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四则

2016-06-17 12:05周实
粤海风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大千毛泽东女儿

周实

主持人语:短小的文章,向来为读者所喜爱。古代有“尺牍”这样的体裁,现代有随笔、小品文之类。读书人的趣味,叫着开卷有益,往往只要有一处会心,即可满意,并不一定非要读大学者的高头讲章不可。故此,《粤海风》开辟“短札”栏目:平民百姓的学术卡拉OK,或讲小道理,或呈小掌故,信手拈来,亦生妙趣。欢迎来稿。

周 实 读感四则

倪 超 毛泽东“打秋风”

李浅予 史上最惬意的流放

艾兴君 美食家张大千

胡紫薇 女儿茶

白水的书

白水是个读书人,这是肯定的。而且会读书,也是肯定的。看他写的读书文字,看他读的这些书,读《史记》,读《聊斋》,读汪曾祺,读《金瓶梅》,然后细究西门庆的早粥、应伯爵的鲥鱼、李瓶儿的泡螺、宋惠莲的猪头、王婆的茶……读得真是津津有味。我读白水的读书文字,感觉也是两字:有味。

一直以来,从小到大,从大到老,我的眼睛就很不好,看书总是贴在书上,一边看,一边移,从左往右,来回反复。家里人笑我不是看书,而是在用鼻子闻书。闻书时,我想的,就是这书有没有味?到底有些什么味?

白水的书有什么味呢?比如这本《萍水生风》。我一边看,一边闻,闻来闻去的结论是:有人味。有人味,我喜欢。因为我读过的许多书里真的就是少点人味。虽然它们有很多我说不出来的什么味。有的甚至没有味。

马亚丽的书

喜欢马亚丽的文字。聪明,活泼,美妙,大方,辛辣,睿智,还有温情,还有每次读完之后都能使你会心一笑。马亚丽是这样的吗?没见过。不知道。我希望她是这样的。我希望她人如其文,或者人能更胜其文。

马亚丽是接地气的。无论她写什么,怎么写,她都是接地气的。哪怕她写几千年前,也与我们的现实相关,也与我们的命运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无论你赞同还是你反对她所写的这些文字,你都不会淡然漠视。

马亚丽之所以如此,自然与她的经历有关。她出身于农民家庭,做过环卫,做过绿化,下过岗,当过编辑,甚至还自己办过“私塾”。她的经历使她的文字具有强烈的平民气息以及普通人的眼光。

因此,她是火热的。所以,我根本不认为她会《冷眼看红尘》。于是,我觉得这个书名可能不是她起的,而是别人替她起的。

读了她的这本新书,我看见在她的心中,确实有她自己的领土,自己的森林,自己的高山和河流,自己的幸福与痛苦,热爱与仇恨。

这样的她写的文字自然是有血有肉的文字,是有情的好文字。好文字谁都喜欢的。

李更的书

古人说过诗无达诂,意思是诗不好解释,你读它是这个意思,他读它是那个意思。

古人还说诗有别才,意思是说写诗的人总是有点奇怪的,有点格外一条筋。

因此,若要评点诗就是有点风险的事了。

何况是新诗,何况还是后现代的,何况还是李更这位人称“文化晃晃”的诗。

你看海子的“春暖花开”,是首多么无奈的诗呀,有人却说“热爱生活”,结果,海子卧轨死了。

我真希望李更的这本《我的回车键》莫被误成那样才好。

又想,误有什么不好?一误成名天下知!多少名家是这样?李更也会这样想吧。

那就误吧,一误二误连三误,误得越多,诗也越好。

误是诗的一种幸运,也是读诗人的幸运。

王经文的书

认识王经文已经很久了,已经三十多年了,那是20世纪的80年代的初期。

认识王经文,是通过她丈夫。那时,我在湖南日报,她丈夫也在湖南日报。她丈夫叫莫湘怡,是报社的美术编辑。

记得的是她没有工作。问过她丈夫,回答原来是有的,觉得没意思,也就辞掉了。

“没意思就辞掉了?”

“是,没意思就辞掉了!”

辞掉了就待在家里,也不像人家去下海经商,或者干点什么别的。

那么,在家做什么呢?回答是:有的时候画一点,有的时候写一点。

写什么?回答是:她不愿给别人看。

我说应该有个孩子。她丈夫也认为是。于是,也就有了孩子,是女孩,叫莫辞。

不久,他们就出国了,是应澳中友协之邀,同赴澳大利亚创作《澳洲华人历史画卷》。此画卷现收藏于澳大利亚的国家博物馆。

再后来,又回来了,一个人,说是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澳洲的报纸上,得了一个奖,奖金是一张往返的机票。于是,也就知道她,现在所写的,至少有一部分文字,是可以也愿意发表出来给人看了。

她,写了一些什么呢?写了一本书。而且书名就叫作《人生这本书》。

写得到底又如何呢?我看了,我想说,写得好,是你有空得闲时,可以翻开看一看,而且看了不后悔的。

她的文字是带泪的,也是乐观向上的。为了证明所言不虚,下面我就引一小段,比如她写紫苏:“南窗下长着两株紫苏,叶子快要落尽,瘦弱的枝干在寒风中冻得直哆嗦,一副发育不良的模样。这也难怪,它们都是非法移民,是趁尚未萌芽之前从空中偷渡入境的。我给予这两名幸存者永久居留的待遇,悉心关照。”她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所有的紫苏都不是澳洲原住民,它们和我们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一样属于亚洲品种”。怎么样?不错吧?没有信口开河吧?我是不会乱说的。

毛泽东“打秋风”

倪超 (河南省新乡市市纪委办公室)

在毛泽东求学的年代,读书与旅游还是互不搭界的两件事情。读书之人在学成之前如果想着去旅游,那往往被人看成是不务正业。毛泽东则不同,他一生酷爱读书,不仅爱读有字之书,也爱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毛泽东就有过一次游学之旅,也是一次穷游之旅。

1917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看到《民报》上有一篇报道,讲有两名学生徒步漫游全国,一直到达西康。受此启发,毛泽东在校园里贴了告示,邀请同学与他一起去游学。很快,萧子升、萧蔚然两人相应,三人一起踏上了游学之旅。

有了同伴,旅途的费用成了大问题。三人都出生在普通家庭,求学的费用已来之不易,更别说游学。因此,临出发前,萧子升、萧蔚然打起了退堂鼓。见状,毛泽东对二人说:“我们都是几尺高的汉子,还能饿死在路上不成?”就这样,三个人上路了,没有任何行囊,只有随身携带的几本书。

一路上,三个人进过工厂,看过私塾,与不同的人交谈,不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毛泽东在晚年时候回忆起这段经历说:那次游学,以读无字之书弥补了有字之书的不足和局限,修正、完善和丰富了书本知识,培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过,如何吃住仍是旅途中的大事。最初,三个人在餐馆里给人当伙计,干一天活,老板管一天饭。也在一些客栈当过勤杂工,帮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晚上有了落脚之处。然而,如此一来,行程太慢,见识的东西也不多,与最初游学的初衷违背了。于是,毛泽东又想起了“打秋风”。

“打秋风”,古已有之,意谓“因人丰富而抽索之”,故而也叫“打抽丰”,即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或赠与的一种社会现象。不过,对于文人来说,“打秋风”多是靠给大户人家送对联,换取润笔费。对此提议,萧子升、萧蔚然都有点拉不下面子。毛泽东说:“《红楼梦》第六回中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以及《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里的范进和张静斋去高要的行为,都是打秋风,古人能打,我们怎么就不能?”如此一说,二人来了兴致,同意都去打秋风。

于是,三人开始分头行事。白天各自去参观学习,遇到大户就顺道打秋风。到了晚上,就用打秋风的钱找个简单的客栈,聚在一起交流游学心得。

有一次,萧子升路过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庵毕业于两湖书院,饱读诗书,但是性格孤傲,萧子升吃了闭门羹。晚上,萧子升有点垂头丧气。毛泽东说:“孤傲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就算不去打秋风,我们也应该向他学点什么。”于是,第二天由萧蔚然前去,没想到又再次吃了闭门羹。

毛泽东不服气,第三天他决定自己去会会这个夏所长。俗话说,事不过三。或许是感觉再不见有点过意不去,夏默庵找人传话,必须先对上对联,方可见面。夏默庵的上联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略加思索,对道:“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毛泽东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立意高远,夏先生连声称赞,立马茶水相待,与毛泽东促膝而谈,十分投机。临别时,夏先生送毛泽东八块银元做旅费。

有了这八块银元,三人在剩下的旅途中不再打秋风,而是安心地体察民情,学习知识。一个多月时间,三人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步行近千里。这次穷游之旅,毛泽东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农村现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靠打秋风赚取盘缠也体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思想。长征途中,毛泽东曾和周恩来、朱德说:“我革命的很多见解,最初都来自于那一次游学之旅。”

史上最惬意的流放

李浅予 (江苏宿迁中豪国际星城6号楼)

北宋末年,蔡京被贬岭南,路过潭州时,肚子饿了,可饭店的老板们一听说他是蔡京,居然都不卖食物给他。蔡京为此写下一首词:“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京泣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昔谩繁华,至此番,成梦话。”

“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蔡京的这首词道尽了流放之苦:路远迢迢,豺狼虎豹,瘟疫疾病,加之解差欺凌,多少人为此受尽折磨。但也有极少数幸运者,清末名士温世霖被发配新疆,就堪称史上最惬意的流放。

温世霖(1870-1935年),天津人,曾创办天津普育女子学堂,1910年出任“全国学生界请愿同志会”会长,因此被捕,“发配新疆充军”。直隶各界人士对温世霖极为关注,于是集资白银1000两,供其沿途花费。

1911年1月,温世霖行经河南时,受到一千余人的热情欢迎。目睹此盛况,当时天津长芦盐务系统派驻洛阳的一位工作人员不禁在家书中感慨:“吾国此次对待犯人这等优异,为从来所未有。”

1月底,温世霖抵达陕西,受到该省咨议局和绅学商军各界盛大欢迎,还有人赠送了鲜花。至华山,温世霖入住的地方,“室中陈设雅洁,帘帐被褥均新制,极华丽”。2月,温世霖抵达甘肃。在安定县,县令刘春堂是末代状元刘春霖的哥哥,因有事赴省城,特意安排账房先生款待温世霖。路过金县,县令李春浦出县城六十里迎接。

从直隶到洛阳,温世霖乘火车,此后没有铁路,于是便改乘“房车”,这种车“宽大如一小屋,可容五六人坐而聚餐”。至于饮食,在西安,有同乡赠送橘柚、鲍鱼、茶叶等物;在兰州,有人为其准备了“腌肉、咸鱼、腊肠、火腿、洋酒、海参、熏鸡、卤鸭、咸菜等物”,以至于温世霖感慨,当年柳宗元、韩愈、苏轼遭贬也未曾享受如此待遇,因而“愧对前贤”。

1911年5月,温世霖抵达新疆。他将这一路上的经过详细地记录在了《昆仑旅行日记》中。温世霖被捕是1911年1月7日,距辛亥革命爆发仅剩276天。

美食家张大千

艾兴君 (山东省滕州市善南街道张北庄)

张大千是绘画天才,丹青巨匠,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还与西画泰斗毕加索齐名,称“东张西毕”。少有人知的是,张大千还是位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

张大千既爱吃,又懂吃。他不仅知道一道菜的做法渊源,还深谙这道菜的食材,并能完美地下厨做出来。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母亲是个非常会做菜的人,父亲也很懂吃,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为他后来成为美食家奠定了基础。他口味重,偏爱麻辣和醇香,对食材要求极为苛刻,从不吃过夜菜,鱼也要鲜活。他炒菜讲究放油要多,而且不浮油;不喜欢用芡粉,认为掌握好了火候,菜自然就会鲜嫩。

作为美食家,张大千不仅善谈,而且善做,自己亲自上灶。他的家里到吃饭时间,往往高朋满座,最多的时候要摆三大圆桌。在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莫过于粉蒸牛肉。这道菜香浓味鲜,而且麻辣可口。但是张大千不满意普通的干辣椒面,他的辣椒面一定要自家自炕、自舂再加上香菜。张大千还专门到牛市口买著名的椒盐锅盔,用锅盔来夹着粉蒸牛肉吃。这种东西一大口咬下去,酥软的锅盔加上润滑鲜香的牛肉,让人想来都会流口水。

张大千云游海内外,所以百味杂融。1941年3月,他携带家小来到敦煌,一待就是两年七个月,期间描绘壁画270幅。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他的绘画技法才突飞猛进。他在敦煌有个食单,写着这样几道菜: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这些菜中的一些食材比如鲍鱼、沙丁鱼是他带过去的罐头。而另外一些新鲜的食材比如蘑菇、苜蓿和榆钱、山药、鸡、羊则取自当地。敦煌位于沙漠之中,在沙漠里面他竟然能找到鲜蘑菇,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张大千喜欢北京名菜葱烧乌参,喜欢金华火腿和嫩笋炖汤,也喜欢蒙古烤肉。他每次来北京,日常饮食都是宣武门外五道庙一家叫春华楼的馆子主动送去。有一次,他想吃家乡的香酥鸭,于是就去春华楼把这道菜的做法告诉了饭店的东家,东家加上自己的理解,先炸再挂炉烤,出来的鸭子又香又酥,这道菜后来也成了春华楼的招牌菜。川菜做香酥鸭本来是先蒸然后再油炸,可能东家嫌这样做太慢,所以把鸭子先炸后烤。他还传授给春华楼一道牛肉菜,叫金丝牛肉,后来也成了春华楼的看家菜。

张大千后来去了台湾,台北摩耶精舍是他经常请友聚餐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一道菜叫摩耶生炒牛肉片,也是张大千创制的。此菜出锅之后肉片洁白晶亮,且与木耳黑白分明。一次朋友酒足饭饱之后问张大千,牛肉片都是红的,为什么你炒出来会是白的?张大千笑说,把里脊牛肉片成薄片,用筛子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20分钟,然后加少许的芡粉调水,再急火热油与发好的木耳同时下锅,便会有此效果。

张大千对美食的喜爱自然也传递到绘画创作中。他画过很多的蘑菇、萝卜、竹笋、蔬果、白菜等,这无疑与他对食材的喜好有关。在一幅画着萝卜白菜的作品里,张大千写过一首石涛的七绝:“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这里面的白菜和鲜嫩的蘑菇,已经成了寒士操守的向往。其实,假如没有对美食的喜爱,张大千笔下的萝卜白菜,又怎能如此鲜活可爱呢?

女儿茶

胡紫薇 (陕西省宝鸡市宏文路218号文化大厦)

听一位开茶庄的朋友说,山里采得的极品茶是女儿茶,也就是让妙龄少女上山采茶,山风吹来,人影伴着蝶影翩飞,采得的茶自然就有了女儿的灵气香韵了。如果是采皇家的“女儿贡茶”。采摘过程更加玄妙:少女们凑近一棵棵绿色的茶树,用美丽的睫毛扫去叶子上的露珠,用舌头衔摘一片片新茶嫩芽,每位少女还必须戴上可以盛装新茶绿芽的胸兜,因为只有这样,劳动时流出来的汗水才会随体温一同沁入了胸兜——氤氲之气浸染片片新叶——这就是“女儿贡茶”必须进行的第一道加工程序。朋友侃侃而谈,我听得入了神。

关于女儿茶.其实我早就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读到——袭人和晴雯为宝玉准备的女儿茶,拿出来给巡夜到怡红院的“林之孝家的”喝——就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第一次认识文学作品中的女儿茶。可以说“芹溪居士”多次写到茶,其实也只有“女儿茶”三个字在我眼里显得更亮。

女儿茶也不是文学大师的凭空杜撰。我了解女儿茶的产地很多,其中有两处盛产之地。一处是普洱茶的产地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当地人说,根据清朝的阮福所写:“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因而认为,《红楼梦》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种。另一处是山东泰山的女儿茶。相传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祭天,于是当地官吏选派美丽少女采下泰山深处的早春新茶,将泰山的泉水用少女的体温焐热,然后供帝王品尝享受。我去泰山时,见过现代女儿茶,这种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培育了上千亩的优质茶园,已经是中国茶叶的一朵奇葩。那次我才真正喝到了泰山女儿茶,品一口茶在嘴,清香婉丽,回味无穷——仿佛咀嚼着茶与人生,一种美好生活幸福感受让我渐入佳境。

朋友还说,四川成都从明代起开始制作茉莉花茶……也就是在古代龙泉驿东山一带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的水晶王子——人称“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龙泉山的云雾山中茶树非常多,每天夜晚一群茶姑与茉莉花王戏嬉。王子热情地在她们的青丝鬓发边插满茉莉花的花蕾,于是花香与茶香相融后袅袅不绝。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木樨淡了中秋。”可见茉莉花茶的女儿气息中,也有一份俊男风情。

听了朋友叙述,我忽然想起了电视上看过的一个茶故事:滇西碧罗雪山余脉的“香堂人”,赋予茶道以人性化——在火塘中烧陶制的茶罐,然后将茶叶置入罐内边烤边抖动着使之受热均匀。几分钟后,罐内透出缕缕清香,于是再迅速灌入开水。如果小茶罐内立刻哧哧作响而且升腾一连串气泡——像盛开的白莲花.主人就称这是“男儿茶”。倘若开水倒入茶罐后,只听到哧哧作响,也无气泡冒出,便称这是女儿茶。因为男女有别,阴阳不同。那水一入罐能够浇出男儿叱咤风云的性格,也能浇出女儿贤淑文静的禀赋。

我想女儿茶只是一种形象贴切的关于茶的美丽称谓。其实女儿也好,男儿也罢,只要茶香入口,便也有了心头的清香甘甜……

猜你喜欢
张大千毛泽东女儿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和女儿的日常
我的最牛老爸
张自启插图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女儿爱上了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