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变化

2016-05-23 02:58张群威曾耀光
安徽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脊液血清

陈 乐,汪 艳,张群威,孙 捷,曾耀光

(黄冈市中心医院儿科,湖北 黄冈 438000)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变化

陈乐,汪艳,张群威,孙捷,曾耀光

(黄冈市中心医院儿科,湖北 黄冈438000)

摘要: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P-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 g·L(-1)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脑脊液;血清

病毒性脑炎(VE)是发生于儿童的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恶心、呕吐、抽搐、行为或意识障碍等,病情严重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或产生严重后遗症[1-2]。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是分布于肺泡表面的脂蛋白复合物,可发挥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功能[3]。临床研究认为[4],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SP-D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由抗炎状态转为促炎状态。本研究通过测定VE患儿急性期和稳定期时血清中和脑脊液中SP-D水平,以探讨其在VE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5],包括男17例和女10例,其中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12岁,平均(6.65±1.23)岁,发病时间最短为0.5 d,最长为8 d,平均(4.00±0.34)d,排除合并重症肺炎、其他系统严重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包括男13例和女10例,其中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12岁,平均(7.32±1.61)岁。梗阻性脑积水需手术患儿应于术前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颅内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行腰穿鞘注患儿应排除合并肺炎、其他系统感染或白血病复发者。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内容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争取患者家属同意,并取得其签署的研究同意协议书。

1.2研究方法受试对象入院48 h内采集其静脉血液2 mL作为急性期标本,室温下置于离心机中以3 000 r·min-1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中冻存,待测。受试对象于入院48 h内作腰穿,采集其脑脊液2 mL作为急性期标本,置于-80℃冰箱中冻存,待测。于入院治疗2周后再次采集上述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作为恢复期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和脑脊液中SP-D水平,均由专业医师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使用说明完成操作。

2结果

2.1两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脑脊液SP-D比较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急性期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VE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SP-D、脑脊液SP-D比较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VE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脑脊液蛋白含量比较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 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VE急性期和恢复期

注:与急性期比较*P<0.05。

表3 VE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

注:与急性期比较*P<0.05。

3讨论

VE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而调查发现,其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因多种病毒入侵神经系统导致颅内组织炎性或非炎性病变所致,且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合并症,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5]。但VE的临床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而容易延误治疗,而辅助诊断对其临床治疗和预后改善均有重要意义,越来越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6-7]。

脑脊液检查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手段,可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确定治疗方案。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当其受病原微生物侵袭时,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会限制外周血中相关蛋白和细胞的进入[8-9]。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主要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其中10%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而SP-D是一种大分子亲水性蛋白,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可发挥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与病毒性脑炎的相关性已引起临床的关注[10-11]。有研究认为,SP-D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抑制炎症反应的双重免疫调节功能,有助于清除病原体,维持肺泡内环境稳定[12]。

本研究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SP-D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血清SP-D、脑脊液SP-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且VE患儿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研究结果提示,病毒性脑炎患儿其血液和脑脊液中SP-D均被大量消耗,导致其含量降低,说明SP-D可能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分析人体感染病毒后,SP-D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细胞功能有调节作用,使SP-D表达增加以清除病原体,参与固有的免疫反应[13]。而患者经住院治疗后,随着体内病原体或死亡细胞逐渐被清除,血清、脑脊液中的SP-D消耗大大降低,与急性期比较含量呈明显上升。另外,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及脑脊液蛋白含量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

综合上述研究,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应该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玉彩,邹东方,胡婷,等.小儿病毒性脑炎血清、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sVCAM-1含量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10-3013.

[2]王文娟,王学禹.相关蛋白D的变化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J].临床儿科杂志,2014,33(6):535-538.

[3]许宏敏,张卫民,邵新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与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5,26(2):54-55.

[4]屈晓,李志毅,刘勇,等.喜炎平联合阿糖腺苷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3):131-133.

[5]黄玉柱,张开俊,陈红,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3,8(1):100-101.

[6]何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2,41(26):2770-2772.

[7]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红荣,梅花.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D与肺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6):712-713.

[9]王雷生,王霞,孙旭辉,等.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MMP-9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1(2):54.

[10] 许宏敏,张卫民,邵新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与临床应用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5,26(2):54-55.

[11] 屠友权,李光乾.小儿病毒性脑炎与血清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3):122-124.

[12] 王丽华,刘先梅,曲大军,等.高压氧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后脑损伤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4,21(2):129-130.

[13] 王雷生,高欣义,刘娟,等.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S-100B蛋白和MMP-9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4,25(21):3183-3185.

(收稿日期:2015-11-06,修回日期:2016-01-20)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4.035

猜你喜欢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血清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病毒性脑炎患者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对比分析
病毒性脑炎患者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对比分析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PC-MRI对脑脊液循环的研究价值
脑脊液流式细胞术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