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工业资本利润率计算及其变动新趋势分析

2016-06-17 02:32李铁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

李铁立 刘 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经济贸易学院 2.金融学院, 广州 510006)



中国省际工业资本利润率计算及其变动新趋势分析

李铁立1刘程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 经济贸易学院2.金融学院, 广州510006)

摘要:根据永续盘存法(PIM)对省际工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计算了中国各省市的资本利润率,对中国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和相关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上,中国大部分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呈现“N”型走势,主要原因是利润份额下降导致的;(2)金融危机之后个别省市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存在显著特征,其中上海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利润率上升和重庆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下降来实现利润率上升。

关键词:资本利润率; 工业资本存量; 金融危机

前言

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加上中国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消失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率有了大幅度下降,而工业资本利润率是观察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微观指标。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工业资本利润率水平和走势如何? 资本利润率走势成因是什么? 它们与经济成长其他方面结构特点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考察这些问题对理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具体规律,对分析近年宏观经济运行表现和演变前景,对评估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利弊得失,都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观察中国各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一方面,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区域乃至各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分析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利润率和经济恢复的途径:首先是有关省际工业资本存量的估算;其次,对中国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的分析;然后是省际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简要结论。

一﹑省际工业资本存量的估算

在资本利润率的测算问题上,由于各省市工业资本存量估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差别很大,使用更为合理的方法估算各省市工业资本存量更为关键,中国学者对于资本存量的估算问题关注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对于经验分析或者实证研究方面,如建立地区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函数的计算,这些都离不开资本存量数据。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资本存量的估算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全国层面的总资本存量和各个行业的资本存量,这个层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齐全,而第二个方面是省际层面的资本存量和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但是对省际层面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献比较少,仅找到为数不多的两篇文献,包括孔庆洋、余妙志(2008)和单豪杰、师傅(2008)。其中孔庆洋、余妙志(2008)估算省际工业资本存量所用的当年投资数据采用了根据当年固定资产净值与去年固定资产净值的差额数据来表示,另外又考虑了折旧,这就可能出现了重复折旧的问题,估算所得的省际工业资本存量相对实际值来说偏低。而单豪杰、师傅(2008)在估算资本存量时人为假定了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11.6%,这样的假定缺乏可靠的依据,可能存在偏差。在此基础上,估算省际资本存量的方法避免了重复折旧和人为假定折旧率造成偏差的问题,因此估算的资本存量应该来说来是比较准确可靠的。

目前学界通用的估算省际工业资本存量使用的方法是Goldsmith的永续盘存法(PIM),其基本公式为:

Kit=Ki,t-1(1-δit)+Iit

(1)

Kit,Ki,t-1,δt,It分别表示第t期资本存量,第t-1期资本存量,第t期折旧率,第t期投资,根据公式(1)可知,估算省际工业资本存量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1.各省市基期工业资本存量的确定,2.各省市工业当年投资的确定,3.各省市工业投资价格的确定,4.各省市工业折旧率的确定。

1.各省市基期工业资本存量的确定

基期资本存量确定是使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估算,其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各期资本存量的准确性。本文借鉴了孔庆洋、余妙志(2008)和单豪杰、师傅(2008)这些学者的方法,采用1978年各省市工业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各省市的基期工业资本存量。之所以这样确定具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各省市相关工业统计数据比较缺乏,各省市工业固定资产净值数据只能追溯到1978年;第二,根据黄永峰(2002)推算出来的1978年中国工业部门资本存量为2250.87,这个数额与1978年中国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数额基本相等,因此确定1978年各省市工业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各省市基期工业资本存量是具备合理性的。

2.各省市当年工业投资的确定

每年新增资本存量往往是各省市资本存量差距的重要因素,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数据来反映新增资本存量是估算资本存量的关键。当前,国内的学者们大多数都选择固定资产形成额数据作为新增资本存量的衡量,这因为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相当大的浪费。因为本文估算的是省际工业资本存量,官方并没有公布准确的省际工业固定资产形成额数据,面对数据贫乏的问题,本文借鉴单豪杰、师傅(2008)的方法,利用工业统计年鉴里省市固定资产原价数据得到当年新增资本存量数据,具体方法为:当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于当年工业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去年工业固定资产原价。

3.各省市工业投资价格的确定

1991年之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调整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数据,而1991年之前缺乏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只能使用别的方法估计,本文借鉴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的方法,利用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指数来推算的固定资产隐含价格指数作为表示1991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具体方法为:

4.各省市工业折旧率的确定

薛俊波、王铮(2007)通过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各行业折旧率,其中工业平均折旧率为7.17%,而各个地区间工业折旧率差异不大,其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而得的折旧率相对于其他学者人为假设下的折旧率更为准确,所以本文把1978-2014年各省市工业折旧率统一采取7.17%。

二﹑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分析

1.数据来源

计算工业资本利润率所需的两个变量分别为工业利润总额与工业资本存量,各省市工业利润总额数据和上文估算各省市工业资本存量所需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新中国六十周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4年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计算的各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剔除了海南和西藏这两个地区,这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相关工业数据比较缺失,无法获得基期工业资本存量和早期的工业投资数据,由于这两个地区工业产值比较低,剔除之后对全国整体或者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的计算结果准确度影响不大)。

2.四大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

图1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

(1)通过细致的测算,可以发现中国四大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率的变动趋势都基本呈现 “N”型走势(见图 1),即从1978年到 2010年先下降后上升,而在2010年之后再下降的过程。不管是哪个区域,其资本利润率在改革开放初期都是非常高的,其中1978年全国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5.62%,1978年之后,四大区域资本利润率经历了急剧下降时期, 一直持续到1998年,在这个时期全国平均工业利润率下降了23.33%,其中东部区域资本利润率从1978年的47.69%降至1998年的3.94%,下降了将近44个百分点,在四个区域中降幅最大,而西部则从10.36%降至0.32%,虽然降幅最小,但利润率水平极低。从 1998年开始各区域资本利润率有了上升趋势,全国平均资本利润率由 1998年的 2.29%上升到 2007年的16.12%,在这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止的10年里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利润率高涨的“黄金期”。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负面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各区域资本利润率都开始下降,之后的2009年,在大规模公共投资政策的刺激下各区域资本利润率实现短期“V”型强势反弹,但政府干预并没有带来资本利润率长期的上升趋势,2010年之后资本利润率持续下降,从2010年到2014年各大区域资本利润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东部资本利润率从19.38%降至18.16%,东北从14.69%降至10.72%,中部从17.99%降至13.25%,西部从14.04%降至8.88%,东部资本利润率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下降幅度较小。

(2)为了分析资本利润率变动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韦斯科普夫利润率分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综合并区分了利润份额﹑价值实现和资本有机构成等因素对利润率的影响,按照韦斯科普夫的方法, 利润率公式可表示为:

利润份额×产能利用率×资本潜在产出效率

可知, 决定工业资本利润率的根本因素:一是利润份额,二是产能利用率,三是资本潜在产出效率。工资份额上升将使利润份额下降; 剩余价值实现困难及其引致的投资下降, 最终表现为产能利用率下降。其他条件不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通过资本潜在产出效率的下降而导致利润率下降,或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资本潜在产出效率是技术进步的反映。

表1 三个因素对利润率变动的影响

注:因为1993年之前各省市工业增加值数据的缺失,本文仅仅对1993-2014年各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进行分解。

为了具体了解各个因素对资本利润率的作用程度,根据韦斯科普夫利润率分解公式的方法对资本利润率进行对数化处理,进而得到这三个时期各个区域三个影响因素对资本利润率的作用程度(上表)。通过对结果的观察,可以发现从区域层面上来说,在资本利润率“N”型走势的这三个时期里,利润份额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资本潜在产出效率和产能利用率,这个结论无论对于哪个区域也是如此。这说明了劳动力成本变动显著影响着中国区域资本利润率的波动,技术进步引致的利润率上涨程度远远要小于上者。

(3)为了了解经济区域间资本回报率的差异,按照地理区域的差异把全国的省市划分为四个经济大区域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并分别计算了1978-2007年和2008-2014年这两个时期它们区内的平均资本回报率。通过比较四大经济区域的回报率,我们发现在这两个时期内东部地区一直以来是较高的,而西部地区一直处于最低的位置。在1978-2007年这一时期,可以发现中国资本回报率的大小总体上存在西部、中部、东北、东部区域依次递进的特征,这也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是相符的,但到了2008-2014年,东北平均资本利润率低于中部地区,仅仅高于西部0.69个百分点。

表2 两个时期区域平均利润率与排名情况

3.变动趋势特征分析

1978-1998年期间中国工业资本利润率的下降是发生在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激励下的,快速变革的制度环境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量私营企业的进入使得工业部门企业资本利润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而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工业资本利润率开始上升,而导致资本回报率上升的重要构成因素是利润份额和资本潜在产出效率,其中在1998-2007年全国平均资本利润率上升了15.29个百分点,其中利润份额贡献了12.31个百分点,而资本潜在产出效率贡献了2.56个百分点,分四个区域来看,利润份额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其次是资本潜在产出效率,说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下降﹑环境成本的转移与技术进步是这一阶段资本利润率快速上升的原因,在劳动力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最近一些年来持续下降,也即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下降也为工业资本回报率的提升提供条件,再加上由于中国环境保护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大量工业企业的环境成本转移给了全社会,因此使得企业利润份额高涨,而且在资本利润率上升的同时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的。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资本利润率从2007年开始下跌,这时中国政府出台的公共投资计划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试图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尽管资本利润率短期内有所企稳,但是好景不长,从2010年开始资本利润率开始下降,直到2014年全国平均资本利润率下降了3.31个百分点,其中利润份额贡献了2.5个百分点,而技术资本潜在产出效率贡献了0.87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经济效率问题在偏倚的投资方式下被明晰呈现出来,2008年之后政府的公共投资计划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投资过度蕴含着低效率,意味着不可持续性,在人口红利和技术后发优势的逐渐消失的情况下,企业利润份额和资本潜在产出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了利润率的下降。

从1998-2007年时期和2008-2014年时期是中国工业资本利润率截然相反走势的两个时期,在1998-2007年影响资本利润率的两大因素(利润份额与资本潜在产出效率)都是上升走势,根据Jim Glassman的思路,工业企业利润率的下跌可能通过技术创新的高路径修复和产业转移的低路径修复来实现其回升,而1998-2007年中国工业资本利润率的上升实际上是由这两种路径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在东部地区工业资本利润率高于其他地区的条件下,1998年以来中西部地区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聚集,聚集效应产生的成本优势和技术进步使得资本利润率不断上升。但是到了2008-2014年时期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后发优势下技术进步效应的减弱使得利润份额和资本潜在产出效应这两大因素下降,最终导致利润率下跌,这意味着高路径修复并没有发生。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东部企业存在向中西部地区一定规模转移的现象,但是从各区域工业资本利润率来看,东部地区利润率还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产业转移的利润动机并不存在,整体上来说,因此并不存在产业转移的低路径修复,而这些认为存在转移的学者往往认为存在东部地区工业比重下降的同时中西部工业比重上升的现象,就武断地认为存在产业转移,而东部工业比重下降往往是由于服务业比重上升导致的,这并不能充分说明存在产业转移。

三﹑省际工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分析

1.各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整体变动趋势

为了了解省际利润率的差异性,根据已测算的结果参照单豪杰和师傅(2008)的方法,计算了省际的资本回报率的标准差,发现从1978-1998年标准差的变动趋势与单豪杰和师傅(2008)计算的结果相一致(虽然其计算的是资本回报率,这里回报率与利润率的差别在于企业所承担的税金,而两者标准差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省际资本利润率的差异是逐渐缩小的,但从1999年后省际之间的资本利润率又有发散的趋势,按照他们的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计口径的变动,这里不详细说明。本文计算了最近年份的省际资本利润率标准差,发现在金融危机之后,省际之间资本利润率有所发散,这说明了在经济阶段性减速的情况下,不同省市工业产业结构的特征可能是解释其工业资本利润率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下文将对特定省市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进行分析。

2.特定省市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特征分析

在省际资本利润率的测算中,我们首先根据永续盘存法估算了中国 31个省市的工业资本存量,并通过分省工业利润总额,进而计算出了各个省份的资本利润率。从计算结果来看,大多数省份,如黑龙江和山西资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与全国或者区域变动趋势相一致,都呈现“N”型的变动趋势;也有少数的省份,如上海和重庆的资本利润率呈现例外的“U”型走势,由此可知这些省市变动趋势的主要差别体现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工业资本利润率的表现(特别是2010年之后)。

图2省际资本利润率标准差变动趋势

图3 特定省市业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

(1)后危机时期两种利润率上升模式—上海技术驱动模式和重庆成本驱动模式

通过观察2010年后各省市资本利润率的走势,我们发现上海和重庆呈现与全国不同的资本利润率上升趋势,而通过两个地区的利润率分解来看这两个地区的利润率上升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观察图3可以发现,其中2010年上海的产能利用率为1.06,资本潜在产出效率为0.53,而利润份额为0.35,利润率为0.20,到了2014年上海产能利润率降至0.95,资本潜在产出效率升至0.76,利润份额为0.36,在利润份额基本不变,尽管产能利用率下降,但是由于资本潜在产出效率的上升导致利润率上升至0.26,因此上海这种利润率上升模式是属于技术驱动型的。而2010年重庆的产能利用率为1.05,资本潜在产出效率为0.89,而利润份额为0.14,利润率为0.13,到了2014年重庆产能利用率降至0.98,资本潜在产出效率降至至0.71,利润份额上升至0.23,受利润份额的影响下利润率上升至0.16,因此重庆这种利润率上升模式是与上海技术驱动模式所不一样的,是成本驱动型模式。

(2)后危机时期两种利润率下降模式—黑龙江综合驱动模式和山西成本驱动模式

大多数省市资本利润率在后危机时期都呈现下降趋势,在这里重点选择了下降趋势特别严重的黑龙江和山西两个省份进行考察。观察上图可以发现,其中2010年黑龙江的产能利用率为1.03,资本潜在产出效率为0.63,而利润份额为0.28,利润率为0.18,到了2014年黑龙江产能利润率降至0.95,资本潜在产出效率升至0.55,利润份额为0.20,在这三个影响因素的负面影响下导致利润率降至0.10,因此黑龙江这种利润率下降模式可以代表大多数省市的利润率下降模式,是属于综合驱动型的。而2010年山西的产能利用率为1.03,资本潜在产出效率为0.48,而利润份额为0.21,利润率为0.10,到了2014年山西产能利用率降至0.94,资本潜在产出效率降至0.45,利润份额上升至0.03,受利润份额主要影响下利润率降至0.01,因此山西这种利润率下降模式主要是成本过快增长导致的,属于成本驱动型。

四﹑结论

从观察中国各省市工业资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发现,2008年之后,特别是2010年后中国各区域资本利润率开始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上升导致企业利润份额下降所致,其次是后发优势效应消减下的技术进步乏力;而危机后各省市利润率有所发散,一些省市利润率趋势显示出与整体相异的走势,值得关注,例如上海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利润率上升和重庆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下降来实现利润率上升等等。

实现利润率上升实现经济复苏可以通过技术驱动模式和成本驱动模式这两种方式,其中成本驱动模式又包括区域转移和成本压榨。而目前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这些方面的负面冲击使得利润份额和资本潜在产出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利润率下降。以往人口红利下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驱动的利润率上升模式难以为继,而资本积累速度下降和后发技术优势的丧失使得技术进步乏力,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依靠以往的后发技术优势驱动和劳动力压榨驱动利润率上升的两种方式因此变得难以为继,实现利润率回升关键在于实现后发技术优势驱动向提高微观技术创新模式转变,实现劳动力成本压榨向区域转移转变。实现这两种转变要通过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抑制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障碍,同时建立富有弹性的市场体制,减少政府过度干预,实现劳动力市场充分流动性,形成基于“横向”市场竞争格局,释放市场活力,促进区域市场生产要素的流动,矫正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关键转变原有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压榨或者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实行利润率上升的模式,以实现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蔡昉. 2013.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1).

蔡昉,王德文,曲玥. 2009.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9).

单豪杰,师傅. 2008.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1978-2006[J].产业经济研究(6).

黄伟力. 2007.中国资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8).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声. 2002.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

孔庆洋,余妙志. 2008.中国各地区工业资本存量的估算[J].经济问题探索(4).

薛俊波,王铮. 2007.中国17部门资本存量的核算研究[J].统计研究(7) .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等.2014.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J].经济研究(12).

张军,章元. 2003.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7).

[责任编辑:萧怡钦]

Analyzing the Profit Margin of Industrial Capital in China and Its New Trend

LI TeliLIU Chen

(1.SchoolofEconomics&Trade2.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Based on measuring China’s regional industrial capital with the PIM, 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capital profit margin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and thereupo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capital profit margin and the changing trends of the capital profit rates. Thu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On the who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capital profit rate in most of Chinese provinces present an “N”-shaped trend, which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declining of profit shares; (2)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profit rates presents salient features, especially those increases 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 which were mainly boost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decline of labor costs respectively.

Key words:capital profit margin; industrial capital stock; financial crisis

收稿日期:2015-10-21

作者简介:李铁立(1968-),男,辽宁丹东人,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刘程,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6)01-0014-07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后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研究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