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2016-05-30 09:46杨云秋
南北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

杨云秋

【摘    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实效,更好的发挥出数学的基础作用,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抓住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是关键,积极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爱学、会学,进而主动学,才能学出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87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长远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小学阶段的教育,作用和重要性都不能忽视,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数学教学实效,让小学数学更好的发挥出其作用。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我们开展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追求更好的实效。首先,要明确对于实效的认识,实效绝不仅仅是分数提高那么简单,而是包含多个层面,比如,我们经常会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结果,这是比较综合的。那么,“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就是实效的重要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人”而开展,形式再怎么变化,目标再怎么细化,有一点始终不能变,那就是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学生。那教学的实效,自然要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过去的教育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把教学简单化,把教学的目标和成效简单等同于考试分数,于是应试教育思维大行其道,一切为了学生的考试分数,于是我们舍本逐末,忽视了学生这个关键的主体。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加显现,但是我们的教学中还有应试教育的残存,迫切需要改变,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方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不管是知识的充实、分数的提高,还是能力的提高、效果的提升,都是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并不是要去看教师的学历、发表的论文、布置的作业等等,要明白手段和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提升的合作者、服务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这有很大的必要。学生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主动学习效果就会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学生的信心就强,也就会更主动、更积极的投入学习,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这个循环就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生活化情景的创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到市场买菜,需要数学,到超市购物,需要数学,到游乐场游玩,也需要数学。而且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的年龄,教师要充分的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能够有效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问激趣,故事激趣等。“1+2+3+……+99+100”,可以先让学生算一算,讲讲自己的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简便的算法,教师可以把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的故事讲一讲,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和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等等。总之,“教无定法”,只需要“科学施教”。我在这里想强调的就是,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才能为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供好的前提和持久的动力。

首先,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对于数学而言,计算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就拿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来说,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是前提,要明确怎么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加减乘除,先算哪个,后算哪个,哪个顺序变了会有影响,哪个顺序变了没什么影响,这是要明了的,马虎不得。

其次,一定量的练习才能保证熟练度和准确度。只明了方法,而不加以练习,可能只是“纸上谈兵”。而且具体的练习,才能发现和改正问题,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才能为更好的掌握打下基础。同样,对于数学而言,逻辑思维意识和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基础。必备的汉字和语言基础也是不可少的,所以,学数学不仅仅是数字游戏,要加强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同时,学会思考很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称职的教师,一定不能只重视让学生开展量的练习,更要让学生学思结合,提高学习质量。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数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方法,具备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先摆或者数、画,但是要最终引导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让学生对“十进制”的进位方法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学习三位数、四位数等更大的数字时,能够更快的学习和运用。

方法的学习,要让学生思考和实践,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技能,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还有一点,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在考核上,也不会是直来直去的了,更具实践性,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有的题目虽然只有一问,但是内在却包含几问,比如,A比B多几个,一共多少个?有的则和现实结合较为紧密,比如,小明前面有A人,后面有B人,队伍一共有几人,不管是通过画图还是数的方法,只能解决数字小的,数字大了,学生还是要思考,里面到底蕴含什么,那就是前面后面的相加之后还要加1,这个1就是小明。再比如,小明从前面数是第A个,从后面数是第B个,队伍一共有几人,那就要相加之后再减1,减的这个1,是因为小明被重复计算了1次。后面的这两个,看似相似,但又大不同,说大不同,但又有相同的地方,这就需要学生仔细的想一想。

总之,我们认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