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举措探析

2016-05-30 19:55张绍剑
南北桥 2016年7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张绍剑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孩子感到数学难学,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内容越来越深,加上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比较强的逻辑性,让许多孩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们学好小学数学吗?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从注重兴趣、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方法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 探索发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帮助孩子们学好数学的思考和举措。

一、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好数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数学教师也知道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积极去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最好要展示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看到一个“快乐的数学王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此外,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好数学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比较强的逻辑性,都让一般学生望而生畏,如果能够利用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和喜欢动手的个性,如果能够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仅仅是“做”练习,我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三、注重探索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鉴于数学学科特点,为了让孩子们比较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我们一定要想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实践阶段来,即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学生才能夠更好的学好数学。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作出了如下设计了:一是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二是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当然,帮助孩子们学好数学知识的举措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这些方法,只要我们数学老师用心去学习和思考,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就一定能够提升自己的数学教学效果,从而也为孩子们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