开辟固定的“德育之窗”栏目,政教处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在教室前和教室里的墙壁上,有选择地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食堂里张贴珍惜粮食和文明就餐的标语;在草坪、楼梯墙壁等处都有友善的提醒;“国旗下讲话”是学校的主要宣传教育工具,现在每周都举行升降国旗仪式,讲话内容大多扣紧德育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为了创设有利于德育的校园环境,学校制订了《会宁县初中教师文明守则》,要求教师们做到讲民主不专制,和蔼待人不粗暴,有个性但不张扬,学生面前不抽烟不随地吐痰,整理好办公桌等,力争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增强德育效果。

途径三:开展基于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活动

德育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围绕德育课题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列表如下:

途径四:走进社区生活,参与社会实践

传统的教育,过分重视人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片面、情感与志趣偏狭、急功近利,对课本以外的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和人文关怀。会宁县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自然美、人性美优势和景、情、意的可感受性,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所以,我们注重对学生生活的社区德育资源的挖掘,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德育体系。

自2012年起,学校以亲近家乡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德育素材,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自豪感。2013年,学校开展了首轮以“走进古镇”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踏访古镇,通过走、看、听、访,使他们对古镇风貌、文物遗迹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收集整理活动中,学生接触到大量诸如古镇的习俗传统、生动的故事传说、“红军会宁会师”等的文化史料。在各班认真筛选、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校面向会宁县举办了主题为“知家乡、爱家乡”的综合实践观摩交流活动,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小报展览等形式,向外界展示了以家乡文化为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德育生活化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学校全体教师将捧着一颗爱心,积极探索其规律,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 730722)

猜你喜欢
生活化德育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成效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