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2016-05-26 08:54王红
考试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思考者欣赏者研究者

王红

摘 要: 本文从教师以学习者、授业者、指导者、欣赏者、研究者、思考者的身份听课时的感受,阐述了怎样在听课中通过培养听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习者 授业者 欣赏者 研究者 思考者

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说,听课是必不可少的。听课既是教研的需要,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通过听课,一是教师间可以进行业务交流、切磋、互动,促进优势互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二是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三是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伴随教龄的增长,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听课目的,我在听课时的身份也在不断转换。有时是学习者;有时是授业者;有时是指导者;有时是欣赏者;有时是研究者;有时是思考者……

下面我就不同时期听课时的不同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

1.学习者身份

记得我刚成为教师时,去听课时都是抱着学习、取经的态度的,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去听的。那时的我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任务是要看老教师怎样教。那时的我注意了如下几点:课的结构。课型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例如: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旧知识,并激活旧知识;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教学;怎样通过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系统呈现新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对新内容的巩固;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除了要注意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否则就会出现一节课“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不合理状况,使课堂结构显得不够严谨。

学习者身份还有另一层含义。我作为一位听课者要有意识地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2.授业者身份

初中物理教了一轮后,所有章节也都教了一遍。这时的我会这样听课:这堂课我作为执教教师该怎样讲?将执教教师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优劣。听教师的教材处理是否得当;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某一环节的教学若由你来执教,是否有更好、更妙的处理方案;执教教师是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展开教学。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执教教师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

对于同样一个知识点,作为授业者的我经常会思考老教师用怎样的语言讲解得透彻,我又该如何表达?怎样表达既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能使知识完整到位?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的:

①课堂结构设计。同样的内容如果整体结构的设计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我在听指导老师和其他教师讲课的时候,有时会想到一些其他讲解方式或情节设计,就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思考它的可行性。很多时候或许并不是好的设计,但我觉得这个过程让我的思路更开阔了。

②注意听课过程中教师的设问。课堂气氛、知识过渡、教学效果都与设问的质量有关。

③案例和例题设计。对于那时刚工作的我而言,案例和例题的储备非常有限,听课是一个收录优秀案例和例题的好途径。听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对教材的理解不是很深,教法也不一定就适合学生,所以讲完后再听课也是一种进步途径。

3.指导者身份

年龄渐长,教龄渐长,这时的我听新教师的课时,就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听。要做到:一运用已有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作出分析与判断;二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三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听课是指导培养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听课者如何从指导者的角度听课,首先是熟悉教材,掌握课标,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其次,运用已有教育理论素养和自身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出分析和判断。既能抓住授课教师每一启发性思想的闪光,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和长处,又能准确地发现授课教师的失当和不足。再次,要对课堂教学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优点,以便评课时及时给予肯定、指导。最后,准确地发现讲课者的不足,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授课者改进和提高的建议,为授课者做好指导性评价。

4.欣赏者身份

当我还是新教师时,听课的最佳身份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讲,新教师要用美的眼光感受老教师平和可亲的教态、幽默风趣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视觉、灵活的应变能力、漂亮的粉笔字等内在、外在的美。

现在作为老教师的我认为听课者的最佳身份应该是欣赏者。每一位授课老师都值得我们欣赏、学习与追求的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赞赏、合作、共享等更高层次的人性美。要多学习授课教师的长处,多体会其特有的风格、闪光点。

以何种心态听课,往往决定了听课质量。带着欣赏的心态听别人的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通过听课分析他人是如何处理教材的,如何设计课堂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最初的“剧本”。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材,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45分钟的时间内,更多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学科功底,以及教育理念、教育视野。能欣赏到这些,何乐而不为?记得有一次听“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课异构课。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两位教师用了不同方法。一位教师让学生探究了u>2f、u=2f、f2f慢慢移到u

欣赏他人教育教学技巧。教无定法,通过听课看教师是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巧的,看教师是如何渗透教育思想与方法,实现“智慧地教”,聪慧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激发唤醒学生,指导他们聪明地学,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观察学生,反思自己上课时学生的表现,相互对照,查缺补漏,及时改进,提升自己。

5.研究者身份

记得还是新教师去听课时,脑子是模糊的,完全不知道该听些什么。有一次评课时觉得一个环节很好,却被权威人士批得一塌糊涂。同事告诉我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为了不让自己这个外行露马脚,就常常把自己隐蔽起来,听课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效”、“高效”了。

后来因为教龄渐长,有些场合总是被青年老师“逼迫”着讲点什么。出于通过一定要讲出些什么来维护一个“老”教师的尊严的心理,我只好在听课时多一只眼睛、多一只耳朵、多一颗心。我的听课本总是被分成两半,一边写着过程,一边写着自己的即时点评。末了,还要一、二、三、四地梳理一下,算是总评。这样才渐渐有了一些研究的目光与心态。

我一直在做一件很“傻”的事情,每听一节课,就将课堂中的所有问题一一记录,课后一一归类,看看常态下的课堂这三种问题占了多大比例,哪种问题是最常用、最实用的,怎样进行问题之间的转换,等等。通过这样的研究,直到现在,我发现自己对课堂中的“问题”都是最敏感的。

6.思考者身份

听课的效率高低,首先取决于听课的目的是不是明确,其次是要在听课中学会思考。思考什么呢?第一是要用放大镜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闪光的地方。第二是要思考这位老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和不足,想一想如何修正。第三就是要想一想,这位教师出现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在什么范围内出现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第四是要拿这位教师的教学与自己比一比,看看自己有哪些长处,有哪些不足。所谓“见贤思齐,以人为鉴”就是这个道理。听课是一项需要精力和心智的活动,不付出是不可能有所收获的。

现在的听课存在这样的乱象:只作看客与听众。有的教师做听课笔记时,只记一些大的教学环节,大多时候只当一名“忠实的看客与听众”,而没有更多思考。

听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无论听什么课,都会有其“长短”。因此,听后要对一些好的方法与机智拿过来,为己之用;对有些欠缺的地方,思考怎样改进。如果能坚持做到总结与反思,则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

不管教师在听课时将自己定位于何种身份,都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如果把听课者定义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就无法获取学生全面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只有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并尽可能以不同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学到授课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也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以上是我对听课的认识,难免会存在不足。望能得到更多同行批评斧正,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思考者欣赏者研究者
留出想象的空白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罗思敏:城市复兴的设计思考者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让高中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思考者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