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离我们并不遥远

2016-05-30 10:48张思瑶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书一堂课人生

张思瑶

把课堂上的讲授记录下来出书,让更多的人看到,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外有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回顾了其老师莫里·施瓦茨在世最后时光中珍贵的十四堂人生讨论课。国内有郑也夫的《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不谈论生命的长度,不探讨生命的广度,纯谈论写论文和治学。《人生创意课》则是台湾广告人李欣频的讲课实录,将自己为学生讲授的广告创意课的笔记整理、扩展出版,立足于创意,与学生谈如何丰富自己的人生。

读者对李欣频的了解,恐怕更多的是对广告人李欣频和对作家李欣频的了解。1970年8月出生于中国台湾的她,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告系,曾担任过台湾中兴百货、诚品书店、台新银行玫瑰卡、台北艺术节、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新闻处、统一企业等的广告文案,创作过诸多令人击节叫好的广告文案作品。写作方面,她出版的作品涉及广告、建筑、旅行摄影、心灵体验、美食创作以及网络创意等领域,并多次进入畅销榜单前列。我们习惯了才华横溢的李欣频,却鲜少有机会接触教师李欣频,而她的“创意天龙八部”系列,便是将她作为教师的一面,以极具力量和生气的方式传递出来。

创意离我们很遥远吗?并非如此。创意一词的实际意思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因此,创意不仅仅和广告学相关,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我们常常会被生活中的各种匠心独运的创意吸引,或许是一句令人赞赏的广告语,或许是一处令人惊喜的设计,又或许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从人们对创意的普通认知来看,创意似乎是一种“天赋”,无从学习,本书偏偏就是要颠覆这种普通的认知,告诉读者,“创意其实是可以学习的!”

全书正文以十四堂课的形式,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验,一点一滴深挖下去,像读者展示如何画一张精彩的生命蓝图。第一堂课“如何在意外频仍的时代活下来”,通过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SARS疫情,并辅以对相关书籍、电影、纪录片的介绍,告诉读者,创意的第一堂课,乃至人生的第一堂课,便是生存应变力,在各式陌生、残酷的环境当中能够成功生存下来,充分运用有限的资源,从而“培养与大自然、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胆识和坚韧将成为个人特色和风格,让你脱胎换骨,告别平庸。

第二堂课开始,到第十四堂课,则是更加详细地阐述“创意”的养成,首先要“开挖自己的生命穴脉”,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花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提高自己,同时要时刻注意机遇的到来,慎重选择;在发现自己喜欢做并愿意付诸实践,为其不断努力的事情后,则可以“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制订短、中、长期的人生计划,要培养自己好的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能力,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大的方向确定以后,便可以从不同方面来不断栽培自己,逐步建立区别于他人的自我风格,拉大自我格局,不做井底之蛙;同时,修炼自己的其他技能,多掌握技能才能获得更多有利的资源,但要注意及时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居安思危,也不因为逆境而气馁,珍惜时间,保持自己的想象力……最后,“是相信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生命惊喜”。

每章的最后,作者都会详细列出在本章中所涉及到的书目、电影等条目,在获得延伸阅读资源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感叹李欣频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积累了多么丰富的内容!

通读全书,会发现这本有关“创意”的书,似乎与“创意”没有太多紧密的联系,但仔细体会,会发现作者想要传达的,是“创意的功夫,在创意之外”,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虽然是讲课实录,但是《人生创意课》并没有一般课堂的教条,也没有普通笔记的枯燥,李欣频深知“年轻人大多没什么耐心,即便是经典的道理,也要极快就能见效才好”。她的文字富有活力,绝不能算是淡淡地娓娓道来,而是充满力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对比,从而随着她的笔触振奋起来,跟随她的引领以新的视角来看待自身所处的世界。

作为老师,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学,而“教学”这个词本身,就蕴含了教和学两层含义,作者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教书,“把教书视为苦差事,觉得台北到中坜的漫漫路程真是疲惫极了”到“后来慢慢发现其中的乐趣”(自序);从认为“教书只是重复自己已经知道的,一点建设性也没有”的刻板印象,到将教书的乐趣上升到自我构建的层面,做到教、学合一,从而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在讲课,其实是在同步建设自我——我在台上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光明健康的我,变得特别多话,变得超乎寻常的耐心,变成一个很唠叨的人(我以前的文字一向精简,我也一向寡言);我每次教完课都会很开心地离开教室,因为与学生互动不错时,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所以教课前几天我都会失眠,因为脑中排山倒海地跑出一堆这星期想跟学生说的话,我只好在床边留着纸笔,像在记录别人说话般地速记脑中想的事,然后站到台上时,还会即兴说出一些自己也没想过的想法……

因此,这本书的受众不应该仅仅是广告学或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更可以增广至各个年龄层面、各个专业领域,每一不同范围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养分,从而开拓自己的生命疆土,活出更有创意的人生!

猜你喜欢
教书一堂课人生
我的教书生涯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在山里教书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秀才教书
溜走的一堂课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