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得了吧”语用功能及其演变

2016-05-30 08:21李萌
北方论丛 2016年1期
关键词:用法话语语境

李萌

[摘 要]“得了/得了吧”是口语交际过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现象,在语用学相关理论指导下,研究该现象的语用功能为表达否定制止的功能、语篇组织的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努力使语言学理论更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除此之外,结合大量汉语实例,梳理“得了/得了吧”发展演变历程,对尚未形成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进而概括话语标记的形成规律。

[关键词]得了/得了吧;否定制止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1-0061-05

Abstract: “De le/De le ba”is a panguage phenomenon of high frequency in the o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pragmatics theory,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this structure mainly includes the function of disavowal to stop ,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hoping more significance of guiding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combin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examples, carding “Come / Come on”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to the regularity of things not yet formed summarize, and then summed up the formation of the laws of discourse markers.

Key words:De le/De le ba; function of disavowal to stop ;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the function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

“得了/得了吧”是口语交际过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现象,因此,对其语用功能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听话人与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交际目的与意图,更好的了解“人脑”深层的支配系统以及认知心理,从而提高“得了/得了吧”的使用成功率。结合语用学关联论、会话分析、顺应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得了/得了吧”具有表达否定制止的功能、语篇组织的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将理论应用于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上,使理论更有生命力。

一、表达否定制止的功能

“得了/得了吧”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刺激信号,以其简短性、打断性能够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以达到最佳关联度。我们认为,“得了/得了吧”最主要的语用意义是用该种明示手段表示说话人对自己或听话人之前的语言或行为的否定,进而表达制止该语言或行为的继续进行。温锁林认为,“得了”是一种了断性的制止行为,这种制止时不容拒绝的。这种效果是由于核心动词“得”表示动作之外,又兼表示动作的结果,有明显的“了结”义。再加上表完成体“了”的结构,强化了表示制止行为时的“了断”性质。例如:

(1)“你气?我还气呢。”

“我气上还加着担心,心都快碎了。”

“你得了吧,气你还能睡得着觉?”(王朔《给我顶住》)

(2)慧芳掉开眼睛,她受不了夏顺开眼中的那份真诚,嘴还硬:“怎么惨了?我觉得我过得挺好。”

“得了吧,别以为我不知道,别的同学都说了。”

“说什么了?他们说我什么了?”慧芳关心地问。(王朔《刘慧芳》)

以上例句中,例(1)说话人用“你得了吧”对听话人表示自己“气上加着担心,心都快碎了”的说法的否定,因为“你还能睡着觉”,所以“我”认为“你没有生气”。例(2)中慧芳说自己“过得挺好”,而夏顺开已经听说她过得不好,所以,“得了吧”是对慧芳说法的否定。

从以上的例句上下文中可以发现,“得了/得了吧”所表示的否定和制止是间接的,是通过评价或者了断的态度或语气间接的表达,说话人的态度中就含有了制止和否定的意思。所以,“得了/得了吧”后面一定附带明确否定或者制止具体含义的句子,这些句子构成了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说话人要想获得明示手段“得了/得了吧”的最佳关联,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语境进行进一步加工,实现心力与效果的平衡。说话人通过说出与之前意义相反的句子,如例(2)中“别以为我不知道,别的同学都说了”这样与前一说话人表达意义相反的句子对前一说话人进行否定,从而实现该语言结构的语用功能。

除此之外,这类句子通常表达了“厌烦、不满”等情绪,尤其是在重叠结构“得了得了”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如例:

(3)姜伟压低声音说:“不瞒你老兄说,我这几天同莅莅在一起,是越战越勇,久战不衰,且能再接再厉……”

“得了得了,你少吹嘘一点。要真这样下去,不到两个月,你小子就会没命的。”(文丽《表姐表妹》)

二、语篇组织的功能

为了对日常口语现象进行分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展起来了会话分析,话轮作为会话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指说话人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联系说出的话语。话轮的结束、转接、延续有时需要一些特点的话语标记来完成,“得了/得了吧”作为口语篇章的一个语言现象,它具备话语标记能够组织语篇的功能。语篇组织功能主要体现了说话人对交际活动连贯性的关注上,说话人由于条件的制约,有时在口语表达时不能即使整理成一个有序而连贯的整体,这种情况下,说话人会采用一些话语标记来帮助组织语篇。

“得了/得了吧”主要有标记话轮即将结束、话轮的转接和话轮的延续功能。胡壮麟认为说话轮次的分配可以有三种方式:由现说话人选定下一说话人;由下一说话人自我选择;由当前说话人继续说话。前两种情况,话语标记发挥的是话轮转接功能,后一种情况,话语标记发挥的是话轮延续功能

(一)标记话轮即将结束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话轮结束也有一定的模式。在口语对话中,意欲中止回话的一方会运用某种手段来放弃说话的权利,以示意对话谈话即将结束,听话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标志时,会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停止继续该话题。如“得了,别再说了”,表示说话人想要中止对话,结束上一说话人的话题。而在明确表示结束该话题之前,说话人有时还会说一些话语,表示对前一说话人所说话语的反对,暗示自己想结束话题,如下文例(4)中“你又发神经了”,这样在结束之前的暗示话语成为前置结束语列。例(4)中“得了吧你”位于句尾,用明示的结束语列更加表示了说话人“我”对于这件事情的不满而发表意见,而听话人觉得说话人在无理取闹,急于想结束话题。

(4)“你怎么能让你老板喊你海藻呢?我去给他提意见,以后让他喊你小郭。海藻,那是我喊的。”

“你又发神经了。得了吧你!”(六六《蜗居》)

并不是每个会话结尾部分都一定包含完整的三部分,例如,在上述里句中,前置结束语列“你又发神经了”是可以去掉的,直接用“得了吧你”作为话轮结束标志也完全可以达到目的。

(二)标记话轮的转接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话轮是由不同说话人交替转换完成的,而能够顺利完成转换的原因是局部管理系统的控制。根据这套系统规则,如果在话轮中说话者选择了下一位说话人,被选择的说话人有权而且必须接下去说话,话轮的转化发生在选完说话者是的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如果未选择下一个说话人,在场的听话人可以自由成为下一位说话人(但不是必须),最先说话者获得下一个话轮。这些转换都发生在转化关联位置。根据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得了/得了吧”处在转化关联位置,其话轮转接功能组要表现为话轮的承接。话轮的承接方式,有学者概括为三种:不同说话人顺次承接话轮;后一说话人的话轮开始于对上一说话人的打断;后一说话人承接上一说话人话轮结束的标示。以上三种方式“得了、得了吧”以第一二种为主。上文例句(1)(2)都表示说话人并不是用“得了吧”急于打断上一说话人,而是按照说话人与听话人交替谈话的顺序平稳进行,而例(5)区别于(1)(2)是说话人用第二人称代词“您”选定了听话人成为下一说话人,虽然说话人并没有完成完整的会话,但话轮的转接对象已选定,说话人已明白话轮转接到自己这方,因此急于打断说话人,听话人或是不耐烦或是有不同意见急于发表,对说话人直接打断,抢夺了话轮,使说话人与听话人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在形式上有个重要特征是,“得了/得了吧”前面一般都会有省略号表示话轮没有结束。

(5)“您怎么健忘?不是您说的女人一成年就没有美可言,您还说您与曹雪芹的心是通的,曹雪芹说……。”

“得了得了!你们总可以搞些风景。”(乔雪竹《城与夜》)

(三)标记话轮的维持

一些情况下,说话人想要说出的内容较多,需要时间较长,为了避免话轮被抢而丢失,常常采取一些语言手段,如使用话语标记等手段,使话轮不丢失,从而达到控制话语权的目的。一般是同一说话人对他在同一话轮中,前后句子或语段中间用“得了/得了吧”将其连接到一起,减少话题与话题之间的时间间隔,起到过渡的作用,使话轮有更高的连贯性。这用用法相对较少,一般都表示说话人在由于之后做出一个决定。例如:

(6)陆大可见他虽然一张口就是骂人的话,却终于开了口,当下心中一宽,道:“我是个什么人你知道,你是个什么人我也知道,大家都是老不死的。呵呵,你这次反正已经败了,我们也算扯平。得了,那么多人都来了,也算是给你面子了。他们都不知道你的底细,可我知道,所以我不担心你会自杀,你就是做做样子,想让自己有个台阶下!你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影视剧《乔家大院》)

例(6)中“得了”在同一个话轮中,“得了”前是说话人对“他”一些做法的评价,在评价后决定了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时,“给说话人面子”,不拆穿他的“骗人”。使用话语标记“得了”能够避免听话人对自己话语进行反驳,减少了话语停留时间,将前后语句更加连接起来,使话轮掌握在说话人手中,进而使整个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更强。

三、语境顺应功能

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环境(又称上下文)是其中重要一部分,为了是语境中的单个句子构成完整对话,有时需要使用语境衔接词来保证整体语境的顺应性。这里的语境包括说听双方的认知心理语境,是双方在认知层面的互动。明示的语境衔接词用来折射说话人的心理认知,从而使说听双方达成一致。

话语标记的这一功能正是体现在说话人对动态的交际语境的关注,是话说人为适应语境变化而采取的顺应性策略。冉永平将交际语境分为语言语境、现场语境和背景语境。语言语境是话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通常所说的上下文等;现场语境指交际活动发生时的情景状况,既包括环境因素,也包括交际双方的动作、表情等非言语活动;背景语境指交际时一切能从各种渠道(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感知意向等)提取的、对目前言语交际产生影响的百科知识和经验。参考例(1)及(7):

(1)“你气?我还气呢。”

“我气上还加着担心,心都快碎了。”

“你得了吧,气你还能睡得着觉?”(王朔《给我顶住》)

(7)“她是哪儿的?叫什么?”儿子十分好奇,“我认识么?”

“目前还不能告你。”既不肯定也不否认。

“得了吧,根本没这么一个人,你在吹呢。”儿子嘲笑他。

“你说我吹,那就算我吹吧,根本没这么个人。”马林生自信地微笑着,欲擒故纵,越发显得煞有介事。(王朔《我是你爸爸》)

以上两个例子体现了语言语境的顺应功能,既当上一话轮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与听话人(当前说话人)原有语境假设不符,当前的说话人便会利用话语标记“(你)得了吧”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以便改变原有认知语境假设。在例(1)中,前一说话人的语境假设是“我很生气,还担心”,但后一说话人认为“你还能睡着觉”,说明“你没有生气”,因此,二人的语境假设是相反的,后一说话人用“你得了吧”来对语境的改变起到顺应作用。同理,例(7)中“我”所说的话语传递的语境是“有这个人的存在,但我现在不能告诉你”,而“儿子”认为的语境假设是“没有这个人的存在”,二者的预设是不同的,所以,“儿子”用话语标记“得了吧”表示对“我”的语境假设的否定反应。

四、“得了/得了吧”及其相关用法的改变

(一)作为“动词+助词”结构的“得了1”

通过对语料考察,可知从元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得了”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可能、能够,如“获得了”“晓得了”,此时“得了”还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结构,意义主要由结构前的动词意义承担,此种用法不在本在文本的研究范围内,故而主要分析的是句中的谓语由“得了”承担。

(8)正旦:(云)父亲,那周公家怎知有我来?

任二公:(云)这是彭大公说的。

彭大公:(云)我几曾说来?想是你救石婆婆的儿子,被他晓得了。(《全元曲》)

从明末开始,“得了”单独使用的例子开始逐渐增多,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得了”的一个主要语义是“得”表示“获得”,助词“了”表示一种完成态,“得了”结构的意义非常实在,“得到”后一定有一个“获得”对象,如下文例(9)中对象是“美貌女子”,例(10)中“得到”的对象是“一计”,二者均表示“得”的动作已经完结,而该意义是由助词“了”承担。

(9)程万里得了一个美貌女子,心中欢喜,问道:“小娘子尊姓何名?可是从幼在宅中长大的么?”(《醒世恒言》)

(10)雅琴便闷闷不乐起来。伯明所以结交雅琴之故……忽然得了一计道:“有便有一个人,只是难请”雅琴便问甚么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当动词+助词结构“得了”经常组合后,必然在用法及语法上出现新的发展。根据所搜集到的例句,我们总结了“得了/得了吧”的几种用法,除了作为实意动词外,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动词+助词”结构很容易发展成“得了吧”祈使短语结构,这就为“得了/得了吧”成为话语标记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得了”经常用于句尾,也逐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成为小句中句法成分的一部分,这为其虚化为抽象义动词提供了基础,二是意义进一步虚化,在剧中不承担任何句法成分,而是相当于语气助词“吧”。

(二)作为抽象义动词的“得了2”

始虚化的可能。结构中的“得”开始脱离表示动作的本身,“了”也不再单纯的表示“完成”态,二者的结合更加紧密,词义也开始虚化,句法上独立使用的功能减退,依附于前面的句子,这时“得了”不能去掉,如去掉会影响整个句子的完整性,通常情况下,“得了”有表示“好了、行了、可以了”,做前面句子里所说的行为的可以的含义,此时“得了”前通常出现副词“就”。这种用法从晚清开始,出现于一些文学作品中,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儿女英雄传》等。例(11)表示如果想要“单对字面”是很容易的,唯一的条件是“温对凉,月对星,江对海”这种方式就可以,例(12)表示把“锁”就这样锁着拿回去给李大人,不用打开是可以的,没有问题的。在这样的用法中,“得了”已没有了具体的对象,“得了”的对象不是“江对海”,也不是“锁”,而是已不再表示“得到、获得”的含义。这种用法在进入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一些,如例(13)(14)。

(11)我道:“这个难题,必要又有个那么一回实事,才诌得上呢。若是单对字面,却是容易的,不过温对凉,月对星,江对海之类就得了。”喜雨亭道:“无奈没有这件实事,总是难的。”(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2)那人交代道:“这锁是李大人亲手锁上的,钥匙在李大人自己身边,你就这么拿回去就得了。”那送信人拿了就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3)不为别的,就为表表我的心,我惦记着你,疼你,护着你!别的都甭说,你别忘恩负义就得了!给你!好好拿着,丢了可别赖我。(老舍《骆驼祥子》)

(14)新月的升学,本来是违背她的意愿的,她希望新月也像陈淑彦现在这样,有个地方挣钱就得了,也了了当妈的一桩心事,谁知身上这根拉纤的绳儿紧绷下去,还得再供她五年。(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三)作为语气助词“得了3”

上文分析的不论是作为实意的动词+助词结构,还是词义开始虚化,“得了”在句中都承担谓语的地位,是句法的一部分,不能去掉,如果去掉,会使整个句子不完整,句子的真值也会受到影响,而到了现代以后,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得了3”出现了语气助词的用法,它用于句尾,不在句中承担主要句法成分,如果去掉,不影响句子的表达与理解,也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在《汉语大辞典(第三卷)》给出的解释是“犹言好了,表示肯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将这种用为列为词条之一:“助词,用于陈述句,表示肯定,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15)“你爸爸的病准会好,不管你爸爸会活会死,这个病准会好,你放心得了。”(张天翼《大林和小林》)

(16)老头子立了起来。“要他没我,要我没他,干脆的告诉你得了。我是你爸爸!我应当管!”(老舍《骆驼祥子》)

从例(15)(16)中,我们可以看出“得了”的语气助词的用法,相当于“吧”,可以改写成“你放心吧”、“干脆的告诉你吧”。这时的句子中有主要的动词,“得了”的谓语地位便会下降,成为具有情态功能的语气助词。这时“得了”并不属于句子中的表义部分,主要承担了表情的功能,表达说话人一种“干脆一点、无所谓”的主观态度,具有情感色彩。

(四)话语标记“得了/得了吧”

“得了”作为一个动词短语,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独立使用,而单独成句是该结构发展成为话语标记的一个重要条件。“得了”用于祈使句的时候,是一种了断性的制止行为,表示说话人的一种命令,即听话人按照说话人的要求结束自己的行为或者听话人自己做出一种决定,还属于语义范畴。在清末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得了”单独成句的例子:

(17)说那女子把那石头撂倒……向着张三、李四说道:“你们两个也别闲着把这石头上的土给我拂落净了。” 两个人屁滚尿流答应了一声连忙用手拂落了一阵说:“得了。”那女子才回过头来满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这石头放在那里?”(《儒林外史》)

在该例句中,“得了”已单独成句,但此时它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表示对“女子”要求的回应,可以替换为“好的,知道了,马上这样做”。虽然“得了”还没有完全虚化,但从形式上已经为“得了”语法化为话语标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当“得了”从小句末的位置游移出来后,位于句子与句子之间,话轮与话轮之间,不再表示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而是表达了说话者一个态度或者评价,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或自己的言语行为的否定性的评价,进而制止该行为的用法,这样“得了”就有了虚化为话语标记的可能性。在清末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偶见“得了”作为话语标记的用法。

(18)一个人哼哼,这次是两个人哼哼了。这个哎哟,那个哼哈;这个哼哈,那个哎哟,你们跑到这儿喊号来了。”上房屋里问:“豆腐汤得了没有?”回答:“ 得了,又教病人碰了,这就得。”上房屋里说:“我们不要了,得了,你们喝点吧!我们不喝了,关门睡觉了。”伙计说:“瞧瞧,都是你们两个耽误我们买卖。”(《小五义(上)》)

在该例句中,第一个“得了”还属于语义范畴,实际语义是“豆腐汤做好了”,而到了第二个“得了”的语义已经虚化,已没有“做好还是没做好”的意思,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要给自己拿豆腐汤这一行为的“否定制止”,意思是“不要给我们了,我们不要了”。这时的“得了”存在与否对于句子的真值性是没有影响的。这样的用法从民国开始大量出现,到了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便不胜枚举。

(19)金弓小二郎李国良回去了。罗雷一看,得了,我见好就收吧。没想到,西边有人说话。

“罗镖主,街坊,你这功夫可不错啊!”(《雍正剑侠图(下)》)

(20)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我能不给你长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老舍《茶馆》)

当“得了”开始作为话语标记使用后,开始出现了变体,如“得了吧”、“得了,得了”、“得了吧你”、“你得了吧”。从例句中不难看出,说话人在使用这些话语标记时,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不耐烦、不屑的情感态度。

五、结语

基于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关联论、会话理论以及顺应论,通过对大量语料分类整理整理后,将“得了/得了吧”语用功能概括为表达否定制止的功能、语篇组织的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得了/得了吧”作为话语标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在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说话人通过使用该结构能够顺应上下文语言环境,给听话人提供必要的心理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这样的分析能够更好的规范人们对话语标记的使用,同时,作为一个具体实证研究,可以完善语用学理论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赋予理论更鲜活的生命力。最后分析了“得了/得了吧”从成词到抽象化,再到成为话语标记的发展过程。根据一发展演变思路,可以丰富许多话语标记来源。

[参 考 文 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捷,何自然.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丽艳.汉语话语标记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4]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英]J.L.奥斯汀.如何以言行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撰处.汉语大词典:第三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 默]

猜你喜欢
用法话语语境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