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6-06-06 11:18赵冬梅程华丽
陕西中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氟桂利嗪血塞通偏头痛

赵冬梅 程华丽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老年病一病区 (十堰442000)



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赵冬梅程华丽△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老年病一病区 (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方法:依据患者的就诊单双号将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塞通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后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治疗组的ACA、MCA、BA、VA、PCA的血流平均速度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能够显著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主题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疗法血塞通/治疗应用老年人

偏头痛是临床上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将偏头痛归为“厥头痛”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与湿寒、痰毒、虚火等因素相关。寒、湿等外邪侵袭机体,导致机体气血不通,痰浊内生,瘀血阻络,不通则痛[1]。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以及不良情绪等有关[2]。目前临床上关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但是普遍使用的药物为氟桂利嗪,氟桂利嗪具备较强的脂溶性,能够有效地透过脑部毛细血管而发挥疗效[3]。但是单用西药其治疗副作用大,且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为了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我们就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就诊单双号将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49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60~86岁,平均72.9±7.2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2±1.5年, 其中单侧疼痛34例、双侧疼痛15例。对照组49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60~88岁,平均73.1±7.4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4±1.7年, 其中单侧疼痛31例、双侧疼痛18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的就诊单双号将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氟桂利嗪(10mg/次,1次/d)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血塞通(Z20040016,2粒/次,2次/d)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方法VAS进行评价)的差异;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

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偏头痛治疗前后发作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偏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评分;见表1 。

表1 两组患者的偏头痛治疗前后发作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CA、MCA、BA、VA、PCA的血流平均速度组间比较差异,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痊愈25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后痊愈17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83.67%)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63.27%)(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89.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c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偏头痛为原发性头痛,好发于中年老人[4]。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属于“厥头痛”、“头风”等范畴,其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等[5]。因此,中医治疗偏头痛以活络经脉,通血化瘀为主。西医认为偏头痛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性头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因素以及精神因素均可能引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头痛,并有可能合并一过性的视物模糊、闪光、语言障碍以及运动障碍等[6]。

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有关,钙离子浓度的升高破坏了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引发偏头痛[7]。因此,降低钙离子浓度,改善血液流变学为治疗偏头痛的关键,故其主要治疗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氟桂利嗪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氟桂利嗪是目前唯一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选择性地阻滞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超载而缓解因持续性去极化所导致的血管平滑肌收缩,恢复脑组织的正常供血,改善患者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缓解偏头痛症状。但是由于单用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并不显著,并且中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可能发生锥体系症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因此,临床上多探究其与中药联合,希望通过联合用药来减少副作用,增加药效[8]。血塞通胶囊属于中成药制剂,其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中医研究显示三七总皂甙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而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三七总皂甙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改善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增加脑血流量等作用[9]。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发现相较于单独采用血塞通胶囊进行治疗的患者,联合使用血塞通胶囊和氟桂利嗪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头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评分,这表明两药联用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即血塞通胶囊中的有效成分三七总皂甙与氟桂利嗪发挥协同作用,共同阻滞脑血管平滑肌内的钙离子升高,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是以血液与血管的流动和变形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液和血浆的粘稠度对患者的影响。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血液比粘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流平均速度和纤溶系统功能等。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血流平均速度来评价两药联用对偏头痛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两药联用后患者的ACA、MCA、BA、VA、PCA的血流平均速度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表明两药联用后能够有效地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提高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血管硬化弹性减弱脆性增加,会出现血液粘稠的现象,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栓塞的发生,而本项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联合使用血塞通胶囊和氟桂利嗪可能有助于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从而延长老年患者的寿命。

参考文献

[1]王玮, 全亚萍,陈园桃. 偏头痛与相关性疾病中西医机制探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2): 262-263.

[2]马荣芳. 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对比[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19): 92.

[3]许晨. 偏头痛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12(5):18-23.

[4]杜青,李乐军. 偏头痛中医药治疗进展[J]. 吉林中医药, 2014,34(3):314-317.

[5]李舜伟, 李焰生, 刘若卓.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2): 65-86.

[6]魏文亭, 姜亚军. 中西医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6): 783-785.

[7]贝筝,李乐雯. 氟桂利嗪与血塞通联合治疗老年偏头痛患者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12(14): 3881-3882.

[8]刘玲芬. 氟桂利嗪联合中药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33(12): 960.

[9]区腾飞, 李艳秋, 王鹏. 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 2015,9(1):91-95.

(收稿2016-01-04;修回2016-01-25)

通讯作者:△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442000)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4.023

猜你喜欢
氟桂利嗪血塞通偏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氟桂利嗪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研究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联用血塞通与天麻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成人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HPLC法测定血塞通软胶囊中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
棓丙酯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及其对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