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西安民俗文化传播

2016-06-01 05:03郭小华乃瑞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传播学

郭小华 乃瑞华

【摘 要】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智慧文化旅游是西安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一些调查,总结了西安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接着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西安民俗文化传播提出几点建议。具体来说,对西安民俗文化的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传播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西安民俗文化英译研究,推广西安网络民俗,加强西安民俗文化新媒体传播力度等尝试性建议。本文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广西安民俗文化,促进西安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传播学 西安民俗文化 文化传播

项目来源:西安市社科2015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5X45。

近年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2015年2月28日至3月1日,西安市发改委举行了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战略规划、西安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发展规划成果、评审成果、研讨成果发布会。《战略规划》提出,西安要依托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描绘出了一大战略、两大定位、三大目标、四大抓手、五大平台、六大中心的“123456”的宏观战略蓝图。其中,三大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五大平台中有国际合作平台和文化交流平台;六大中心之一指文化旅游中心。《战略规划》将经过政府相关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在西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西安文化要走出去,民俗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基本概念

1.民俗学与民俗艺术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创“民俗学”的概念,百余年来为学术界所认同,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年轻的学科。汤姆斯创立“民俗学”之初,在界定“民俗学”的概念时,就提出其含有“民众的知识”和“民众的学问”。他认为民俗学的意思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

“民俗艺术”,特指“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传承‘传统和‘群体性是民俗艺术的特征,民俗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陶思炎,2008)

2.传播学

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开始了有关传播学这一跨学科的研究,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运用许多学科(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西安民俗文化简介和传播现状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文化是西安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文化遗产丰富,被称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其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西安受中国古代帝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民风淳朴,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西安民俗文化不仅体现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传统着装习惯、饮食习惯、住宿特色、娱乐方式等),还体现在琳琅满目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中,如书法、绘画、雕塑、剪纸、戏剧、手工艺品制作等。西安还建设了一批民俗体验基地,如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西安大海子民俗村、礼泉袁家村民俗村、乾陵黄土民俗村、关中民俗博物馆等。将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产物相对集中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亲身体验西安民风、民俗的场所。

2009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位于陕西西安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亲笔题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2013年7月2日、7月3日,中央网JOURNEY IN TIME节目连续两期专题介绍西安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时长50多分钟,用英文介绍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的起源、馆藏真品、珍贵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西部网也有专门的中文网页大篇幅介绍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这些足以见得民俗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但是西安民俗文化的传播却非常有限。就以最出名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为例,它没有自己的官网,更没有英文网站,网上也很难搜索到,只有TRAVEL CHINA GUIDE和ABOUT.COM两个网站上有介绍,且很简略。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一样,各民俗基地或民俗体验村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但是这些微信公众号上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通常都是一些简介和交通指南门票价格等。较难以丰富生动的信息和视频吸引游客和研学主体。虽然在西安较大的公园举行过民俗大庙会,但毕竟受到交通、天气等因素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

有关西安民俗文化的学术研究也不多。笔者以“西安民俗”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精确全文查找,有159篇,多集中在以下方面:a.旅游,如《民俗文化旅游形象建设》(杜妍、王家民)、《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尹得举)、《西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b.民俗文化元素研究,如《西部城市形象广告片的民俗文化元素——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桂林为例》(陈卓)、《借神话“牛郎织女”开掘地域文化》等。c.民俗建设与保护,如《西安鼓乐的传承与保护及生态还原》(冯光钰)、《浅议民俗文化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以西安环城西苑为例》(于娜、邹志荣)等。直接研究西安民俗文化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等具体问题的几乎没有。

传播学对西安民俗文化传播的几点启发

1.加强西安民俗文本英译研究

从传播对象的角度研究,西安民俗文本英译对西安民俗文化传播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西安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历史文化大都市,国际友人和游客数量非常庞大。2015年西安旅游局官网发布的《2014年旅游接待情况统计》中指出:2014年度西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西安市旅游局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11月份接待国内游客9649万人次、国外游客122.33万人次。而相对于这个庞大的数字,与国际旅游紧密相关的旅游文本英译研究,尤其是西安民俗文化英译研究则非常有限。就西安民俗文化研究最大的基地和体验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来说,它没有官网,更没有英文网站,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简介和中文讲解词加起来仅38000多字,没有找到对应系统完整的英文文本。笔者认为,为了西安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旅游环境的长远发展,应该大力度加强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应该重视民俗文化英译研究,广泛搜集民俗文化相关文本,分析西安特有的民俗文化词,查找国外民俗基地或民俗村相关平行文本,最好能够组织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严格把关,把民俗文化文本英译作为一个大的项目来系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英译文稿。当然,有了英译文稿后还在于将它推广出去,在西安各民俗基地和民俗体验园加以应用,从而促进外国游客对西安民俗的认识和了解,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推动西安文化走出去。

2.正确认识并积极推广网络民俗

从传播学的传播途径和传播主体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中,都市人群和互联网广泛应用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始终处在变迁的过程中。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地消长演进,始终适应并引导着人们的生活需要”。我国传统民俗,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衍生出新的形式与内容,可将其称为网络民俗。现在大部分人都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掌握互联网操作的基本知识与技巧,有条件、有时间经常上网。人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也乐于尝试新的方式和新的方法,因而将传统的民俗借助互联网媒体衍生出一些新的网络形式,如网络民俗。网络民俗的主体构成以都市居民为主,传播时效的优势是传播速度异常快、覆盖区域特别广,参与方式便捷、简单、环保,民俗内容具有共通性;其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调适、传承、环保各个方面。具体到西安民俗文化的网络传播,应该结合具体的西安民俗文化,找出共同性较强的民俗活动,如祭拜等,进行网络民俗活动。

3.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要推动西安民俗文化的传播,必然要加强西安民俗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研究,扩大民俗文化传播范围。充分利用新浪、腾讯等平台,将其作为相关信息发布的补充渠道,特别是开通新浪官方微博,利用微博提炼旅游实用信息,实时关注网友互动,及时处理粉丝的咨询。新浪网上公布,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制作、新浪微博提供数据支持的年度政务指数报告(2014年度)发布,西安市旅游局官方微博荣获“全国十大影响力飞跃微博”奖。西安市旅游局自2011年6月起,分别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开通“西安市旅游局”官方微博账号。截至2015年1月28日,两个微博共累积28.4万粉丝,其中新浪17.9万粉丝,腾讯10.5万粉丝。新浪微博累计发布3926条信息,腾讯微博共发布3075条信息。这些数据都足以证明新媒体巨大的传播能力。西安民俗文化的传播也应该注重新媒体传播,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等内容上,可以发布民俗旅游相关的政务信息、便民措施等各类民生信息,还可推出“西安民俗旅游攻略”“西安民俗景点推荐”“西安传统美食”等一系列吃、住、行、游、购、娱等西安民俗旅游信息资讯,还可以作为民俗旅游信息咨询的网上窗口。

总 结

西安民俗文化非常丰富,民俗村、民俗基地、民俗体验园很多,民俗艺术丰富多彩,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西安民俗文化传播途径、力度等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学这一跨学科研究对民俗文化传播有很大的启示。笔者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从传播对象、传播途径、传播因素等对西安民俗文化传播进行更新的解读,期望推动西安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促进西安旅游业发展,从而推动西安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安洪:《民俗文化传播与旅游文本英译初探》,《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3]陶思炎:《都市民俗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期。

[4]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徐瑞华:《网络民俗》,《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传播学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