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对偏瘫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

2016-06-06 11:18毋云利
陕西中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焦虑症偏瘫

毋云利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榆林719000)



心理治疗对偏瘫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

毋云利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榆林719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治疗在偏瘫患者治疗中对其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本院就诊的偏瘫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5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治疗组同时联合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瘫功能恢复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果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手部(P=0.319)、上肢(P=0.297)、下肢运动功能(P=0.457),生活自理能力(P=0.897)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显著提升(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升更明显(P<0.01);治疗后心理状况比较,治疗组抑郁症发生6例,焦虑症5例,均较对照组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对偏瘫患者在常规偏瘫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可降低患者心理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患者功能康复。

主题词偏瘫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心理状况

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各种颅脑疾病是一种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临床常见病,可引起患者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障碍,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1-2]。偏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突发疾病打击常使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生活信心不足,情绪悲观,常出现抑郁症及焦虑症,影响后期康复治疗效果[3]。心理干预重视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对其给予准确及时的心理辅助治疗,治疗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患者重建信心,改善心态均有良好效果[4-5]。本研究在常规偏瘫康复治疗中联合心理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偏瘫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5例。 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区间29~81岁,病因为脑梗死30例,脑出血25例;治疗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区间31~82岁,病因为脑梗死31例,脑出血24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影像学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②一侧肢体偏瘫;③意识清楚,Glasgow评分>8分;④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⑤无严重心肝肾肺等系统疾病;⑥无其他恶性疾病;⑦无精神病史,无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服用史;⑧能配合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偏瘫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联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具体方案如下:①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即与其进行有效沟通,耐心仔细的解释各项康复方案,让患者对医护人员充满信心,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②鼓励亲友探望交流,提醒亲友给予患者关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鼓励和温暖,帮助患者重拾治疗信心。③根据其康复治疗不同阶段的特征,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指导,及时解决患者不良情绪,不断给予患者心理暗示和鼓励,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态积极[6]。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开始前与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价。采用哈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患者抑郁情况,哈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评价患者焦虑情况[7]。HAMD评分大于等于9分,情绪低落,寡言消沉,兴趣缺失,过于担忧者诊断为抑郁症;HAMA评分大于等于7分,运动不安,持续性无原因恐惧或伴自主神经症状者,诊断为焦虑症。患者运功功能的评价根据Brunnstrom方法分为6级[8]。生活自理能力根据Barthel评价指数评价。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治疗结果运动功能比较如表1所示,根据Bruunstrom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部、上下肢功能,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运动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手部、上下肢运动功均能有显著差异(P<0.01)。

表1 运动功能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心理状况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症及焦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抑郁症6例及焦虑症5例(P<0.01)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郁症25例,焦虑症21例)。

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根据Barthel评价指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治疗组38.32±11.34分,对照组37.98±12.23分,治疗前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均显著提升(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65.39±13.02分)较对照组(51.34±12.57分)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P<0.01)。

讨论偏瘫患者最主要表现是肢体功能障碍,因此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为目的的康复治疗一直是偏瘫康复治疗的重点[9]。由于颅脑损伤,肢体运动功能一般不会自动代偿,而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有效调动脑组织中亚单位代偿功能的发挥,减少运动功能异常,废用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康复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不能改善偏瘫患者由于突然疾病打击做造成的心理状况突变情况,患者心理疾病的存在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持续的,长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存在对其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10]。

周海云等学者的多项研究表明,疾病打击造成患者焦虑、抑郁、易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不利于患者的肢体康复治疗,甚至还会造成疾病进展[11]。疾病进展又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状况,抑郁焦虑症状加重,甚至产生自闭自卑心理,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杀倾向,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对偏瘫患者在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本研究从分析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入手,对患者采取个性化措施进行心理调节。如患者起病初期由于突发肢体运动受限,常出现难以接受的抗拒心理;治疗中期又由于长期住院,活动不便,亲友联系减少而认为自己受到忽视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同时由于长期护理担心自己成为家庭负担甚至产生负罪感;治疗后期又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产生失落或焦虑情绪。针对这些不同情绪,本组研究人员都适时给予治疗组积极心理暗示,帮组患者改善心理状况。从研究结果看见,治疗组抑郁症仅发生6项,焦虑症发生5项,抑郁症及焦虑症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ruunstrom评价及Barthel评价指数结果也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虽在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价两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但治疗组提升均更显著。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联合辅助常规偏瘫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偏瘫患者心理状况,减少抑郁及焦虑的发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Gatti M A, Portela M, Gianella M, et al. Walking ability after stroke in patients from Argentina: Predictive values of two tests in subjects with subacute hemiplegia[J]. JPhysTherSci, 2015, 27(9):2977-2980.

[2]胡晓琴,许凤娟,傅皞,等.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4,18(1):134-136.

[3]Pauley T, Phadke CP, Kassam 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a concurrent cognitive task on lower limb reaction time among stroke survivors with right- or left-hemiplegia[J]. Top Stroke Rehabil, 2015, 22(5):11-14.

[4]边步菊.脑梗死患者早期心理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871.

[5]O'Sullivan E J, Williams D J, Shanahan-O'Connell J, et al. Access to in-patient stroke servic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rehabilitation: current demands and capacity.[J]. Irish J MedSci, 2014, 107(6):171-173.

[6]Jennifer W, Alexandra D, Parker M, et al.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psychological morbidity and service access in community dwelling stroke survivors: a follow-up study.[J]. DisabilRehabil, 2014, 36(19):1600-1607.

[7]章稼,陈红.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3):4490-4491.

[8]闫海燕,袁栋才,张凤春,等.不同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51-52,54.

[9]Ng S S, Hui-Chan C W. Contribution of ankle dorsiflexor strength to walking endurance in people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 ArchPhys MedRehab, 2012, 93(6):1046-1051.

[10]张来芳,李俊宏.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健康分析与心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51-53.

[11]周海云,方岩,杨青松,等.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抑郁的治疗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16-20.

(收稿2016-01-09;修回2016-01-27)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4.024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焦虑症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