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的彩绘红陶背壶

2016-06-13 07:21曹秋红
参花(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汶口鄢陵县彩陶

1975年,鄢陵县文物管理所在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征集了几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背壶。其中一件彩绘红陶背壶,高38厘米、口径7厘米,敞口,短颈,鼓腹较深,平底内凹,腹上部左右有带状竖式双系,腹部一侧圆鼓,另一侧稍扁平,鼓起的一面有倒弯钩状钮。泥质红陶,通体磨光,绘黑彩,颈下饰两组三周弦纹,其下分别绘不对称的网纹和线纹。该彩绘红陶背壶胎质细腻,器表磨制光滑,器型规整,红陶上绘黑彩,色泽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独具文化特色。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次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发现而得名,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大体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时代相当。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是鄢国故城所在地,是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内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发现有大量的夹砂陶、磨光黑陶、磨光红陶、彩陶残片。鄢国故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陶背壶也被人称作背水壶,是大汶口时期特有的器型,基本造型还是壶的形状,只是壶腹不是浑圆体,而是一侧扁平,另一侧圆鼓且有倒弯钩状钮,钮与两侧耳可穿绳,背起来贴身稳当,即便是人们行走时,背在身上也不容易抛洒。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陶背壶的器型越来越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而且均出自墓中,陶背壶也就由使用器转变成了明器了。

这件彩绘红陶背壶保存了几千年,彩绘依然完好无损,与它的制作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创作流程是一样的,是先在陶胚表面用黑、红色颜料画上动物或几何形花纹,然后入窑烧制,烧成后花纹即附着器表,不易脱落,历久弥新。另一种彩陶,如西汉的彩陶,又被称作“烧后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再绘彩,彩绘易脱落,即便是出土时彩绘保存完好,如果保存不当,还会自然脱落,因此,我们看到的汉代彩绘陶壶、陶鼎、陶俑等大多数仅留有黄、白彩绘的痕迹。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用红、黑、白三色彩绘,艺术水平较高,其中有的彩绘纹饰和河南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图案极其相近,呈现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表征。这件彩绘红陶背壶为研究我国黄河中游和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曹秋红,女,大专,河南省鄢陵县文物管理所,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技术)

猜你喜欢
大汶口鄢陵县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刘思涛作品
求实上善逐梦行 百年鄢高谱华章——奋进中的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泰安太阳部落景区发展研究
鄢陵县
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国东部的太阳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图形符号新考
鄢陵县
山东大汶口盆地赵家店石膏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