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产品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2016-06-21 16:23李会文皮云云程时甘
关键词:综合分析转型升级职业能力

李会文++皮云云++程时甘

【摘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通过重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微化型课程教学和与实际工程相融合的训练项目,实施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建幸福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强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夯实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基础,以适应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需求。

【关键词】转型升级 改革 综合分析 应用 职业能力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of fundamental courses is reformed by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basic knowledge, theories and skills and the actual working process of docking. Combining micro teach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lement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adapt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create a happy classroo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goal,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and result assessment of the student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rofessional techn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odern mechanical product upgrade demand.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form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pplication; Vocational ability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面向现代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Z20135613;负责人:李会文。

【中图分类号】G712;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6-02

一、引言

世界各国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于教学内容和过程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但都是根据本国的职业教育特点来进行研究的。国内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应用“工作过程”理论指导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强调由传统教学法改为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改革。从国内外研究进展程度比较来看,这些课程改革的经验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这一涵盖内容较广的学科来说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新经济环境下的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需求。对专业基础课程来说,涵盖的内容较多而学时少,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来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难点和瓶颈,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为使本课程教学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曾多次深入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需求,了解职业岗位对课程教学的要求;借鉴香港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回归工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真实体现工学结合内涵,依托顺德及其周边地区人才大市场,以地方职业岗位群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全新的视角、以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并以课程内容体系为切入点,通过面向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及岗位就业能力;促进学校的综合改革和教学质量(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学风、校风的建设。

三、课程改革内容

1.开发面向现代机械产品转型升级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目的性,打破学科界线,淡化理论系统性,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将抽象而复杂的理论分析形象化;教材改革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教材内容组成

2.实施与“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并用;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及岗位就业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如表2:

表2 教学实施规划

3.完善“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和常用机械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选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与本课程相关的解题、运算、绘图、查阅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技能;具有测绘、拆装、调整、运用和维护一般机械装置的技能,以及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传动装置中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网络获取、处理和表达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信息;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课程改革主要措施

构建机械专业基础课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材体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现有机械或机械传动系统及其所涉及的常用机构传动和通用零部件为对象,按其运动分析、结构分析、工作能力分析、精度分析的要求,整合传统学科的相关内容而成,其中还包含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工程常识,并融入创新思维与方法,力求形成真正符合高职高专特点,并有利于毕业生持续发展的机械行业基础教材。

实现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实际工作过程的有机对接,夯实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基础;以常用传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为载体,从机械分析的角度,组织课程内容,再按不同种类传动机构和典型零部件所涉及的知识划分内容模块,然后根据不同内容模块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实施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模式并存且形成体系,突破机械专业基础课程单一的项目教学改革瓶颈和难点。

1.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引导式、参与式、互动式、开放式、自学讨论式多样化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教学、直观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2.营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实施“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顺德企业众多的特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多功能专用课室并充分利用各专业实训基地。营造教学环境的工程氛围,采用模拟实际工程项目、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实训课题,结合“体验式”、“任务驱动型”教学,让学生在模拟、体验生产一线分工协作的情境中学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微化。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将设计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大知识点,将每个大知识点又分成若干小知识点而设计成为一次微课,然后将各微课组合为一微课群来完成每学时的教学任务。这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开展教与学活动,是以知识点为认知单元结构,突出对学生的“学”的设计,突出知识内容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利于所有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

合理运用“微时代”资源,拉近教师、学生、学科的距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结合课程的改革,将课程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及学习资源、学习要求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学习效率。

构建“机械分析应用基础”系列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并行;通过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有效推进教风和学风建设。这种考核方式以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为依据确定各阶段的考核项目和内容,它包括两个核心:

1.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综合能力(知识应用、技能)的体现,包括:掌握机械分析有关知识的程度、掌握机械分析技术与技能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2.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职业素养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职业意识、诚信、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

根据项目教学目标和要求,从掌握知识的程度、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提出考核观测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和效果。根据考核标准和成绩等级标准,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将各工作阶段成绩的加权成为学生科目成绩。达到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目的。

五、课程改革实践成效

通过对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改革, 构建了全新的课程教材,并己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公开发行。将实际工程问题、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锐意改革与创新,使该课程特色鲜明,课程设置的实验教学、拆装实训、专题讲座、大型综合作业、创新讲座等实践环节,极大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效果显著,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的改革思路。体现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最急需的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现代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六、结论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摆脱了传统学科界限以及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所研究的对象,沿着“机械分析”这一主线,并以解决机械行业职业岗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实形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易懂的良性循环。客观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高职教学向能力本位转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劲枝,程时甘.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群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67-70

[2]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 (1):20-29

[3]程时甘,黄劲枝.机械分析应用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0

[4]田正琳,周长江,刘子建.机械基础课程群研究性教学的新模式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4):96-98

猜你喜欢
综合分析转型升级职业能力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分析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论企业财务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