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热中的冷思考

2016-05-28 14:02廖妍南
考试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读图想象力

廖妍南

摘 要: 置身于时下的读图热中,最紧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客观准确地把握“读图”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对当下及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作出科学的认识与展望。

关键词: 读图热 读图 想象力

所谓“读图”,是指以图形或图像为主体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现下的“读图”形式主要有电视、电影、网络、动漫、图书等,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字阅读而言的。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读图”具有某种特定意义上的合理性和积极性。不可否认,“读图”是每个人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处于儿童阶段的人们,其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知识能力都处于一个不能完全直接与文字接触的水平,对于世界事物的最初认知缘于具备直观形象性的图形。儿童时期的人们都是由图进入对物的认识,而后进入代表物的文字的认知。一个不识字的小孩总是在看到图画中的“苹果”,或是手里拿着实物“苹果”时,才会说出词语“苹果”。在童年时代,图作为最直观的认知方式,成为人们最原始的思维动因,激发儿童的接受欲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读图”除了成功地扮演了人们儿童时代的教育启蒙者角色外,也是某些成人认识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媒介。由于文字本身的表意层次性、形象间接性、意义模糊性,为其阅读设置了诸多限制。一些人们文化水平有限,甚至有部分是完全不认识文字的,虽然其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建立在一定的人生经验基础上,比儿童时期当然要深刻得多,但由于阅读文字的障碍性,“读图”就成为他们阅读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另外,与“读图”相较,文字阅读(特别是文学阅读)是一种相对高雅的阅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与大众接受模式相悖的。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隐喻性、多义性,成为大众接受能力的巨大考验,其阅读群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读图”则因其形象表意的直接性、感官冲击性成为大众化的阅读。

此外,对于不存在文字阅读理解障碍的热爱“读图”群体,其“读图”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有百害无一利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生活节奏的快速化,人们在日益沉重的生存压力下,需要释放精神压力的途径。“读图”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形式,具备“大众文化放松、舒缓、化解了社会大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功能。只是这种释压的阅读方式充斥人们的整个生活,彻底取代文字的阅读时就形成一种与传统意义上语言文化(这里特指文学性语言)相对的视觉文化,应合海德格尔关于“世界图像时代”的隐喻,“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对于“读图”的社会性批判就缘于其利用图像对于文字意义、世界本原意义、人类思想的无限制消解。杰姆逊认为,图像与语言相比,最大的缺陷就是平面化、无深度感;阿多诺认为图像缺乏“总体性”;利奥塔认为图像不具备“宏大叙事”特征。“图像叙事停留于表面印象和表现为即时消费的特点,使人们满足于对事件的直观把握和瞬时移情,因此往往不容易将人们引入对事件本身的沉思、分析乃至怀疑,反而会使人们忽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本质”。

可见“读图”热的确对社会文化的科学发展,对文字、文学的经典性,对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深度的思想性的开掘有一定的冲击性和负面影响。在这里笔者不把关注的重心放到对“读图”的口诛笔伐上,而是立足读文(特指文学性阅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说明“读图”热终究只是一时的热潮,其破坏性只能是阶段性的,并不能从根本上颠覆文字的意义。

与图像的形象直接性相较,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特点,这种形象的间接性关键在于构建文学形象的材料——语言是人的心灵的产物。虽然形象的间接性使文字缺乏图像的感官的直接性和冲击力,但它可以表达图像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人的内心感受、情绪、思想。形象的间接性还有利于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形象的再创造中,形成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读图”无法企及的魅力。

由于语言是心灵的产物,文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广泛更丰富地表现社会生活。这样就具备阿多诺所说的图像缺乏的“总体性”,诚如黑格尔所言:“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

此外,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语言是最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图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其感官的直接性,离不开视觉的具体性,对于一些无法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内心情感、思维活动就无能为力。语言艺术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特别适于表现缺乏感官直接性的人物内心世界,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诸如环境烘托、梦境、幻觉、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深入发掘、描写人物极其丰富多彩、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

无论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读图”还是“读文”,人类自身作为一种存在,其本原的意义与精神是永恒的,因此,现代传媒所能代替的只是艺术的传达手段从文字的间接传达变成图像的直接传达,而不能代替艺术独特的精神使命。

参考文献:

[1]闫新良.策划热中的冷思考[J].新闻采编,2000年04期.

[2]陈波.抗日题材电视剧热播后的冷思考[J].新闻知识,2013年09期.

猜你喜欢
读图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