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需要三个视点

2016-06-22 09:11孟晓东
江苏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机制核心学科

孟晓东

培养核心素养的焦点在于“人”的发展。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素质教育”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核心素养”正是要解决“人”的发展的价值定位、培养目标及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如果说21世纪初提出的“三维目标”,扭转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那么,“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更加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点在于“课程与课堂”。15年的新课程改革,使中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而深刻的变化。“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是课改深化的标志。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失了灵魂。随之而来的将是围绕业已基本确定的学生发展九大核心素养,做出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调整。重点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给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从而培养出有素养、个性化的学生。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其主要的挑战来自于三大方面:一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二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的科学构建;三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学校如何理解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推进学科融合,转变教学形态,改革评价机制,这一系列的问题无不考量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良知和本领。

培养核心素养的难点在于“机制与师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挑战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也挑战着现有的机制设置和资源配置水平。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不能切实解决教育体制上的弊病和机制性障碍,不能突破资源配置上的均衡性与公平性,就很难建构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和培养“土壤”。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校长要从“办学校”转向更多关注“办教育”,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更多关注“学科教育”。教育既是“解惑”,更应是“解放”,知识既需要“学会”,更需要是“会学”,学生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只有摆脱了机制束缚,提高了师资素养,才能激发生长的活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自由和超越”才是作为人的根本所在。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已扑面而来,不管顶层设计如何呈现,它最终将为教育实践所检验,也终将体现在日常的、具体的“课程”中,落实在平常的、广大的教师所实施的“课堂”上。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机制核心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