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呼唤单元教学的涅槃”说开去

2016-06-21 10:52张宇
关键词:参考书教参课程标准

张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5-01

《中学语文》上曾刊登的一篇题为《呼唤单元教学的涅槃》的文章,文章作者表达了对单元语文教学的现状的担忧,并鼓励一般教师在没有教材选择自主权的语文教学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设计一个“山寨版”的知识能力体系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虽说教无定法、有效即合理,可是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样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因何而诞生,教材又是怎样生成的?众所周知,这些都是广大教育专家、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潜心多年,呕心沥血而著成,可实施性相对较强。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当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即钻研教材的同时潜心研究《教学参考书》。

在这里强调《教学参考书》的价值,也就是强调广大教师要关注课程,当然也有人认为课程论是工业化大生产在教育界的产物,可笔者拙见,先做好了科学的、基础性的工作,艺术的、个性化的教育生成的可能性才更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参考书》的使用和研究都是不够理想的。笔者也是基于以下几点提出此论题:

一、教师专业自觉的缺失,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郑桂华老师在《有效语文教学》中,开篇就强调,教师要从职业自觉转为专业自觉,“所谓专业的自觉就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有足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对语文教师来说,专业自觉指的是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判断和把握。”换句话来说,就是教师要时刻知道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甚至是否能经得起《新课程标准》的考量。笔者朦胧地感知到,似乎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教的是一篇又一篇课文,而且对于同一种文体的教学,高一和高三采取的教学方法几乎一样,选取的教学重点也相差无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只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的碎片,而没有教给他们一个语文的体系。此现状的存在就决定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教学参考书》,这不只是因为它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新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指导手册”,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关注自身每一阶段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从而使自身具有专业自觉的教师品质;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参考书》简单使用的现状,是问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本书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新理念,对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和内容作了具体阐述,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五册《参考书》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们不难理解:《教参》向上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于下是对“教科书”使用的具体指导。《教学参考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有利于我们跟学生站在比较接近的高度进入教材、解析教材,在自然成长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个体、人际关系、自然和社会有更成熟的认识和思考。并且这种成长是循序渐进、符合成长规律的。而在《教学参考书》的实际使用中存在这样现象:

首先,教师无视《教参》(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例)中各专题“专题内涵解说”的内在联系,同类文体或相似专题“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序性。只是简单地关注“专题内容解析”部分关于文本的解析内容。这样势必会导致同类文体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几乎是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而这个教学过程,放在高一显得有难度,放到高三学生觉得与高一教学一样,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或致使学生的理解与高一差不多,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成就感就大打折扣。我们知道苏教版必修教材是以专题的人文内涵为编辑依据的,可是在不同专题中对于同一种文体的教学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的有序性的。以议论文的教学为例,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来说理。”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要求学生“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要求学生“认识各种常见的议论文(学术论文、随笔、杂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并能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此外必修四、必修五中也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可见每一教学阶段对同一种文体的教学有不同的要求,而且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序列性。这个目标既是给学生的,也是给教师的,而它的完成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我们教师,取决于我们教师对《教参》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程度。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鹦鹉学舌、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只是《教参》和学生之间的津梁,对《教参》盲目崇拜,缺少质疑,当然更无创新可言了。也有的教师不能关注语文课程的整体性、系统化。当然这些也是教师专业自觉的缺失。

三、网络共享带来的弊端和追求“个性化教学”的误区的存在,导致问题产生。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快速发展,教案共享自然顺理成章。一人备课,网上荡荡,多人收益。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网上的“教案”良莠不齐,即使有质量较高的,也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同仁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按照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组织教学,并设计“山寨版”教学体系,这样可能带来另一弊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片面性,极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遗漏,或者根本找不到教学的重点,找不准教学的难点,造成课堂教学内在的混乱,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以上两类现象的存在,自然导致如何使用《教学参考书》的问题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呼唤单元教学涅槃的同时,先要学习、研究单元教学的“教材”之一——《教学参考书》。当然我们也不必迷信《教学参考书》,因为它只是提升我们认识课程、实施单元教学的学习资料,其中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是在所难免的。还是鲁迅的那种做法好:“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这其中还有的个“度”的问题,这也恰是新的矛盾的焦点所在。不过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个矛盾解决了,另一个矛盾又会产生。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一种矛盾产生—消除—再产生—再消除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猜你喜欢
参考书教参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用好语文课外参考书
神秘的教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