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幸福

2016-05-14 08:32秦艳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幸福教育

秦艳萍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现实教育如果没有对教育的内在功能的重视,那么在现实教育中,就不会有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关照,就不会有对人的兴趣爱好、人的个性、人的价值、人的选择和人的尊严的尊重。所以,笔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对生活目的、价值、意义的反思和追求,避免学生片面甚至畸形的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不断开拓创新,过一种幸福、自由的生活。

关键词:教育;教育目的;幸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13

一、缺乏幸福的教育生活——我们心中深深的痛

当前,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人不把自己当做“人”,而作为商品,想尽办法只为在市场上成功地出卖自己,参加教育,就是对自己的投资,让自己生利,人格、情感都放入商品之中。从而人只知道尽力去适应外界的需要,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不会有提高生命质量、追求幸福生活的要求,成为了没有自我的物品。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当前我们对教育目的的误解有着极大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卻过分片面地追逐教育的功利价值,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非功利价值。学校无论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功利性十足,似乎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就业、出国、晋级、升迁等功名利禄,只有能达到这些目的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否则,教育就空疏,读书就无用。正是由于这种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使学校的非升学考试科目和没有直接功利价值的学科地位低微,致使教育内容和学校生活变得相当贫乏和单调,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当空虚和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我们并不轻视教育的功利价值,而且认为它很基本、很重要,但教育目的如果过分功利化,就会严重破坏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不利于作为人的学生的丰富和完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进步。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和有一些教育,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教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缺乏幸福的教育生活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处在这种教育中的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怎么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怎么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又怎么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二、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对教育目的的追问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那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对人素质的总体要求。“从方法论上可以把教育目的分为‘实然教育目的和‘应然教育目的。”“应然”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在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提出来的,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或意向。一般是由教育的管理机关制定的,它代表国家利益,是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是“教育应该是什么”带来的教育目的,往往指当时法定文献中规定的教育目的;“实然”教育目的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关于教育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调节教育活动的自觉的动因;教育目的反映了教育价值取向,是对培养人的活动的价值选择,是属于内在的教育目的。笔者认为,最有价值的教育应当有利于人的幸福生活。因为教育是服务于人的,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就是帮助人实现幸福生活。

如果学生“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地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更有甚者,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这样的教育还是好的教育吗?这种教育中的教育目的还能不叫人怀疑吗?

教育的使命应该“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正如肖川在《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中所写的:“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因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会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当我们的社会上有更多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

三、为幸福人生奠基——教育目的应有的责任

早在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就提出“个人完满生活准备”的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怎样生活? 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怎样生活 ”。“怎样运用我们的一切能力使对己对人最为有益,怎样去完满地生活?这个既是我们需要学的大事,当然也就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他认为,幸福即生活,完全的幸福即完全的生活。

在笔者看来,一个在有着良好教育目的教育中受过教育的人,他(她)应该自然朴实、乐观自信、意志坚定、责任感强;在没有机会去干大事的情况下,能够以平常心处理种种小事;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个性,会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肖川认为,作为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确定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因此,它理应充分体现人的生命活力美,使人生美好而高尚,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使人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生命之火熠熠燃烧,生命之水欢畅奔流,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世界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景象,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人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通过人文关怀,培养一个人独特的发展,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学习的过程不是在于强调“正确”的知识,而是应该形成个人特有的抱负和欲望,使它能够理解他自己,并通过理解他个人,与他人和社会沟通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热情地构建和使用自己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帮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来代替学生认识,或者由我们来主宰学生的生命。如果以最终为了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目的,则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仅仅把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手段,扼杀了学生的自身的需要,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社会的附庸,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一个躯壳。生命的自主性使人有自主思想和生活、智慧和人格、时间和空间,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使其不依赖别人的意志,具有自身个性特质与自由发展的权利。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培养出懂得怎么样才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的人。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又怎么能够忽视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怎么能够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正常社会交往需要和人生體验?“只有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照顾学生差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个性化、丰富多彩的独特性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和终极追求,尊重了学生差异性的教育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培养知识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多样人才。”

总之,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来培养,而首先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或其他什么仅供利用的工具。这样,教育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人格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的……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所期望的能够不断开拓自由、幸福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叶 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翁文艳.现代教育管理价值观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民族中学 532800)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幸福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