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学诗文

2016-05-30 10:48曹梅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题眼诗眼文眼

曹梅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在这类课文中,文是诗的背景的诠释,诗是文的情感的升华,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与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在教学时,笔者引领学生抓住“三眼”即“题眼”、“文眼”和“诗眼”,含英咀华,诵读品味。即扣住题眼,走入情境;抓住文眼,理解诗意; 透过诗眼,领悟诗情。鉴赏语言文字之美,用词之妙乃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下面以《黄鹤楼送别》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感想。

一、扣住题眼,走入情境

“题眼”是一篇文章题目中的最关键的词,它可以奠定文章的整体内容,大致思想,帮助理解整篇文章。课文《黄鹤楼送别》的题眼就是“送别”一词,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可是鉴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他们往往体会不到这种送别之情。想要缩短古诗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近距离的触摸语言,倾听遥远的历史回声,就要另辟蹊径。

在教《黄鹤楼送别》时,我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眼“送别”,试着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着力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有意渗透抓题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亲身经历过或看到过的送别情景,有意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其进入情境。最后交流搜集到的各种送别诗,如:以歌送别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以酒送别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雪中送别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等。此时再提出疑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与其它送别诗有什么不同,表达的又是怎样一种情感呢?从而顺理成章地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抓住文眼,理解诗意

“文眼”是作者情感之凝聚,内容理解之基石,意境升华之关键。 此文的文眼是“依依惜别”。让学生从一个离他们生活时代久远、陌生的人物身上感受离情别绪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而,我确立了“一条主线,紧扣文眼”的教学思路,以“话别”为主线,话别前赏景藏情,话别时劝酒叙情,话别后吟诗抒情,引导学生扣住“文眼”,体会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指导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文眼之后,探究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我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并给学生温馨提示:先自读思考写批注,再小组交流谈感受,合作完成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

探究问题:

从课文的哪些词句能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温馨提示:组长带领,分工合作,大胆表达,认真倾听。

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运用,都由学生自学为主。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同时,把学生置身于课堂中央,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包括提供资源,范读引领等。实践证明:在抓住文眼,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学习,主动理解,善于提问的身影越来越多,同时也奠定了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

三、 透过诗眼,领悟诗情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在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词、句,透过诗眼,能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孤”,透过“孤”字能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敬仰和思念之情。指导学生读课文,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孤”, 抓住“伫立”“凝视”和省略号,体会“孤”字蕴涵的丰富情感。对省略号部分,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陆同学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孟夫子,与你一别,人生顿觉孤寂,盼望有朝一日能相见,到那时,也许我俩已两鬓斑白,再举杯畅饮,赏景吟诗!”;刘同学说:“孟夫子,你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的知己,此次一别,吾心随之而去,再无益友和知己。期待来年烟花满眼之时,你我能再把酒言欢!”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已走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诗人李白“孤”的情感。

诗因情而美,亦能以情动人,古诗的感染力就来源于诗人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此,教师应抓住“文包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和精彩片段,甚至是标点符号,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去朗读、品味、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

总之,“文包诗”不同于古诗,也不同于普通的课文。它能够引领学生更便捷地融入古诗,走近作者,感受他创作的背景,体验当时的情感,更能够,也更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精妙。相信教好“文包诗“这别样的课文,只要不断探索,别具慧眼,也能拥有同样精彩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猜你喜欢
题眼诗眼文眼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诗眼
诗眼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