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化学教师调节教学节奏的技巧

2016-05-30 16:47钟新炯
南北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技巧教师

钟新炯

【摘    要】好的教学节奏能够始终牵动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增强教师教学的感染力。因此,化学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初中学科教学的要求努力形成适合自己教学又适合学生听讲的教学节奏,从而增强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师  教学节奏  技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12

教学节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张弛快慢、动静疏密及其有规律性的变化。”初中化学课程作为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要力求创新,但是教师同样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都说教学是一门藝术,那么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就应该如同音乐家奏乐一样,教师是音乐家,而学生则是台下的观众。教师按照既定的主旋律,在演奏过程中,应该做到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牵动和吸引“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并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想增强自己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上重视教学节奏的调节与控制。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并逐步形成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节奏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教学语言要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清晰明了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不管是在速度的快慢上、力度的大小上还是语调的升降上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他们是教师形成独具自己个人特色的教学节奏的基本组成要素。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妥善处理好自己教学语言的表达,就可以很明显的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并增强自己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合理控制自己的讲话速度,该快的时候就快,该慢的时候就慢,主要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来进行调整和变化。例如,一般在没有做实验的情况下,学生上化学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在课堂刚开始时,学生的精力尚不集中,精神也较为松弛,这时教师的语速就应该适当放慢。当课程进行到正轨,学生听课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也进入活跃状态,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加快语速。当进入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过程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难点,就应该适当放慢自己的语速,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当介绍到一些一般的材料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快自己的语速。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时间里并不是一直都如小桥流水一样平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适当对自己的语速做出调整,从而使一整堂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教师还应该合理的变换语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调的变化能够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高低起伏,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当课程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能够刺激教师的教学情绪更加高涨,这时,教师的声音可以适当的高亢、洪亮一些。当讲到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时,教师的语调应该尽量严肃认真一些。当教师要表达命令和愤怒时,应该使自己的语调先低后高;当教师要表达惊讶和诧异时,应该先高后低等等。学生通过教师一系列语调的变化能够判断出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也能揣摩出教师的情绪,因此也就能更好的把握化学课程的学习。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停顿,并注意吐字清晰,表达清楚。停顿,指是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言间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间歇是传情达意、调节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偶尔适当的停顿,可以很好的起到叙述清晰、集中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注重教学语言表达的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二、神情举止应该恰当合理,富于变化

教师在教学时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行为举止、教仪教态等,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运用这些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精神饱满、步履轻快的走上讲台;当提问学生时,给学生投去信任、鼓励的目标和微笑的表情;学生不认真听讲时适当给他严肃的关注等等。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无声的因素,使之成为有效地教学表达方式,形成和调节良好的教学节奏。

三、教学信息要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初中化学课程还没有太繁重的知识要学习,但是偶尔学习到一些新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还是会存在一些掌握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把握好教学节奏,掌握好教学信息的密度,做到疏密有间,这样,才会给学生带来张弛有度夫人心里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

首先,教师应该把握好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要在分析教材对一整节课知识点安排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哪些知识点需要强化,哪些知识点要弱化,哪些需要补充等,以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为基本原则,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既避免学生“吃不饱”,过于松弛,也避免学生“吃不了”,过于紧张。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教学的时间。一堂课的知识容量确定后,如何传授,要在时间上有一个总体的安排。一般来说,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要详细讲、反复讲,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而一般问题只需简要地讲,可安排较短的时间;新课导入应该快速带过,时间不要太长;需要学生记录的地方应该较慢,可适当多安排点时间等等。

四、适当优化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

教学情境、教学气氛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思想感情、心理变化的表现和反映。无论教师或者学生是否能够意识到,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在这种情境和气氛中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心理上的互动。教学实践证明,适宜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得到愉快和成功的体验,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讲述、组织讨论、实物演示、质疑问难、艺术再现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同时还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有一个愉快、活跃的情绪,从而达到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从而有效的控制教学节奏。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领会化学世界的多彩和有趣,因此,教师就应该早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节奏的调节,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技巧教师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指正要有技巧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