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的开发实践

2016-05-30 00:38张冰峰康伟平
教育界·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张冰峰 康伟平

【摘 要】为加快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紧密融合,推进育人模式转变,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共同组织开发微课资源,各地教育技术部门、教研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响应和高度重视这项活动,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微课资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科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指导力微课程 开发

微课是一种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新资源形态和建设模式,具有传统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浙江省高度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完成浙江微课网平台搭建,并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共同组织开发微课资源,截至目前,浙江微课网资源总量已达7700余个。这些微课资源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形式灵活,有学科指导类微课(以突破学科学习重难点、辅助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兴趣拓展类微课(以满足学生知识拓展、兴趣培养、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和教师培训类微课(以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提升技能等为主题)。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给广大师生带来了灵感和帮助,很好地满足了师生灵活自主、泛在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是应用于教师培训或者研修的项目微课程,是基于微课技术运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因此,要如何利用微课程的资源优势说明和传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理念和策略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增设,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教师需要在课程指导中,突出课程独体价值和功能,并且通过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课程指导中教师要面对一些常见问题、典型案例和指导策略,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反思,形成相应的课程指导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而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教师如何通过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需要确定教师培训的内容和结构,基于课程指导需要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通过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典型活动案例来提升课程指导能力,同时要针对微课的特点,需要精致和细化案例素材和解析重点。教师培训只是一种培训情境和场域的形成,开放的资源建设理念是必要的。因此,开放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理念是其中需要形成的概念。

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开发过程

为规范微课程开发,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和浙江省教育在教研室制定了《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评价指标》。《规范》要求,开发的每一门微课程应包括微课程基本信息一套、知识结构图一套、知识点清单一份、阶段性测试卷两套、按要求编制的若干知识点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其中,每个知识点学习资源含微视频、三个微练习及相关答案、一份学习任务单及其他。为确保微课程建设质量,本微课程开发严格遵照《规范》要求,以团队组建、整体规划、分组建设、汇总审核的步骤有序开展。

(一)团队组建

单一的课程研究骨干和单一的技术精英是不能完成这项融合性微课程的项目开发,团队的组建需要有教师培训、技术运用和课程研究三者的融合。

团队最后由7位成员组成,其中教研员4名、骨干教师2名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1名。具体如表1:

(二)整体规划

1.微课程的主旨

确定本微课程的主旨为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或高级研修,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师指导的问题和指向,学习和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课程价值与意义,对相关理论要素进行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结合相关的课程实践案例認识与思考,开发和指导相关的主题活动,理解学校传统文化活动与德育活动走向课程化的方式与路径,初步形成课程研究的意识和课程指导能力。

2.微课程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又称“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知识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本微课程通过常见问题解说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的区别,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学校节日等活动的指导目标,能正确进行相关的活动指导;最后通过难点问题解惑,进一步提升指导能力,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评价设计,见图1。

图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知识结构总图

知识结构图能帮助学习者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快速而有效地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微课程内在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每门微课程制作一套统一的知识结构图,即每个知识点有一个知识结构图。如校园活动指导案例解析这个点的知识结构图,见图2。

3.设定微课程模板

本次开发的微课程定义为:针对某一知识或主题,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相对完整知识结构的微型课程资源。区别于单一的微视频,在微课程中微视频只是单个知识点的其中一个要素,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在内容上是有机整合的,在形式上要有统一的风格。因此,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设定了统一的模板,模板对课件首页和尾页的格式、页面的主色调以及标准志性元素都做了统一规范和要求。

(三)微课制作

根据整体规划要求,将微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开发任务分解给项目组各成员。下面以《探究活动案例解析——小组循环调查模式》为例,介绍单个知识点的具体开发过程。

微视频是每个知识点的主体。微视频制作可以采用视频拍摄、屏幕录制、多媒体软件合成或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式进行。本次微视频制作采用的是先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录屏,然后用camtasia studio7合成优化的方式完成。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教师培训类微课程是2015年浙江省微课程开发活动新增加的类别,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只是以此为契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教育技术和教研部门应加强合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王同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6):107—110.

[4]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 : 56-62.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