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素养培养

2016-05-30 23:16何俊蓉
南北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了解阅读素养

何俊蓉

【摘 要】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不能仅仅是语文成绩的提高,更需要的是语文能力的养成,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对已经具备简单语文知识的七年级学生,就需要从每篇课本文章中入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养成学生科学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准备 了解 阅读 方法 能力 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74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培养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然后形成不错的语文感觉。这样就可以“把玩”文字于课本于试卷了。本学期又接手七年级了,回顾这几十年语文教学,也有些得失了,把这几十年坚持做的有效的方法总结归纳为“一、二、八”法,并且有效的交给本届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使用。

“一准备”就是:了解作者及了解作者写此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题目。

“二了解”即为:为读懂文章而做的背景、主题做准备。

基础工作做好后,就可以进入到读书了。初中语文新课标注重学生从最基础的生字词解决到最深刻的主旨理解,乃至文章启迪感染,我把这些过程分为“八读”。

一、浏览读——解决生字词

生字词的教学最好方式就是放在实际课文中进行自然地学习。我采用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吸收方式来教学。即在预习课文读第一遍时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我称之为“浏览读生字词”,浏览读的方法及要求:快速浏览文章,在文章中圈出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对于自己来说陌生的字词、不理解的字词。然后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为了更深刻地把握这些字词,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四五个字词写一个语言片断。最后要达到对生字词的识记、理解和正确运用。

二、粗读——了解文章大意(内容概括)

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整理和综合。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鲁宾斯坦曾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说:“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因此,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可见概括能力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生应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社会信息繁多,毋庸置疑,概括能力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之一。而中考考卷中也考查学生从所给文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文字材料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社会的需要、人才选拔的需要的角度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细读——批注好词佳句

《新课程标准》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好词佳句成就一篇文章的文采,好词佳句才能承载作者要和读者交流的主题。学生能简单地赏析文章中好词佳句,既能领略文章的美,又能潜移默化地受好的文词影响,能培养学生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地培养!

四、精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启发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情感启发是一篇文章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以情感人、以情怡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之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积极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语文课本的课文多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者以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来概括生活,反映现实,作者的爱憎感情一定会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以文章情感因素去启发、熏陶学生,让学生分清真伪、善恶、丑美,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沿正确的方向去求真、崇善、爱美,走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样才能见到学生学习海洋涌起阵阵美丽的思想浪花!才能听到学生生活的土地,飘起缕缕迷人的情意乐声!

五、品读——品析写作手法和技巧

一道好菜,是在有足够食材的基础上通过高超烹饪技巧来呈现出来,如果没有好的烹饪技巧,再好的食材,也只能成为所谓的“猪食”。一篇好文章,必定有个合适的、漂亮的写作技巧来承载文章含义隽永的主题、漂亮的文辞文采。要真正既能读又能写好文章,必定要去分析和品味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精彩呈现出他要表达的主题。

六、评读——用一句话点评文章的亮点

“一文一收获”,学习一篇文章,必定会有所收获,不管是从文章的主题、语言、情感、哲理、启发还是写作技巧上,总会有所得。为了锻炼学生的辨识力、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由学生从自己感受、感悟最深的角度,用一句话来点评文章:我喜欢……因为……;我批判……因为……;我崇拜……因为……。

七、悟读——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要能做到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课堂是学问的开始,不是学问的终结。因此,在一篇课文课堂学习之后,要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运用合作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共同解决。或者作为课后问题研究,让学生能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作出简单回答。

八、拓展读——知识迁移和情感渗透

这是在学生基本读懂文章、基本领会文章要领的情况下,从自己体会最深、最有感觉的角度查询类文来加深对所学知识或方法认识和巩固及提升;或者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进行分类写作或谈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对学生情感、心灵的渗透和浸染!

这样“一准备”“二了解“和“八阅读”就构成了一篇文章的全面系统阅读,也对学生语文能力做了全面系统的培养,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做到了全面系统的养成。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就只是时间问题。我正在这个培训的研究使用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希望能让我的学生不仅有好的语文成绩,更有好的语文能力、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好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了解阅读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好老师就该关爱学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