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基本均衡时代”义务教育往哪里去

2016-06-22 09:11余慧娟
江苏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经验

【摘 要】江苏省成为首个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的省,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意味着江苏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江苏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教育作为地方发展的第一追求,是江苏教育一直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具体体现为三个特点:担当、善治、实干。“后基本均衡时代”,义务教育要注重学校品质提升。学校品质提升就是要更加注重质量、内涵,在大规模提升学校品质过程中要着重解决一些难点问题。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22-03

【作者简介】余慧娟,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北京,100000)总编辑。

江苏成为首个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的省,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意味着江苏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全国而言,这也具有标志意义,江苏教育在全国一直扮演着一个领跑者的角色,这个领跑者角色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基础好——江苏同样面临着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东部的“西部”并不一定比西部面临的问题少——领跑者过线,大部队也将很快跟进。

我这里只谈两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江苏作为一个省为什么能再次抢先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问题上“过终点”?二是“后基本均衡时代”义务教育该往哪里去?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从媒体的角度,谈几点印象。江苏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担当”。在这次对教育现代化的采访中,我们再三地深切体验到,江苏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把教育作为地方发展的第一追求,是江苏教育一直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这个定位不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且还会深入到骨髓,到制度,到文化。

义务教育其实是最能体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领域,也是最能体现对民生和民族未来负责的领域。最近,我们请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小学教育的价值》。他对小学教育有这么一段描述:“一个人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发展中的特色与风格都能在这个人和国家的小学教育中找到他们的胚胎和萌芽。”十分精辟!义务教育,可以说是国之基石,均衡则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基本保证。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描述,是两个“重中之重”。这两个“重中之重”的地位,再强调和重视都不为过。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担当是首当其冲的。我了解到,江苏在基本均衡攻坚最后阶段,是省里拿钱出来,解决“硬骨头”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与高度的责任感,这些事情是很难解决的。我们从苏南、苏北两条线进行采访,发现地市和区教育局对于政府责任是非常清晰的,也是敢于作为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善治”。江苏教育一直处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这不是偶然的。江苏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确实非常重要。在各种经验的梳理中,我们还发现,善于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善于把成熟的经验和探索固化下来成为制度,是江苏这么多年来能够把教育放到如此重要位置的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比如,江苏率先提出“教育现代化”,率先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率先颁布省一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并且建立了一整套严密有力的监测和督导体系,用制度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把这样一件事情给“固定”下来,推动教育往前发展。再如江苏的无锡市通过立法程序,通过了首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件事情能够持续,也是前所未有的探索。从人治到法治,应该说是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江苏已经走在这条路上。

在善治方面,我们还想特别强调一下“江苏智慧”。为什么其他地区很难撬动地方政府的“一把手”来重视教育,而江苏能够做到?江苏非常智慧,早早举起了教育现代化这面旗帜,给教育争取地位,争取发展的机会。在基层采访中,我们看到省里出台的“顶层设计”,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在教育发展可测量的地方建立尺度,不可测量的地方建立观察维度,并使核心价值导向贯穿始终,把教育实实在在纳入政府“政绩”坐标,这样,才能使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和价值取向真正体现出来,贯彻下去,才能可持续。

第三个关键词是“实干”。其一,行政务实。《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江苏滨海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县长专题会,讨论落实教育均衡问题;连云港市海州区的领导,多次下去督察。其实凡事都一样,不在执行层面用力,再好的设计都会落空。江苏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抓工作的干劲,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层层突破各种困难。其二,有一种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反思解决的魄力。领先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在国内是没有解决方案的。江苏首先碰到了怎么办?不回避,而是去面对,去探讨,去解决。

比如,校长教师交流问题,基层推进过程中困难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看到,江苏很多地方慢慢在探索过程中积累出越来越多的经验,能把校长教师的后顾之忧、积极性和心理上的问题进行很好地解决。苏州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内省机制,并且是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来的,难能可贵。因为有了这个机制,不仅不会回避问题,而且会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调整优化,从而形成教育决策-实施的互动闭环,实际上是走上了一条更加科学的教育决策与管理之路。

关于未来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怎么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优质学校什么样等问题我想空间非常大。《人民教育》发过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写的一篇文章,叫《启动学校品质提升》,还专门出版了“学校品质提升”专辑,就是针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本建设达标后,学校往哪里去的问题。在2015年6月的泰州会议上,教育部领导明确倡导学校品质提升。可以说,学校品质提升拉开了义务教育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序幕。什么是学校品质提升?简单说,就是要更加注重质量、内涵。实事求是地说,要提升学校品质,特别是大规模提升学校品质,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有几个问题,我想特别提出来,希望引起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城镇化进程对义务教育均衡课题提出新的挑战。这个问题在江苏的东部可能还是比较突出的。过去已经达到比较高位的均衡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涌入,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不均衡的产生,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即便是非动态地区,教育质量要有一个整体提升,必然也要经历一个在过去均衡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均衡的动态过程,更何况是在外来就学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些新的“要上学、上好学”问题,怎么在事业单位体制内妥善解决师资问题,怎么借力民办教育力量解决新的入学问题,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关系怎么处理,还是比较前沿的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走向优质均衡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

第二个是班级规模和学校规模的问题。班级规模和学校规模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是制约质量提升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条件。我们现在定的标准,能否在实际动态变化过程中很好地得到遵循?如果可能的话,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标准,给教育质量提升更大的空间。

第三个是教师队伍问题。为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用流动机制来解决存量的问题。也在想办法通过存量的重新分配和盘活,能够制造增量。如很多地方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支教等促进造血功能的产生,带动既有教师水平的提升。现在教师有入口也有出口,入口有门槛,出口有办法。但从全国来讲,我们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全部人口当中的水平,与以前相比,究竟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值得追问。怎么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从教,使我们教师整体水平提升,长远地解决教育品质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第四个是学校内涵发展问题。有一个新趋势特别值得关注,就是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学校内涵发展的新结构和新样态。现在学校办学围绕人的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发展来布局整个学校的管理、课程、教师和配置其他各种校内外资源的能力,越来越重要。OECD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他们都提出了自己国家的核心素养模型,在这些模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将成为核心素养的构成。我们学校教育的形态会不会发生改变,是不是只有发生改变,才能够支撑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些核心素养的重心和我们以前强调培养人的目标里面,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如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创新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对学校教育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我们迈向未来学校的重要路径。

这些素养怎么能够真正落地,是将来我们的优质学校要研究的课题。首先是要确立新的学校发展哲学,就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个问题要通过学校来想清楚、做具体,最后形成学校由内而外的文化,这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定位。其次,构建新的学校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倡导学校生活方式是大一统居多还是个性化居多,这个比例怎么调配?学校生活方式,就是教育方式,统一的生活塑造统一的思维方式,多彩的方式塑造多彩立体的人,这是教育规律所在。其三是重新规划学校课程,特别要因地制宜地扩大课程的丰富性、适应性和课程影响人的能力。我们现在要反思,我们的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人,影响他的价值观和能力的形成,课程以什么内容什么形式呈现才能更好地影响人。未来在课程类型上可能要更加重视艺术、体育和心理课程,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其四是要建设新教室、创造新空间,创新未来教育。这不仅仅是因为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变化,而是说我们现在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新样态。学校的班级授课制,是在工业化早期形成的,延续了好几百年。这几百年中,我们的社会实际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早期工业化社会一直到现在的成熟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人的发展理念都在变化,那么我们的学校是不是还要延续过去这样一个基本的形式,还是说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了。义务教育阶段是改革最活跃的阶段,也是最有可能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去构建信息时代教育的新模型。这也应该是优质学校的新内涵。

第五个是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问题。这里突出谈两点。一是政府和学校一定要树立大教育的意识。现在有一种观点叫“学校在图书馆中”,是非常好的理念。现在我们也要把学校放到社会中,把社会放在学校中。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成为大多数国家比较认同的核心素养,必须把教育打开,把学校打开。苏州等地建立了向社会聘请教师的制度,这些新的探索都是非常好的借取社会资源的做法。另外,特别要把家长的资源利用好,因为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影响。为了把学校教育做好,首先把家长教育好,这是迈向优质教育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突出做好两件事情,即价值导向和服务。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在执政,对教育一定要有底线意识,要坚持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教育规律。结合现实情况,坚持教育规律这一条要特别强调。在公平和质量时代,规律是另一种“大法”,法不可违。服务,既是国家主导的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教育行业特征的需要。保证资源供给和合理分配,应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核心职能。

猜你喜欢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