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古乐府创作相关问题论析

2016-05-30 10:48闫菲
北方论丛 2016年1期
关键词:曹丕曹操

闫菲

[摘 要]曹操、曹丕父子以提倡古乐的形式来恢复古礼,目的是实现社会的有序治理,达到善治。曹操、曹丕父子创作的大量古乐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存在。这些古乐府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且还影响到了当时的世风。曹氏父子引领文学创作的时代,社会各种思潮兴起,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社会相对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的繁荣。

[关键词]曹操;曹丕;古乐府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1-0028-03

汉魏时期,曹操、曹丕父子极力提倡古乐府,亲自创作大量古乐府诗,希冀以恢复古乐来恢复古礼,达到善治,维护统治。《宋书》卷十九:“汉末大乱,众乐沦缺。魏武平荆州,获杜夔,善八音,尝为汉雅乐郎,尤悉乐事,于是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远考经籍,近采故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1](p.534)又,曹丕继位以后,亦提倡古乐,并实行新制。《宋书·音乐志》云:“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改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改《嘉至乐》曰《迎灵乐》,《舞德乐》曰《武颂乐》……其众歌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歌》及《安世》、《巴渝诗》而已。”[1](p.534)曹操、曹丕父子将古乐的恢复与社会治理联系起来,自觉地实行礼治,无疑能够给欲治天下者提供启发的。

一、曹操、曹丕父子的古乐府创作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和逯钦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两部诗歌总集,曹操、曹丕父子创作的乐府诗共有51首。其中曹操有21题27首,曹丕有19题24首。由于曹氏父子创作的乐府诗是家族氏的集体创作,而且是中国皇室创作乐府诗存世最早的诗歌,故被称为“中国乐府史上的第一座丰碑”[2]。

从《乐府诗集》编纂体例来看,郭茂倩着眼于音律,重视以歌乐分类,包括郊庙、燕射、鼓吹、横吹、相和、清商等十二类。郭茂倩将曹操、曹丕父子的乐府诗编入相和、鼓吹和杂曲这三类歌辞之中。曹操的乐府诗分别为气出、精列、度关山、薤露、蒿里、对酒、陌上桑、短歌、秋胡、苦寒、善哉、步出夏门、却东西门等13题21首;曹丕的乐府诗分别为短歌、秋胡、善哉、丹霞蔽日、煌煌京洛、钓竿、十五、猛虎、析杨柳、燕歌、临高台、陌上桑、上留田、大墙上蒿、艳歌何尝、月重轮、饮马长城窟等16题22首。逮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魏诗》部分,内有曹操、曹丕各1卷,分乐府与诗两部分。若去掉与郭茂倩所选相同的部分,则曹操有《善哉行》《董逃歌辞》《谣俗辞》《有南篇》《饮马长城窟》6首,其中《善哉行》《有南篇》和《饮马长城窟》为残句;曹丕有《董逃行》《折杨柳》2首。

在51首乐府诗中,父子二人之共题有秋胡、陌上桑、善哉、董逃、短歌等,充分说明曹操、曹丕父子乐府诗歌创作的家族化特征,如果加上曹植创作的79首乐府诗,则更加说明这一点。然曹植乐府诗与曹操、曹丕的王者气象不同,故未同论。曹操、曹丕父子的乐府诗是学习汉乐府诗结出的硕果,因此他们采用乐府古题来写时事,比如《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如《陌上桑》本写罗敷的故事,曹操改为写求仙的故事,云:“驾虹蜺,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3](p.348)曹丕却写行军作战的事迹,云:“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3](p.395)《秋胡行》本写秋胡戏妻的故事,曹操用来抒发欲乘时努力,早日成就霸业而历经坎坷、磨难的感慨,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去去不可追,长怅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3](p.349)曹丕却来用抒发求贤得才的心愿,云:“尧任舜禹,当复何为?百兽率舞,凤凰来仪。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歌以咏言,诚不易移。”[3](p.349)

曹操与曹丕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反映现实,表现出很深的社会意识。语言古朴率真,同时又有超越,一改汉乐府诗人那种拟作、代写的口吻,表明曹氏父子的创作已摆脱了模仿学习的阶段,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因此,胡应麟有云:“汉人乐府本色尚存。”[4](p.22)

曹操固是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植《与杨德祖书》曾云:“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5](p.210)曹丕留守邺城,亦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成为邺下文人的核心。曹丕《与吴质书》回忆当时盛况云:“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5](p.230)因此,曹操、曹丕二人集中创作的大量乐府诗,其文学史的地位不言而喻。同时,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以王粲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却较少有创作乐府诗的情形。而王粲、陈琳与阮瑀三人所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乐府诗,据考证,除却王粲的几首乐府诗外,均为冒名混入者[6]。

二、曹操、曹丕古乐府创作所蕴含的治乱观

由于以诗言史,以诗言事,从而使诗蕴含治世观念,这是曹氏父子乐府题材诗歌的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他们父子诗歌的审美风尚。

汉魏时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战争与动乱的社会问题始终是时代二重奏,因此,如何结束战争和治理动乱,也就成为人们思考最多的话题。战争暴露了生命中最残酷和脆弱的一面,而与之相连的死亡则横亘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人们面前。在这种背景下,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崩溃,传统的忠信道德价值观念普遍受到质疑。因此,作为欲治天下而使之太平的曹操与曹丕不得不关注这一现实,直面灾难和死亡。

曹操虽然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并没有因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悲剧而退缩,当他以诗人的敏感看到人生的短暂后,反而以更大的责任与意识来改变现状、改造社会。由此可以说,曹操的乐府诗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7](p.1709)的典型,有极强的现世意识。如《蒿里行》一诗表现的是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事件,有句云: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称帝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3](p.350)

诗歌虽然如实描绘了关东义军失败的原因与情形,但曹操意不在此。诗末六句完全体现了曹操对战争的态度以及欲救民于水火的胸怀和抱负。是以此诗被人称为“汉末实录”[8](卷七)。曹操描写行军艰苦有《苦寒行》的“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等;痛斥贼臣之败国有《薤露行》的“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等。

曹操久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其《短歌行》有句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p.351)曹操以周公爱贤重才自励,寄托其求贤若渴的心情,目的是消灭割据势力,停止战争。

曹丕作为曹氏家族第一个登基的皇帝,对于战争及社会治理的反思丝毫不让乃父。如《煌煌京洛行》一诗,有句云:“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襃衣无带,多言寡诚,祇令事败。苏秦之说,六国以亡。倾则卖主,车裂固当。贤矣陈轸,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峨峨仲连,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3](p.398)曹丕一一列举古人成败的事例,表面上总结战争经验与教训,而实质流露的是他对以上贤才如韩信、张良、鲁仲连等仰慕,婉曲地表现出欲求天下贤士,制定正确的策略,以求统一全国,免除百姓苦疾苦的心愿。

当然,曹丕乐府诗表现出的对战争的反思最能打动人心的,当属《燕歌行》。《燕歌行》描写战争,其显著的特点是将视角投向远离战场的家人,通过描绘一个女子对从军丈夫的深刻思念来反思战争,如泣如诉,颇能打动人心。其有句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3](p.340)

曹丕将战争纳入乐府诗的范围,这一点与其父曹操是相同的,但其风格迥异于曹操的“慷慨悲凉”,而有文士气。故清人沈德潜曰:“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9](p.98)因此,曹丕这首乐府诗以其高超的艺术性和深刻的主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一七言诗。

三、曹操、曹丕提倡古乐府创作的救世情结

由于建安时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自汉武帝时便定为一统的儒家传统伦理观念变得松懈,于是出现了各种思潮,使得人们思想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从而形成高扬政治理想、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显然,这样的世风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不过,我们应当明白,这种宽松而张扬的世风是和曹氏父子的治理有密切联系的,是与他们提倡古乐府有密切关联的。

曹操居相位后,就身体力行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成为世风的改造者和弘扬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救世情结,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有人分析,曹操提倡古乐府,从而实现对世风的改造与他的出身有关。因为曹操出身并不高贵,祖父曹腾曾是宦官的总头领,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拜太尉。曹操因此被斥为赘阉遗丑,名士们始终瞧不起他。

曹操的出身得不到上流社会士大夫的尊重,以传统的伦理观念来看,他不算出身名门,而魏晋时期是讲究出身和血统的。曹操为此要改变当时人们遵循的传统儒家道德规范,建立一套宽松的价值体系,来容纳自己的污点和卑微。曹操立卞氏为后,而卞氏出身亦十分低微。而曹丕亦纳袁绍之媳甄氏为妻,曹操亲自主持婚礼,并立为后。在曹操、曹丕的倡导下,当时的世风确实是十分宽松的,这从蔡文姬再嫁的事情即可略窥一斑。蔡文姬由再嫁而至三嫁,但时人对其还是颇为尊重的。如范晔《后汉书》还把她归入《列女传》,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贞洁观念的宽容性。

曹操、曹丕因为提倡古乐古礼,也影响到人才选拔的标准。曹氏父子选拔人才的政策也是十分独到的,即选拔任用人才不看家世地位,只看才能,甚至为人品德也被放在一边。如曹操任用陈琳一事,陈琳曾写《为袁绍檄豫州》一文,咒骂曹操的祖宗三代,最后曹操还是将其收为己用。曹操的这种用人政策既吸纳了一批人才,也有利于国家的治理,还影响到当时的世风,激发了当时社会的活力,反过来又刺激了诗歌的繁荣。

曹操、曹丕创作的古乐府,形式上表现为“改制易律”,而其本质是要反映社会意识,要表达一种救世、治世的主张,即“立君牧民,为之执则”。曹操作《度关山》,有句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执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曹操主张以“执则”治理国家,包括要省刑薄赋,贵尚节俭,以人为本等。又如,《对酒》描绘了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3](p.351)毫无疑问,这应该是曹氏父子理想中的社会图景。

[参 考 文 献]

[1]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王辉斌.论曹氏父子的乐府情结[J].许昌学院学报,2007(4).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胡应麟.诗薮·内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王辉斌.建安七子作品辨伪[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7]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

[8]钟惺.古诗归[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9]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洪 军]

猜你喜欢
曹丕曹操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山鸡舞镜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曹丕《燕歌行》解读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