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性推进策略研究

2016-06-07 23:38王永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摘 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依据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性推进策略。具体推进策略包括保障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投入、教育部门积极发挥信息化推动作用、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作用、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推进策略间的逻辑关系,最后给出了推进策略的实施指导原则。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19-04

自从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三通两平台”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农村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因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推进策略,这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两个农村学区长达半年多的实地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微观层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可利用时间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中观层面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学校的信息化硬件条件,宏观层面的政府教育信息化投入和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化推动作用等,此外,影响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教师教学观念、学校信息化人才、教育政策等等。上述影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复杂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模型。 [1]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性推进策略。

一、保障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投入

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呈现脉冲式投入的特点,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汪基德等的研究也证实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可持续投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2]

(一)建立生均信息化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1.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途径的现状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主要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投入。其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方面,经过多年的应用,硬件设备已经严重老化,急需更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各地教育部门、教师等组织和个人的共建共享下得到极大丰富。信息化队伍建设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农村中小学教师积累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的重点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投入。目前而言,政府实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不具有持续性,以“农远工程”为例,2003年到2007年“农远工程”完成信息化设备投入后,一直到2012年“三通两平台”项目启动,“农远工程”没有后续投入。另外,统一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投入灵活性不足,投入的信息化设备不一定是农村学校成本效益最佳的选择。

2.以生均专项经费方式保障信息化可持续投入

(1)经费拨付方式

为了保障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可持续性,研究者建议建立农村学校专项信息化经费投入模式。每位学生每年拨付一定数额的信息化经费,然后按照学生总人数拨付专项信息化经费,对于规模较小的农村教学点则拨付固定数额的教育信息化经费。对于西部省份等贫困地区,中央财政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或者中央、省、市、县分担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

(2)经费使用方式

对于拨付的专项教育信息化经费,可以将学校自主使用和教育部门统筹使用相结合。学校领导和教师更了解学校信息化需求,也能选择成本效益最优化的信息化投入方式。专项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主体应该以学校为主,让学校自行选择适合本校的信息化投入模式,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信息化发展规范并给予指导。对于教育信息化光纤网络等农村学校不能自行解决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部门可以统筹一部分专项信息化经费解决此类问题。

(3)经费拨付标准:满足信息化发展基本需求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在基础设施和硬件方面要满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本需求,包括信息化办公、“班班通”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生信息化学习、教师备课和教育管理等需求。另外,需要特别注意学校网络环境建设,满足上述信息化活动的网络带宽需求。

(二)农村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指导原则

1.坚持低成本和高效益原则

教育信息化设备相对黑板粉笔而言成本较高,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应该选择成本较低的设备,高效益原则是指配备的信息化设备要发挥最大应用效益。

2.尽早配备信息化设备

相对而言,年轻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相对容易,建议尽早配备信息化设备。这样,教师可以在年轻时尽早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和学生也能尽早使用信息化设备。

3.配备灵活的信息化设备

教师每天的信息化教学次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新授课上,平均每个班级每天信息化教学课时数大约为2节课,一般不超过4节课。这里建议“班班通”配备的计算机可以配备成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不仅可以用于教学,也方便教师在其他场所使用。

二、教育部门积极发挥信息化推动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教育部门在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制度设计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制度设计推动信息化发展,比如学校的信息化人事制度中规定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负责,比如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要求参加评选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如把信息化相关内容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比如要求教育领域新进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如将教师信息化竞赛活动获奖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加分项之一,等等。

(二)发挥信息化监督、管理和指导作用

我国有着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推动系统——各级教育部门电教馆系统,各级教育部门都设有电教馆,地方电教馆工作人员就是当地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地方教育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电教馆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作用。比如指导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监督农村学校信息化设备运转、检查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情况、指导教师信息化教学等。教育部门可以支持一批农村学校成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带动周边学校信息化发展。教育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交流活动进而促进当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组织校长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相关培训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校长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相关培训,让校长和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行动上具备基础的信息化相关能力。在新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和教育软件投入初期,教育部门提供的培训更加重要,教师只有掌握新型硬件设备和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才能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如果得不到及时培训,新投入的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很可能处于闲置状态。

(四)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推动政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教育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比如组织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结对帮扶活动。

三、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作用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领头羊”,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起着全局性、引领性的作用。

(一)积极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

通过组织培训、外出参访等活动强化校长信息化认识,提高校长个人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学校信息化规划和管理能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中首先要转变校长信息化认识,只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校长才会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积极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农村学校校长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之后,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为校长信息化领导行为创造条件

这里建议从政策上为农村学校创造有利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帮扶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校长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教育部门应该尽量为农村学校选配信息化专业人才,让校长的信息化规划通过信息化人才的具体工作去实现。

(三)通过考核强化校长信息化领导行为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学校信息化相关内容考核,比如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硬件建设、信息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引导校长的信息化行动,给校长造成信息化不得不推动的压力,营造校长必须重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信息化的核心,只有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定期组织信息技术能力校本培训

教师在课堂中不使用信息技术,或者说使用信息技术效果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不会使用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软件,或者说操作不熟练。这里建议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构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校本支持网络。校本培训中负责培训的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同属一个学校,培训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困难,仍然可以向培训教师寻求帮助,有利于巩固培训效果。这种培训方式也利于形成“及时学习”氛围。Granger等的研究就强调“及时学习”对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重要性。[3]

(二)积极组织信息化校本教研活动

即使教师掌握了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软件使用技能,掌握具体教学内容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仍然需要教师长期的实践探索。如果教师不能完全掌握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必然会出现多媒体教学效果差,给教师造成多媒体教学反不如传统教学效果好的错觉,进而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积极性。这里建议积极组织信息化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策略。一般而言,一所学校内总有一部分教师通过个人摸索,率先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组织信息化教研活动就是让这部分教师分享他们的信息化教学经验,以及为其他教师提供示范和指导。Haydn的研究也证实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重要性。[4] Zhao和Frank认为教师间的互助和交流会提升学校整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5]

(三)教师主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培训和教研活动只是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给予了外部支持,但是取代不了教师个人的积极探索。只有教师自身积极探索和积累信息化教学经验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主动克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信息技术发展也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教师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交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

五、培养农村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一)重视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信息化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会使用常用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和教育软件,因此,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由于农村学生家庭信息化条件落后,以及学生家长信息素养较差,农村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只能通过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完成。

1.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这里建议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科目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在安排兼职教师时尽量安排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承担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尽量为农村学校分配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2.重视信息技术课教学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实践机会少,我们建议农村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周至少安排两节信息技术课,尽量为农村学生多安排一些信息技术实践机会。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

除了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农村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查阅资料的课外作业,允许学生使用教室的计算机,尽量组织一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传统科目教学,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教授一些信息技术知识。

六、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的系统结构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保障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投入主要是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关键因素,在论述过程中该因素嵌入“保障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投入”策略中,所以不做单独论述。这样,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关键要素就包括图1所示的6个要素。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角度讲,教育信息化核心要素除了信息化硬件设备、信息化人才,还应该包括信息化教育资源,但是,考虑到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农村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己制作等途径获得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所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所以,图1所示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逻辑关系图中没有出现信息化教学资源。

如图1所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有着先后顺序,图1中左边或上边的推进策略影响着右边或下边的推进策略。“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投入”是“发挥教育部门信息化推动作用”和“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作用”的基础。没有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投入,谈不上教育部门和校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门可以推动校长信息化领导行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保障农村学校信息化环境。校长可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保障学校信息化环境。农村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综合而言,通过实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最终实现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七、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的实施原则

在具体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几条指导原则。

(一)教育信息化推进要保持系统性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是系统的,也就是说上述推进策略在具体实施中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缺失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失败。比如,如果不重视校长信息化领导行为,单纯地推动其他因素的发展很难起到积极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效果。

(二)教育信息化推进注重前导策略

在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应该注重基础性、前导性策略。在前导性策略没有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单纯地推动后导性策略对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作用不大。比如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是前导性因素,在缺乏信息化硬件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单纯地组织教师培训价值不大。

(三)教育信息化推进保持基层灵活性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行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历来重视顶层设计。研究者认为教育信息化还应该重视来自基层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保持农村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农村校长和教师在信息化实践中有很多因地制宜的创新做法,相关文献也证实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推广更容易成功。[6]在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该更多地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农村学校,激发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育信息化推进采用渐进式变革

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采取渐进式变革过程,允许教师从自己最熟悉的教学法中应用信息技术,然后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赵勇也认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应该采取渐进式变革,而非革命式变革。[7]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优先推荐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师熟知的教学法中,当教师逐步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后,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点逐步转向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8]

八、结语

目前而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展开研究。本研究依据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因素构建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系统化策略。该策略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有着积极的指导价值,对于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甘肃省两个农村学区的实地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汪基德,冯永华.“农远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2,(2):65-73.

[3]Granger,C.A.,&Morbey M.L.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eachers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IT[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2,(4):480-488.

[4]Haydn T,Barton R.‘First do no harm:Factors influencing teachersa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use ICT in their subject teaching[J].Computes&Education,2008,(1):439-447.

[5]Zhao Y, Frank K A. 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uses in school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3,(4): 807-840.

[6]Hew K F,Brush T.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K-12 teaching and learning:Current knowledge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3):223-252.

[7]Zhao Y,Pugh K,Sheldon S,Byers J.Conditions for classroom technology innovations[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2,(3):482-515.

[8]Ertmer P A.Teacher pedagogical beliefs:The final frontier in our quest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4):25-39.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农村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农村学校创客教育发展之路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