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初探

2016-06-12 13:11方海晓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初探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情境

方海晓

摘要:本文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情境;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83-01

"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领域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因此要紧紧抓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这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活化教材,构建开放性的情境课堂

生物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使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堂上的知识应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方面组成。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教材,广泛查询资料和生活中的学习主题,挖掘生活中与教学有关的丰富素材,使所教授的知识生活化、实用化。灵活多样地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内部思维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整个生物学课程体现整体性与灵活性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基础性和先进性结合的特色。

2.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到学生们中间,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感觉教师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亲切自然,因此可以和教师积极的探讨为题,畅所欲言,当经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最终将学习目标完成,得出了正确而科学的结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内心都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自然会战胜自身的惰性,而且内心的探索知识的热情也会被持续的点燃。

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

4.合作学习,思维的碰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学习采用分组,教师把一些问题放手让小组合作讨论,这时的学生已主动参与了学习,然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讨论,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比如在我在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细胞增殖教学时,布置作业画出动植物细胞减数分裂模式图。刚一布置的时候同学们就吵开了,这个说我画图画不好,那个说我字迹不漂亮等等,很多的理由想说明做不好这个事情。接着我说:"同学们,我们一个人如果做不好这个事情,那我们分成小组来完成吧,五个人一个小组,你们自荐10个组长,由组长你们挑选自己的组员,组长在挑选组员时要考虑到每个组员的特点,擅长方面不同,你们合作完成这两幅模式图。"说完立即有很多同学举手要求当组长。在第二天交来的作业也有两幅模式图给我很大的惊喜。我下来了解完成得好的两组同学时发现,他们在合作时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形成的作品质量确实最好的。

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小组成员在对学习目标的交流中,拉进了他们的距离,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在交流、讨论,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各自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对模糊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5.鼓励学生参加与生物有关的实践活动

学不能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小教材和生活间的距离,除了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外,还应当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贴近生活的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回到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社会实践及人际交往能力,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的话,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学生的作业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的特点,尽可能地体现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等,与生活密切相关,很有亲切感。在制作的过程中又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还可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获取更多亲身经历的经验。如组织城镇学生到周边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某一类食品的配料、成分、净含量及日期标志等。组织农村学生去田间考察某种农作物的发芽、生长、结实所需的条件,等等。在实践过程中让生物知识"回归生活",体现了教育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猜你喜欢
教学初探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以汉语口语竞赛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职幼师钢琴弹奏教学初探
基于前后测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诵读经典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