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家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16-05-30 00:57赵岩松张志为
教育界·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媒体家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赵岩松 张志为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应统筹和协调所有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因素,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融合多种媒介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为高校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家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全媒体 家校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

一、高校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然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弱化趋势、大学生家庭教育理论、高校与家庭沟通机制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了现阶段大学生教育和管理者不可忽视的关注点。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忽视、高校与家庭沟通不畅及部分学生对家庭教育的盲目排斥,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目前的研究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强化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的不足:(1)合作场景的单一性。现有的研究都仅为解决某类问题而进行,所设定和关注的合作场景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其他的应用需求。(2)合作依据的主观性。传统的媒体下,互动交流完全依据个人的主观经验进行分析判断,经验的推广和传承困难。(3)合作执行的被动性(或滞后性)。现有机制是在发现问题之后才开始进行合作沟通来处理问题,具有被动和滞后的弊端。(4)合作行为的孤立性。受合作方式的限制,高校教育管理者只能选择与一部分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不能顾及所有家长,也很难组织不同的学生家长间的合作。(5)合作效果的无馈性。事件处理结束之后,缺少足够的反馈,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工作机制。(6)合作载体的扁平性。现有机制未能在全媒体的思路下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等进行有机地融合。

二、全媒体及其对家校合作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全媒体是在综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家校合作育人的内容、载体和效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为解决家校合作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如图1所示:

(一)家校合作的内容

由于受地理位置、管理方式、教育理念及传统媒体的限制和影响,家校之间的交流内容往往限制在学习成绩通报、奖惩情况告知等方面。全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校和家长之间能够就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思想动态、成长经历等更广泛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详细、全面的交流。

(二)家校合作的载体

全媒体既有书信、电话等传统媒体,也提供了博客/微博、即时通信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应用(APP)等新媒体技术。在家校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利用全媒体所提供的丰富载体形式,才可以满足所有交流需求。

(三)家校合作的效果

与传统的书信、电话等合作载体相比,新媒体能够使高校和家庭可以根据不同的交流内容自由选择载体,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体验、更高的效率、更广的范围进行合作育人。新媒体和传媒体融合而成的全媒体,最大限度地使两者优势互补,可以明显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深度、广度、有效性、时效性等。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家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工作中,笔者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多维度的与大学生家庭的交流合作机制,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

(一)创办学生内部刊物

印发学院学生内刊《三思》,每学期一刊,让家长掌握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了解学校教育教学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得到了一致好评。

(二)运用自媒体平台

积极进行微信公众平台与微社区、工作博客、QQ群等自媒体建设,邀请家长进行关注或订阅。通过各媒体间相互配合开展活动,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家校合作的频率大幅提升。

(三)开发专用APP软件

开发课堂考勤应用软件,帮助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管理者了解教师的授课吸引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核心指标;开发学习周报应用软件,培育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家长、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效率,是本科教学和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坚守传统媒体阵地

每学期末向所有家长寄送学生考试成绩单、学校《致家长的信》、问卷调查等,用传统载体的高到达率来全面覆盖学生家长,确保家校合作无死角。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家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首先,家校合作育人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校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使家长积极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尤其不能以家校合作为借口推卸责任。

其次,家校合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家庭必须目标一致,学校不但要引导和教育学生,也需要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宣传和熏陶。

还有,不同的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意愿和能力不尽相同,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和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厚此薄彼。

五、结束语

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熏陶、制约等作用。实践证明,借助全媒体提供的条件,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长民.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J].上海高教研究(教育与社会),1997(01).

[2]黄文静.家校共育——发挥“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新思考[J].高教论坛,2013(03).

[3]吉明明,钱宇凤.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弱化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4).

[4]庄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03).

猜你喜欢
全媒体家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