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6-05-30 13:58魏银萍周小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以赛促学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魏银萍 周小萍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2.165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单纯的实践训练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将教学内容引入比赛项目,将操作要领设置为评分标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提出的一大改革和挑战,更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以赛促学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6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伴着这种良好机遇,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院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偏差、学习意识薄弱[1]、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很难达到。

竞争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体现人的社会本质,是一种人性[2],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的活动,在“争先”的意念驱使下,人们往往会竭尽全力去争取,唯恐落后。作为教师,曾目睹了无数次学校举行的历届运动会上,运动员们积极参与、勇于拼搏、为班级争光的竞争场面,可以说他们在用全力诠释着“名次”的意义,用奋进印证着“团结”的力量。他们之所以能这么积极参与进来,是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获奖夺冠),为践行此目的甘愿付诸辛勤和汗水。而在学习上,洽洽相反,没有动力,没有目的,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根本谈不上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师也感觉力不从心,自信心也是一再被打击。由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引进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摸索试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以下是笔者对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1 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

目前学生在学习上比较被动,原因是缺乏动力和目的,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将专业知识点转变为比赛赛项,因为比赛流程及评分标准的细化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变得目的明确,过程清晰,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如笔者多年从事的《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项目之一,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糖,其中可以分解为若干小技能,如: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等,根据每个小技能的特点,设计比赛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赛,在比赛中学习,起到以赛促学,以赛督学的目的。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竞争欲望,在竞争中学到知识,在比赛中查找差距,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课堂积极性,内化良好行为习惯,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能够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 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说“高科技时代,合作比竞争更重要,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减弱[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学的主题,也逐步主导小组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合作的环境,使实验小组有更多的时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在生物技术领域,很多时候一个完美实验结果的获得往往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笔者在从事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我首先将班级分组,根据自由组合的方式,每4人分为一组。为了增加趣味性,我还请同学们为自己的小组冠以能反映该小组特点的名字,通过“起名”的过程,我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惊人,如“李莫肖章组”“元气爆表组”等,通过这些“组名”,能够清楚感受到90后学生勇于争先、不甘落后和个性张扬的时代特征。

3 以赛促学,激发学生职业规范的形成

高等职业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要着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对于普通的院校来说根本没有能力来完全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因此,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按照学校现有的实践条件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可能存在着技能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钩的现象,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在以赛促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同时引进企业的规范确定技能比赛的规则,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企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技能的比拼,大大增加了技能学习的实际应用效果,对学生正确认识企业技能要求也是一种有效提升。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逐步形成一种技能操作上的企业规范。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以赛促学,以赛督学,唤醒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实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此模式下进行的教育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提出的一次改革和挑战。

第一,以赛促学,是对教师提出的一大挑战。

教师先告诉学生要赛什么,要做什么,学生为赛而学,要赛好必须先学好;同样,教师为赛而教,要赛什么就教什么,将教学内容纳入竞赛的主线,通过竞赛反过来检验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对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把握,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并把这些内容巧妙融入竞赛中。组织良好的竞赛,可以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创新内容,赛前认真解答学生问题,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4]。因此,教师就必需进行个人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以适应或者把控整个比赛的过程。

第二,以赛促学,是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按部就班,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而以赛促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参赛选手参与到学习之中,从查阅资料到熟练操作再到规范流程,一路下来除了老师的指导以外,多半时间都是自学的过程,这对于从小受传统教育成长而来的学生来讲,的确是对自己提出的一大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相对比较薄弱,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就需要教师们深入思考和不断摸索。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作为高职教育者,任务就是要培养理论够用、实践过硬、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鉴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需要更多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激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潜能。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死板和低效率,竞赛过程中融入职业规范,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比赛不仅学习了必要的操作技能,还培养了一个准企业员工的规范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探究的科学精神。当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最终达到“寓赛于教”与“寓教于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新梅,杨桂霞.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115.

[2] 秦维红.论竞争是人的本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5-139.

[3] 王淑英,范红哲,刘志红.在高校体育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合作 学习”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531-533.

[4] 陈金鹰,尚琴,李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探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C]//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252-254.

猜你喜欢
以赛促学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