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陕西地域文化融入《服装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探析

2016-06-01 05:03石历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灵感创意

【摘 要】本文结合设计案例分析了在《服装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教学中, 以丰厚的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将饶有特色的陕西绘画艺术、陕西建筑语言、陕西工艺美术特色、陕西书法文字、陕西民间艺术和丰富的陕西服饰材料融入课程,提升与改革课程,旨在启发学生寻找独特灵感、设计出既原创新颖又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服装再造面料作品。

【关键词】服装面料再造设计 陕西地域文化 灵感 创意

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2015XK014。

服装面料再造设计,是指运用各种原创手段将普通的面料立体重塑改造,结合面料的色彩、材质等因素,创新改观面料的外貌,产生新的外观视觉效果[1]。

原创的设计肌理和丰富材质的全新塑造是面料再造设计的价值所在,从而使面料实现震撼性新视觉效果,服装面料再造设计将当代服装设计推向一个全新境界,迅速成为潮流意向和设计趋势,拓展了服装设计的新思路,为服装的个性化、风格化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在国内著名的明瑞杯礼服比赛、真维斯休闲装比赛、北京大学生国际时装周“新人奖”等服装比赛与展示中,富有创意的面料再造成为服装设计作品的看点与卖点,也使许多年轻设计师在服装大赛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有的比赛还设置了“最佳面料再造创意奖”,历数近几年的“汉帛杯”获奖作品,无不以精致的面料再造细节给人强烈的心灵共鸣与可欣赏性。

因此,《服装面料再造》课程成为服装艺术院校的核心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创意灵感的捕捉、再造思维的创新,是决定面料再造设计作品的关键,而优秀的设计理念是好作品的依托。如何启发学生寻找独特灵感、设计出既外观新颖又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再造面料作品,成为课程提升与改革的关键。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将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课程,使课程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地域文化是某一时空、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等,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上[2]。陕西文化形态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魅力独特,反映在历史遗存、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陕西地域文化特点蕴含了传统的民族精神,既具有中华文化的普遍性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独特性,辉煌的周秦汉唐文化题材,给人以绵延不断的创作激情,也同样为面料再造设计构思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素材,历史古迹、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民族风情、民间美术都可给设计者以无穷的灵感来源。因此,以丰厚的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寻找设计灵感是进行服装面料再造设计的基础和切入点。

1.将陕西绘画艺术融入课程。陕西古代壁画遗存丰富,例如,精彩纷呈的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靖边大夏壁画、横山县元墓壁画等,这些跨越时空的形象、线条、色调、笔触、格局等独特艺术元素,展示了历代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丰富景致,传达了先人的理想、感情和意蕴,展现了时代特征和艺术演进与发展。如天籁之音奏响人文华章,像春风清扬将文明的色彩宣扬,笔墨叠变着岁月的玄思,又激发当代人的心灵共振,这种源自内心的感动和对古代艺术的震撼都是面料再造设计的源泉。

当代陕西国画也成就非凡,长安画派、黄土画派成为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国画神在象外,象在言外,言在意外,注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更强调神似的精神追求与面料再造设计有相似之处。例如,(图1、图2)这组作品灵感来自中国画水墨交融的神采,以蒙眬纱料和太空棉填充结合,巧妙表达水墨意趣淋漓的视觉效果,表现了材料和手法高度的概括与想象。

2.将陕西建筑语言融入课程。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技术工程手段与艺术手段缺一不可的立体艺术,它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各相关艺术的结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和实用价值。陕西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宗教园林,规模宏大,表现出浓郁地域与环境特点。陕北窑洞连绵纵横,关中民居稳健平和,陕南建筑又具有温婉秀丽的江南特色。这些饶有特色的建筑布局、造型、空间、结构、比例、风格等综合性处理手法又使我们在处理面料再造设计的层次和空间时得到启迪。

(图3、图4)这组设计作品灵感源自关中的建筑,使普通蓝色牛仔面料通过折叠、抽纱、腐蚀、磨毛和镂空的处理生动表现了关中八水环绕建筑的静穆与流动,仿佛让我们从空中、侧影等不同视角欣赏到关中建筑的方方正正和有序构成,在鳞次栉比中领略到独立与群化的协调与虚实,再造的手法表现出特定的地域主题,给人以美的感受。

3.将陕西工艺美术特色融入课程。工艺美术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广泛、密切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工艺品以视觉造像和材料的加工而完成,是实用目的与装饰趣味的统一。陕西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陶器、石器、青铜器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刺绣、砖雕、竹编等种类繁多的工艺品数不胜数。半坡陶古朴浑厚、陕西石刻磅礴大气,例如,小小的陕北炕头石狮子风格粗犷洒脱、憨稚喜人的特征,与威严肃穆的陵阙、庙观石狮居然有别,并体现中国民间雕刻工艺特有的精美与成熟[3]。它们为我们在作品立意主题的博大、材质的对比、色彩纹样的精美、比例尺寸的和谐、风格手法的统一中提供设计经验。

例如,西安半坡彩陶艺术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生命和繁衍的讴歌,彩陶图案里大量的几何纹、织物纹印等构图繁密,丰富的漩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回旋多变,二方连续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彩陶艺术的成就也是我们随手可以借鉴的资源。(图5)陶红与土色和谐自然的面料再造作品,借鉴了彩陶的水波纹、漩涡纹、几何纹等节奏感,特别是毛线与粗麻布材质更突出了古朴庄重的主题。

4.将陕西书法文字融入课程。中国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的,以象形、会意、形声来表情达意,以结构、布白、用笔来表意抒情,是东方艺术的精髓和代表。陕西有着甲骨文、篆、隶、楷、草、金文、石鼓文等各书体的遗存,例如,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西安碑林就是一座书法文化艺术宝库,集中展示了历代名家书法精粹。在《服装面料再造设计》课程中,如果将面料的形态、色彩、纹样和书法的笔墨、结构、急缓、轻重、提顿、舒敛、浓淡、方圆、枯润、疏密等艺术语言有机结合,可以在多样统一中显示整体的凝神、和谐布局,启发学生在最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无限的启迪。若以书法、文字和篆刻为灵感,麻、竹等材料巧妙应用,形态各异,古趣拙朴,可以表现文字多姿多彩的风貌,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精神(图6)。

5.将陕西民间艺术融入课程。陕西的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千阳木偶、宝鸡社火等,都属于民间艺术,是秦人秦地千百年来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可以汲取陕西延川布贴画贴补、拼接、镶嵌、编织的方法,可以融入陕西民间刺绣红线绿缕的色彩表现出原汁原味的粗犷西北风格。陕西剪纸彤红艳丽的色彩、镂空的形式、纯粹烂漫的风格本身与面料再造镂空的工艺十分吻合。(图7)借鉴剪纸满幅匀称重叠、平面铺陈的手法不仅造就了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面料的容量,提高了形式美感,强烈的对比色彩和厚重的呢绒又突破剪纸的特点。

6.将陕西丰富的服饰材料特色融入课程。材料是服装的物质载体,是赖以体现面料再造设计思想的基础,服装材料的发展引导着服装潮流的变迁,也创造了服饰文化的历史。用兽皮和植物纤维为人类幼年御寒遮体,到随着人类的探索创新而渐渐从自然界中提取更多材料麻、棉、丝、毛来制衣御寒,每一次材料的创新都掀起了服装的新改观。陕西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商周就已有了绫、罗等丝织物。而我国西北地区还是毛纺织的起源地,中国毛纺织技术的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主要是西北游牧地区少数民族的贡献[4]。

因此服装面料再造设计必须要就地选材,除了发挥利用陕西传统的羊毛、兔毛、麻等原料,还要挖掘陕西特色材料,例如,陕南富饶的丝绸、蒲城绿色土织布、陕西秦绣等。同时,还要创新利用各种新型材料。服装材料的面貌日新月异,求变求新,已经从单一性的服装面料延伸至多元化的综合性材料,例如,包括了皮革、塑料、金属等,综合材料不断更新换代。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和特性是面料再造设计诱发创作灵感和诠释设计理念的依托,并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这组作品通过设计师在家乡发现和探索,以陕北薄毛毡为主要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图8、9)。

陕西地域文化是祖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是民族宝贵的财富,积淀深厚而兼容并包,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当今社会,尤其对于设计提出要求,要深刻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对特色性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应用于面料再造设计,设计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服饰作品。

参考文献:

[1]石历丽:《服装面料再造设计》,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9,第1页。

[2]段金娟:《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装饰》2013年第7期,第127页。

[3]朱尽晖:《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第205页。

[4]周启澄:《纺织科技史导论》,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1,第81页。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灵感创意
如何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灵感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纸品手工艺术创作技法浅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广告创意设计中的视觉传达策略探索
浅谈运动品牌标识的设计
论动画剧本的选题与构思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