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器

2016-05-26 10:45罗玲
中学生物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细胞器

罗玲

摘 要 应用任务驱动模型教学法,对“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4个具体任务的设计,以可操作性、活动性及多样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合作、探究构建核心知识的技能。

关键词 细胞器 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细胞器之间的分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本部分内容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细胞器之间的分工。本节是前面学习过蛋白质的合成及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由于细胞器知识微观、抽象且种类多,因此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另外,由于在后面第五章中还会继续学习叶绿体和线粒体,因此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的教学不宜挖掘太多、太深。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也学习了机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呼吸作用,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都是从知识层面知道叶绿体结构的存在性,而本节是从微观即亚显微结构来学习几种细胞器,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说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差异。

能力目标:认识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功能;通过读图和模型制作,提高识图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到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模型制作过程也是科学探究过程。

4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印有八种细胞器简图的卡片、动植物细胞模板(只有细胞膜和细胞核)、不同颜色太空泥等,每组一套。

4.1 类比联系,导入新课

教师:以手中的教材为例,印刷厂印制一本装帧精美、内容无误的书需要哪些车间和部门?这些车间和部门之间如何密切配合才能生产出来呢?细胞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部门和车间吗?它们是怎样配合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细胞器。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细胞中的这些细胞器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在功能上也有各自分工。为了更好学习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设置了3个任务。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熟悉的事物与学生不熟悉的、有待了解的事物相类比,有助于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

4.2 任务驱动,深入学习

任务1——认识细胞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方式,认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并观察手中的卡片,辨认各细胞器的名称、亚显微结构及功能。各小组学习完成后交流和分享,以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从几种细胞器卡片中任意抽出一张。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这种细胞器的结构简图。学生说出细胞器的名称,并能描述这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等。其他小组进行纠错和补充。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识图能力。采用小组抽签抢答的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竞争意识。

通过任务1活动,学生对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结构相似或功能相近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与叶绿体、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等几种重要的细胞器容易混淆,因此,设置了比较细胞器的任务。

任务2——比较细胞器。教师通过几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几种重要的细胞器。

比一比(表1):

连一连(图1):

猜一猜:中间凹,两头翘,有时还会吐泡泡(打一种细胞器)。

设计意图:列表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功能的异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这两种重要的细胞器相关知识;类比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几种细胞器的功能;形象的比喻来加深对高尔基体与内质网结构的区别。

通过前面的两个任务,学生已基本掌握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但对各种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还会混淆,所以设计了任务3制作细胞器,构建动植物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任务3:制作细胞器。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每4~6名学生为一个组,制作细胞器。制作前,各学习小组讨论分工,每位组员制作一两种细胞器并熟悉细胞器的名称和功能。

教师要求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边制作边思考几个问题,并通过课件展示:(1) 在你所制作的细胞器模型中,哪些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哪些是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哪些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2) 在你所制作的细胞器模型中,哪些有双层膜?哪些有单层膜?哪些是无膜的?(3) 各种细胞器在细胞内的空间分布是怎样的?具有什么功能?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各小组制作完成后,由各小组代表拿着本组作品到讲台展示,向大家介绍他们所制作的细胞是什么细胞,包含哪些细胞器。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的模型提出改进意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并对做的较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一方面加深他们对细胞器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帮助掌握这些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模型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任务4——了解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教师: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细胞器这么小,一个细胞中又有多种细胞器,那么,怎样对单独一种细胞器进行分析研究呢?大家联系之前细胞膜的制备,细胞器分离可以用分离细胞膜的方法吗?

学生阅读教材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及本节后面科学家的故事——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勇于探幽入微的克劳德、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德迪夫和发现溶酶体及善于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帕拉德。美国科学家克劳德摸索出一种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称为差速离心法。1974年,这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设计意图:3位科学家的故事是对本节内容的丰富和补充,与正文的讲解前呼后应,相得益彰,使整节教材充实、丰满。通过阅读这三位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了解到细胞学研究常用的技术和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启迪。

4.3 巧写板书,小结升华

板书设计:标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教师在黑板上按表2写出几种细胞器的名称,引导学生思考,分类这些细胞器的依据。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横着是从生物膜的层数2层、1层和无膜进行分类,竖着是从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即是共有还是各种特有的的角度。教师要强调这里的植物细胞是指高等植物细胞。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核心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整体,强化知识的结构化和网络化。

5 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讲学生听,难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切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多元化的任务驱动型活动设计推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实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通过类比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列表比较等措施,有效地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小组合作制作模型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微观、抽象、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模型展示过程中,模板上已经印有植物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动物细胞印有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为学生创造了动植物细胞的情境,且所选的黏土材料制成的细胞器易于粘贴在大纸板上,便于学生展示。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细胞器
弓形虫重要药物靶细胞器蛋白转运机制被揭示
我国科学家绘制“生命暗物质”图谱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发现植物“伏地魔”细胞器演化的秘密
植物细胞器DNA的新功能
——可作为磷酸盐库再利用!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