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2016-05-30 11:25刘俊花
南北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学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刘俊花

【摘    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德育教育为“抓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与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体育竞争与合作中学会宽容与沟通,从而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体育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94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中学体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体育作为传达民族精神的一个窗口,在和平年代它是体现民族富强、国家昌盛、文化发达的一项重要标志。是和国家、民族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威的检验。如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夺冠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堂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其次,中学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多以集体为单位。在一些体育竞赛中,需要参赛者同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如拔河比赛。

最后,中学体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中学体育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在身体锻炼中进行,它是一种借助于器械和场地,对身体进行改造、锻炼的过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锻炼者不断克服来自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如肌肉酸痛、疲劳、缺氧与内心的恐惧、胆怯等。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对一些困难的承受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目的。

二、德育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渗透途径

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是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组织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之中,通常通过示范讲解法、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方法进行。由于青少年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因势利导,做好教育工作。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倡导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使学生懂得,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促進体格健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提高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因此体育教师在“育体”的同时还要重视“育心”。

(二)结合教学活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和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的活动,各种体育项目活动中,有的要对快速,有的要求持久,需要集体配合。个人项目的成绩会影响集体的成绩,教师善于启发引导,帮助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思想品质以及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有一个强竞争性的特点,只要是比赛都要争第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奋斗图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因而在各种球类、拔河和接力等项目教学时,教师应在讲授技战术配合的同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结合贯彻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堂常规体现了体育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记律、思想作风教育的过程。例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表现好的应及时表扬,对不认真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会影响全局。要教育学生在练习中要刻苦认真,听从指挥,做到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培养他们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多,如跑、跳、球类、投掷、游戏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因此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进行德育渗透。游戏能使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的精神,互帮互助的优良品德。除了游戏之外,也可以结合其他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如教跨栏时可给学生讲我国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勇夺世界冠军、勇破世界纪录的事例,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动作,树立敢于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雄心壮志和为国争光的优秀思想品质。在中长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在障碍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教育学生把每一道障碍物看成是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必胜的信心。在球类教学中,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集体目标。

(五)在课余训练中渗透德育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要带好学校运动队,首先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互相帮助、为国争光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应用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仅靠个人技能的提高,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要共同建设一个团结奋进、友爱合作的集体,这对促进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学校运动队的学生在各自的班级上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群体水平的提高。

总之,体育课是以活动为主的学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有目的地渗透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杨惠娜.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德育评价理论探讨.《时代教育》2015年12期.

[2]陈绍松.论中学体育活动中德育的意义与要求.《世纪桥》2013年5期.

[3]姚晓华,陆仁东.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运动》2014年15期.

猜你喜欢
中学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