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在于“激活”

2016-06-21 14:19孙晓青
江西教育A 2016年4期
关键词:激活心智儿子

孙晓青

教育究竟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的话题。对此,我也曾有过思索,但一直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直到最近读到一则教育故事:

一位母亲。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些什么?”母亲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儿子高兴地笑了。

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母亲回到家里,对诚惶诚恐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儿子暗淡的眼神顿时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儿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指望不大。”她却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唤醒了我……”

这则故事中的母亲,用具体的行动清晰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绝非单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智慧地激活他们 “自信的神经”,让他们信心十足、斗志高昂地追寻自我、展现自我,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老师应该是这样的母亲!

为此,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尊重并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陷”。 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孩子都有心智的强点和弱点,而他们又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同班学生不可能齐头并进,也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所谓的“差生”。我们切不可轻率地给学生贴上“智力低下”“难以教育”的标签,更不可一味地埋怨、呵斥、羞辱,或是用“冬风剥棉衣”的办法来严惩、修正,而应该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采取宽容的做法,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所出现的问题,探究其“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及时施以“化症散瘀”的心灵之药。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产生“神奇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自觉主动地改正缺点、错误,不断成长进步。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巧妙激活孩子“自信的神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每一个孩子也都有着不同的长处,哪怕是老师眼中“最差”的孩子,也有令人惊叹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有一颗灵动的心,要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点,及时给予正确的鼓励引导。比如,如果孩子特别喜欢说话、讲故事,我们就在语言能力上给予特别关注和正向鼓励:你真棒!只要肯努力,你一定会成为班级内最出色的演讲家……在得到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后,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会空前高涨,随后也会积极朝着老师所指引的目标前进,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

再次,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持续不断地给予学生及时的督促和必要的帮助。教育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缓慢、渐进的,一般不是一次两次教育活动就能“立竿见影”取得成效。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其心智和世界观都尚未形成,思想亦很不稳定,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反复或是“后退”,切不可因为学生“一时”或是“一事”没有达到要求、标准就对他们失去信心。不管他做出多少令人失望的事情,我们都要充满“暖暖的信任”,坚信孩子是可以转变的,并及时用心理暗示、行为鼓励等方式对其进行“能量”补给和自信心的培养。如此长久地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在我们的殷切期待和浓浓爱意中,学生必然会有所改变,有所进步,与优秀的距离逐步拉近。

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欲求,也都拥有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成功激活,必然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激活心智儿子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打儿子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