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松下电气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6-06-22 01:57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闫 霞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 300350)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校“松下电气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闫霞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30035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松下电气班”是我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充分利用行业办学优势,与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所属的松下电子部品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计划,联合招生(招工),共同培养的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订单”要求,入学以来,进行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赋予学生“准员工”的身份,享受企业福利待遇。学生入校学习同时入厂“工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毕业后直接就业上岗。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搭建了“校企共管、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成立了由教学副校长、公司人事主管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工作;由系主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小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开发等具体的教学管理与实施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办学三方协议书”,明确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各自的责、权、利。

3.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工学结合实习管理规定”等若干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建立了合作育人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的全过程。

(二)根据“订单”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1.岗位人才需求分析。我们先后组织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小组成员通过生产线实地参观、一线员工座谈、历届毕业学生、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对“天津松下电子部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同时考虑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及应具备的岗位迁移能力,又对同行业的多家公司如天津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艾雷特电气仪表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调研,调研结论如下:

本专业面向的岗位有:电气控制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应用、技术服务工作;企业电气设备或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及其系统的控制、维护与管理;工厂电气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

主要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一所示:

表一 主要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主要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健全体魄,具备对常用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及对供电设施进行基本维护和常规运行操作的能力,成为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电气安装、运行与维护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三)打造“四阶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打破了传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制度,采取“三、二”或“二、一”循环的教学组织形式:每周三天在学校学习,两天进企业实践,或两周在学校学习,一周在企业实践。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生产任务灵活安排学时,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实施,重点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同时进行岗位认知,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初步认识职业、岗位,树立职业意识。

第二阶段:第二、三学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各个环节“操作层面”的基本技能。在企业进行岗位体验,熟悉企业一日生产各环节的内容与要求,掌握生产流程与工艺方法,锻炼岗位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第三阶段:第四、五学期,为专业能力提升阶段。在校进行模拟岗位真实生产情境的一体化实训,通过完成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获得所需的职业能力;在企业根据产品生产要求进行专项定岗实训,再以小组为单位轮岗互换,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岗位实践经验。

第四阶段:第六学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岗位实践,独立完成全过程的生产任务,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按照“四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教学并安排教学活动。

该课程体系由通用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及一体化课程三个课程平台构成,课程设置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对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精神及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目标不再是获得简单的事实性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而是在真实的岗位情景中学会“如何工作”,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核心,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行业从业能力及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五)完善了适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了以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改革,形成了学校评价、企业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开放、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1.考核形式多样化 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将产品的质量、数量、制作过程及安全文明生产规程等纳入考核内容,采取笔试、现场操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考核方式。

2.考核主体多元化 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的主体不再是学校单方考核,而是采取学校、企业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以评定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3.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过程性考核。根据教学目标,将技能训练课程按照每一项目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技能模块”,进行全程分段式考核,根据每一模块的具体教学要求进行单一模块的考核,以各模块的平均成绩作为该项目的最终考核成绩。

4.以证代考 实施“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及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就业岗位的“准入证”。

二、改革成效

(一)建立了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 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了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校本教材、试题库、技能考核标准等配套教学资源。

(二)实训基地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按照“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原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建电工一体化实训室2间,96工位;电子一体化实训教室2间,96工位;PLC一体化实训教室:2间,96工位;数控维修一体化实训室1间,24工位,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教学改革全国首批的试点专业之一。

(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校与松下公司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出了联合培养“双师”教师计划。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直接在该公司顶岗锻炼,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面向企业引进或聘用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了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

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且就业质量较高,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松下电气班32名学生已全部通过“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有多名学生参加了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两名同学获得了“机电一体化”项目三等奖。

(五)实现了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缩短了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时间,减少了企业人力成本支出;帮助企业消化了部分订单,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学生也在实训中获得了一定的报酬。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全面推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学校对内要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对外要争取政府、集团公司的支持,在企业不断追求生产效益的前提下,寻求更好的合作方式,力求校企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全国中等职业想也许爱校长联席会秘书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度示范校建设创新范例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Re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anasonic Class” in Our School

YAN Xia

(TianjinInstrumentRadioIndustrialCollege,Tianjin, 30035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are put forward by all walks of life. How to cultivate skilled personnel that enterprises urgently require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in today’s vocational education’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t explore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收稿日期:2015-04-24

作者简介:闫霞(1966-),女,天津市人,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高级讲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5-0027-04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