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向·耽美”文化

2016-06-30 21:03郑熙青肖映萱
天涯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人

郑熙青 肖映萱

【女性向/男性向/女频/男频】

男生一般不看女性向小说,但是很多女生爱看男性向小说呢!

天呐,男朋友昨天看了我手机里的女频小说,居然很感兴趣的样子……现在问题来了,他让我给他推荐看文的网站,我应该推起点还是晋江?

《全职高手》完全可以算作是女性向嘛,不管蝴蝶蓝(作者)承认不承认。

这篇女频文怎么这么直男癌啊,我拒绝说它是女性向!

女性向一词来自日语,原本是指以女性为受众群体和消费主体的文学和文艺作品的分类;网络兴起后,女性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公共空间,女性向开始与女权主义相结合。所以,广义的女性向是指一种对消费主体的性别划分;狭义的女性向则是指女性在逃离了男性目光的独立空间里,以满足女性的欲望和意志为目的,以女性自身话语进行创作的一种趋向,是网络空间的产物。

日语中的女性向写作“女性向け”,意为“面向女性的”、“针对女性的”。在日本,这个词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连,指向一种将女性视作主流受众的文化消费品生产。1953年,日本第一部少女漫画《蓝宝石王子》(手冢治虫)出现,此后“少女向”、“女性向”这样的漫画分类方式逐渐确立起来;1970年代,随着女性向漫画的发展壮大,女性向动画也随之兴起,同一时期新兴的耽美漫画也被纳入女性向漫画的范畴;1994年,光荣公司推出第一款女性向游戏《安琪莉可》,后来发展出乙女游戏和耽美游戏两大脉络。随着女性市场的壮大和固定化,女性向逐渐成为日本ACGN文化产业的重要分类标签之一,这一分类标签后来进入大众语境,用作更为广泛的商品分类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男性向”(面向男性)、“子供向”(面向儿童)等分类。

二十世纪末ACGN文化进入中国大陆后,女性向分类方法随之引入,并保留了其中蕴含的消费文化指向。除了日本ACGN作品的汉化版,后来出现的中文原创作品也开始采用这种分类标签。中文的女性向漫画与日本相似,也细分为少女漫画和耽美漫画;女性向游戏则以逆后宫式的恋爱游戏为主,也包括诸如《暖暖环游世界》这样的换装游戏。中文动画则很少采用女性向标签,从当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这些动画作品大多数可以算作子供向,暂时没有作进一步的细分。

当这个词与网络文学结合,则出现了女性向网络文学的分类方法,指专门针对女性读者而创作的、致力于满足或表达女性欲望投射和情感模式的网络小说,主要类型有言情、耽美、同人等。与传统的女性写作不同,女性向的作者群体虽然以女性为主,但不排除少量的男性作者。

在网络文学内部,性别差异是划分阅读趣味和阅读平台的重要标准,于是女性向的出现也反身定义了男性向。这种区分方式保留了最初的商业化消费逻辑,成为文学网站寻求商业利益时的重要参考。网站往往会选择其中一方进行重点培养,如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小说网、潇湘书院、云起书城等代表性女性向网站,其女性用户占据绝大多数;或是将二者分开培养,在网站内部分化出“男生频道”和“女生频道”,如起点中文网分化出了起点女生网。后来,“男性向”和“女性向”的称呼逐渐被使用频率更高的“男频”和“女频”代替,从性别上划分出文学网站商业版图的两大阵营。

由于在主流社会中女性读者接受的是与男性相同的教育和阅读训练,许多男性向作品也拥有大量的女性读者。如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和蝴蝶蓝的《全职高手》,都是男频文成为女性向热门作品的典型例子,作者甚至会因此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服务于女性读者的元素。但极少有女性向作品能受到男性读者的关注,因此有“男频的也是女频的,女频的还是女频的”的说法。

女性向的区分法,在女频网站的商业逻辑之外,还产生了一种内含女性主义性别革命的的追求和趋势。在后一种语境中,“女性向”无法简单地用“女频”替代。笔者将这定义为狭义的女性向,即女性在逃离了男性目光的封闭空间里以女性自身话语进行书写的一种趋势。这种书写所投射的,是只从女性自身出发的欲望和诉求,不仅不需要考虑大众和男性对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甚至就是要打破刻板印象,对这些固有想象进行反叛和颠覆。这种女性向的书写趋势,是网络文学独有的;应该说,正是网络的出现,使女性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公共空间,可以避开男性的目光,生发自己的欲望,想象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界定下,女性向网络小说与传统女性言情的书写模式之间存在大面积的过渡阶段、灰色地带。女作者在写作时,如果想着“男读者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喜欢”而不敢冒犯男权中心的条条框框,止步于陈旧的性别想象,其作品则很难被看作是女性向的。相对而言,最具性别革命意义的女尊和耽美包含着最激进的女性向趋势,而“霸道总裁爱上我”模式的女性向趋势就要少很多。

(肖映萱编撰)

【耽美/BL/slash】

一入耽美深似海,从此良识是路人。

中文同人圈里“slash”的意思变化很有意思,先是专门指欧美作品的耽美同人,现在出来一个国产圈,论坛名里也带了个slash……不过我觉得啊,先别把攻受次序看得跟命一样重要,再叫slash比较好。

现在日本的BL漫画和小说大部分都是大团圆结局了,跟十几年前流行的风格很不一样。

耽美小说如果要寻求出版常常要把同性恋爱戏份砍了,似乎这样就变成“纯爱”了。

耽美/BL/Slash三个词分别指代中文、日语和英语三个文化中相似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这三个词都代表女性作者写作的、女性读者为预设接受群体的、女性欲望为导向的、主要关于男性同性之间的爱情或情色故事,一般在流行文化领域内流通。三种写作和文化传统有显著区别,但也存在很多相关之处。三种传统都包括了文学写作传统、图画、广播剧、视频等很多种业余或商业作品。

“耽美”一词在中文中所指涉的内容,即女性向的男性同性爱情故事,在日语中表达相同意义的词汇花样繁多,主要有“yaoi”(“ヤオイ”或写作801)、“BL”(Boys Love的缩写)、 “JUNE”、“少年爱”等。这几个词所指文本互有差别。在日本,最早出现的一个词汇是“少年爱”,指的是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种专门描写美少年之间情感的漫画作品,代表人物为“花之24年组”的萩尾望都(代表作《托马的心脏》)和竹宫惠子(代表作《风与木之诗》)等。JUNE是1970—1980年代专门登载类似漫画的一本少女漫画杂志,也用作类型代称。BL一般定义为1990年代以后商业化的该类漫画和小说作品,区别于更早的少年爱作品,注重快乐的大团圆结局,开始高度符号化和程式化的商业类型写作。而yaoi是个来自同人圈的词汇,最早被用来游戏性地称呼带有男性同性情色内容的戏仿二次创作。Yaoi这个词汇是三个词组的首音节缩写:やまなし,おちなし、意味なし,读作“yama nashi, ochi nashi, imi nashi”,意思是“无高潮,无结局,无意义”,用以描述没有情节专门画情色内容的同人。也有人开玩笑地宣称yaoi是这句话首音节缩写:“やめて、お尻が 痛い”(读作“yamete, oshiri ga itai”,意为“住手啊,我屁股疼”)。Yaoi在日语中一般用片假名写作ヤオイ,有时候用日语数字的谐音写作801。日本研究者普遍认为作为同人的yaoi晚于“少年爱”,在1980年代才出现。但后来在日常使用中,yaoi的外延越来越广,渐渐被用于指称所有带有男性同性爱内容的女性向作品,不论同人还是原创,小说还是漫画。Yaoi和BL是日本该类作品最常见的总括性名称,其中yaoi是日本本土用得最多的,而在海外,BL的知名度更大一些。相较中文圈的耽美和欧美的slash,日本的yaoi文化是商业化得最彻底的一个。虽然业余且非营利的yaoi同人作品仍然存在,但原创的yaoi,从漫画到小说到动画、广播剧和游戏,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和销售市场。

Slash一词源自美国粉丝圈,这个词指斜线符号——“/”,在英文同人圈用于连接两个人名表示二者间的(同性)恋人关系。“耽美同人”在中文中与“slash fiction”具有类似含义,即运用流行文本中的角色二次创作的女性向同性恋爱故事。Slash最早来自美国1970年代的科幻媒体同人圈。1960年代的电视剧《星际迷航》是最重要的同人作品来源,而且slash这个词也正是来源于描述《星际迷航》中两个男主角柯克舰长和斯波克之间可能的同性爱情关系的一类写作,K/S。同时期也有其他的同人圈和耽美同人配对,但都不及K/S影响深远。如今slash和几十年前一样,指的是来源于流行虚构文本中的同性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流行虚构文本的范围则从1970年代的少量美国科幻和间谍相关作品扩大到如今几乎包罗万象的爱好。

中文的“耽美”一词源出英文词汇aestheticism的日语译名,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欧洲文坛的唯美主义文学。因为1970年代日本早期叙写男性少年间爱情的漫画明显追求唯美风格,所以这个词曾短期被日本出版商用于指代如今一般称作BL的类型。“耽美”一词在日语中严格说来和这个类型只是搭点边,但却成了这个文类从日语进入中文后最常用的文类名称。日本本土的唯美主义(即日语中的“耽美主义”)写作确实有时会写到“美少年之爱”,但唯美化的同性之爱并非唯美主义写作的唯一表达。在日本提到“耽美”,通常也指的是比yaoi或BL在文学上更趋主流和高雅的文学写作,耽美圈中常用的例子是常写年长男性与美少年之间爱情的日本女作家森茉莉。进入中文语境中后,“耽美”这个词固化为如今的含义,而同样的义项在日语中已经非常罕见了。在中文圈中,“耽美”作为女性向男性同性爱的文类名称,曲解了唯美主义的含义,而且将高雅文学的联系和发展脉络直接代入了文类理解之中,而在日本和欧美,与高雅文学的联系对于此类写作都并不重要。这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中国耽美写作中强烈的靠近经典以自我证明的心态。

中国大陆的耽美文化最早是从日本经过台湾和香港的汉化传播进来的。二十世纪末有大量带有同性暧昧爱情因素的动画、漫画和小说,以及更加直接的耽美漫画和动画以地下渠道引入中国。其中一部结局悲惨的带有虐恋情节的漫画,尾崎南的《绝爱—1989》是影响了一代中国同人女审美和叙事的名作。另外,二十世纪末的一些少女漫画,如Clamp的《东京巴比伦》,也极有影响力。中文的耽美创作上,一开始就以网络为基地。早期的中国大陆耽美网站上多有台湾和日本的耽美作品转载,之后大陆自己的原创才渐渐跟上脚步。耽美同人最早多以日本动画和漫画为基础。耽美原创也是从模仿日本和台湾起步,逐渐发展到出现自己的风格和一大批代表作者。中国大陆最早一批耽美网站以同人为主,但较大的同人网站(例如桑桑学院)起初并不会区分同人中的耽美和良识(即“正常向”异性恋)。不过在这些同人网站上,耽美同人的比例惯来极高,以至于造成耽美和同人二词在使用上的混淆。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有数不胜数的耽美小论坛分散于乐趣园、西陆等社区网站,多以专门的人物配对、作品和作者为核心。需要注册考核的露西弗是世纪之交最重要的耽美论坛之一,有极强精英色彩。另一个论坛,玻璃乌托邦,最早是日系BL爱好者建立的耽美论坛,也曾相当有影响力。相比而言,晋江文学网虽然比这些论坛起步稍晚,但很快便成为中文网络上最著名的女性向文学网站,也成为最重要的耽美写作集散地。2014年的净网行动中,晋江文学网的耽美原创和同人论坛关闭,保留耽美闲情等论坛;同时,文库区的“耽美”也改名为“纯爱”,不仅完美隐匿了耽美的关键词,还以此再一次强调了耽美对主流经典文学价值的重视。现在耽美的创作平台更加多元,晋江等较为公开的网站被严密控制之后,很多耽美作者转移到了需要注册登录的私密论坛或文库上发布作品,Lofter等博客平台也意外地成为耽美同人的发布平台。

英语文化圈中的slash和日本的yaoi以及中文文化圈中的耽美最主要的区别在于slash严格指一种同人写作,而yaoi和耽美都同时包括同人写作和原创故事。英语中不存在“原创耽美”的对应物,如今也有人开始仿照日本BL小说的类型创作英文的BL小说,完全是模仿日本BL写作的模式。当然,这也许是因为美国的大众文化里存在类似女性写作的男性同性恋爱故事,但并不会单列为一种类型的缘故。例如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就是一部著名的受到主流承认的大篇幅书写男性同性爱情的小说。

Slash和yaoi以及耽美的另一个区别在于slash指同性之间的配对,而不特指男性之间的配对。女性角色配对的同人在英文中也叫slash,有时候为了区分,写成fem-slash。而yaoi和耽美严格都指男性同性之间爱情故事。女性同性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日本和中国被称为“百合”(在日语中读作yuri),或者GL(Girls Love的首字母缩写,类比BL)。

不同于yaoi,slash并不存在严格的攻与受的区分,尤其缺乏yaoi写作传统中已经极其系统化的攻受文化符号体系,因此在写作中较少受到角色扮演的限制。但这并不表示英语的slash中双方的关系比yaoi中更加平等——slash只是没有一套定型的符号系统,然而平等往往并不是由这套系统定义的;最终决定的力量还是来自用符号写作的作者。

严格说来slash fiction和yaoi在风格来源题材上都有细微的差别,在英语国家和日本语境中这两个词很少对译。中国耽美写作的主要影响来源是日本,却和日本有细节上的不同,而欧美同人写作对中国同人圈的影响不仅晚近而且一直呈支流状态。中国的耽美文类同时受两者的影响,而自我也有独特的新发展。因此中文的“耽美”、日语的“yaoi”和英语的“slash”,三者间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画等号很值得再商榷。虽然说“slash”这一英文词汇在汉语中最近越发常用于特指欧美媒体和文学相关的耽美同人作品,但在中文里“耽美”一词的地位在粉丝圈内部仍然无可取代,即使在欧美媒体同人圈中。

如今耽美在中文网络上已经非常显赫,而且也不再完全不可出版,但仍然处在边缘状态。绝大多数耽美写作依然靠网络发布传播,却也在不断地进入大众主流的视野。同时,大众主流也在不断蚕食耽美的写作成果和文化产品,例如,很多耽美小说都必须将恋爱双方一边变成女性才能得到主流的传播。

(郑熙青编撰)

【腐女/腐向/卖腐】

我是资深腐女,看耽美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

《神探夏洛克》实在是太腐了!全剧所有人都在对他们俩高声喊着:“你们快去结婚吧!”卖腐卖得有点厉害啊。

腐眼看人基,从我腐女的角度看来,这两个人物就是完美的相爱相杀关系。

“腐向同人”就是“耽美同人”嘛,一个意思。

直男卖腐什么的,最讨厌了,摆明了就是想骗腐女的钱和注意力。

腐女一词来自日语,指对耽美文化特别爱好的女性。

日文中的“腐女”写作“腐女子”,读作fujoshi,和“妇女”(写作“婦女子”,读作fujoshi)读音一模一样,是日语中常见的谐音游戏。和中文中的“腐”一样,日语中的腐有腐坏和不可救药的意思,这个称呼是腐女群体自嘲性质的玩笑,主要在社群内部使用。在日本,外界人士直接管别人叫腐女,有时会被认作不礼貌的行为。

“腐女子”开始以现在的意义使用,始于2000年后,日本网络论坛2 channel上。2004年的网络小说《电车男》风靡一时之后,小说中叙及的腐女及其文化开始大规模进入主流媒体视野。自此之后相关媒体报道也开始多起来,包括动画和电视剧在内的主流媒体也开始表现这个群体的生活。于是在日本,“腐女子”成为和“宅男”相对的一个称呼。当这样应用的时候,腐女一词也覆盖了女性御宅族、“宅女”的群体。在中文同人圈早期,“同人女”相对应的称呼是“良识男”。随着日本渐渐将腐女视作御宅族的女性形式,宅男和腐女的对举和对立关系也被带入了中文语境。但中文中“腐女”和“女性御宅族”较少混为一谈。

在中文同人圈中,对于喜爱耽美的女性,早先称呼为“同人女”。另一个称呼“耽美狼”则被认为是“同人女”的高级进阶形式。这是由于最早中文的耽美写作是从同人开始的,且同人写作中耽美所占比例相当大,因此喜欢同人的女性往往喜欢耽美。“同人女”的这个用法常导致两种误解,一是认为同人全都是耽美同人(这显然是不对的),二是在外界看来,“同人”的“同”会被误解为“同志”“同性恋”的意思,虽然这两者毫无关系。所以“腐女”一词渐渐取代了“同人女”成为群体性身份称呼。

和御宅族身份类似,腐女的身份属于一种地下身份,一般不会轻易拿出来和非本社群内的人交流,内部通用一套非常复杂的社群方言。腐女一般对社群有着极强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在中国耽美文化的早期阶段,很多同人女以归属于这个对同性恋更加宽容且更加国际化的群体感到自豪,耽美论坛露西弗上有一个口号,叫作“同人女有义务比别人更有文化”。这种自诩的精英性质使得早期耽美写作有一种明显的追求完美的趋势。

一般认为耽美是一种纯粹女性向的文类。虽然也有男性喜爱并阅读耽美,但是总体来说,女性审美和身份统御着这类写作的外观,社群中少量的男性也往往会以女性的假名和身份在网络上活动。喜爱耽美的男性以前被称作“同人男”,最近也称作“腐男”。都市传说中认为腐男的性取向都不是传统异性恋,但事实上和腐女一样,腐男的性取向并不单一,异性恋、同性恋和其他性取向人士都存在。

随着“腐女”一词的流行,“腐”成为“耽美”的近义词,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派生词。“腐向”和“女性向”的构词方式一致,原词在日语作“腐向け”,是“面向腐女”的意思,即作品中含有男男恋情的内容。这个词多出现在日语二次元网站(如图片网站pixiv和视频网站niconico)的标签中,表示作品内容属性,并也随之进入中文语境,也成为中文网站的常用标签。“腐”指代男男恋情时,并不具备“耽美”的严肃唯美的指涉,因此更加中性随意,并微带自我贬抑以自嘲和防御的意义。腐女通常作为一个社群身份名称,或者个人身份使用。但是“腐”也可以单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某种情节非常像男男恋情,或者形容某人的思维特别善于联想这类情节。在某些特殊语境中,腐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指创作男男恋情故事的行为。

有一个特殊的衍生词汇“卖腐”,描述的是一种在腐女文化CP文化流行的现状背景下,利用耽美写作和配CP的常用惯例和俗套,故意套用这些套路,表现基情以吸引腐女观众,创造关注度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者可能是电视剧电影动漫等媒体作品的创作者,也可能是明星偶像等名人,有时也可能是生活中的朋友。然而在卖腐的同时,几乎没有卖腐的人会承认暗示的同性情愫有任何落到实处的可能。例如某些电视剧中,会出现两个男主角像未挑明的情侣一样行事(如互相凝视,肢体上看似自然却略有躲闪的碰触,说一些暧昧的类似示爱的言语等),但这些角色从不会真正出柜,有的甚至会和异性结婚生子。

(郑熙青编撰)

【攻受】

“强攻”的反义词是什么?如果你的第一反应不是“智取”而是“弱受”的话,恭喜你,你一定是一个腐女啦!

你萌“清北”还是“北清”?我觉得还是北大比较攻,元气攻对书呆子受配对美极了。

我特别喜欢日本声优井上和彦的声音,很温柔,但是很攻!

“爱他就要让他当受”嘛!很多喜欢受的都是亲妈粉。

攻和受是耽美文学中对恋爱双方之间的角色划分,插入方为攻,被插入方为受。在日本yaoi文化影响下的耽美写作中,攻和受并不代表双方之间的权力等级,也不是单纯的将同性爱情进行异性恋想象,而是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流传,已经形成的极为复杂的符号和表征系统。

攻和受这两个词都来自日语,分别写作攻め(读作seme)和受け(读作uke),原意即进攻方和接受方。很多研究日本yaoi文化的学者都认为攻和受的区分是yaoi文化中最重要的特点,直接区分于其他同性情色写作。还有学者认为,攻和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区分是在yaoi同人开始大规模兴起时才出现的,即在1980年代,晚于“少年爱”漫画。他们认为,Yaoi同人将原文本中并非同性恋情关系的两个人解读为一对,并分别赋予攻和受的身份的时候,才出现了越来越详细的系统性解读方式。

攻和受的区分和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同性恋经验很少有事实上的联系,主要仍是女性想象中的男性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攻、受两个角色的区分,还是对于插入性爱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极度重视,都并不是男性同性恋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事实,更多是yaoi类型的要求。有关攻与受的形象有一些较传统的模式化特征:攻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性格外向主动,长相更加阳刚,年长,有保护欲;受则长相纤秀柔美,皮肤白皙,身材较瘦小,性格内敛,年轻。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出现在文字描写和表现中,也同样出现在漫画动画的图像表现中(例如日本BL漫画家中村春菊的作品中,所有的受都是矮个子、圆眼、尖下巴,而所有的攻都是高个子、长眼、方下巴,按照下巴的形状就完全可以判别人物在故事中是攻还是受)。在视听相关的媒体作品和改编中,一般给攻配音的声优会找声音浑厚有力的,而配受的则更常见声音清脆如少年的。这种模式化的形象当然不能涵盖全部情况,还存在大量和这些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形象和模式,但是整体而言,攻和受分别代表着一系列形象和行为特征,这些模式化特征导致腐女会在非耽美阅读写作的场合中,也用这套特征来为人或者行为判别“攻”和“受”的属性。

这套系统的规定非常严格,因此在社群中,耽美文本中的攻受身份理解表达和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息息相关。在东亚的耽美爱好者粉丝圈中,攻受区分被贯彻执行得非常彻底,比如说一个配对写作AB,意为“A是攻,B是受”;而写作BA,则意为“B是攻,A是受”;衍生开来还有写作ABA的,意为“A和B没有明显的攻受区分”,这种时候也可以写作“AB无差”。这三种写法本质上是三个完全不同的配对,因为攻和受的区分代表了不同的写作规则和套路。在耽美圈中,AB和BA互为逆CP,A和B分别与其他人的配对,比如说AC或者DB之类就属于AB的拆CP。耽美圈中的礼仪规定同人文必须标明CP,以防不喜欢这个CP的粉丝受到冒犯,而无论是原创还是同人,耽美写作中出现“逆CP”和“拆CP”都需要在章前给出警告,这两者都是社群不鼓励的行为。同人圈中甚至存在不少人认为“CP可拆不可逆”,可见“逆”对于耽美整体认知的重要影响。

对这种严格的攻受符号系统有两个常见批评:由于很多腐女认为耽美的意义就在于恋爱双方不再受异性恋社会习俗和文化偏见的桎梏,能够相对实现恋爱双方的平等相待,那么强行区分攻和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实际上也就是将异性恋的部分刻板印象重新代入这种假想的同性恋关系之中。另一种批评认为,如今的耽美写作存在大量的程式和套路,尤其是攻与受花样繁多的分类模式,使得耽美写作不再具有尖锐反叛性和先锋性,而是陷入了机械的模式再生产的过程。这两种批评都有道理,但必须了解到,攻受区分首先与传统男女性二元对立无关,更多牵涉的是另一种消费娱乐的数据库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套用两性对立和异性恋模式的情形,并不代表这种系统的全部。有些学者和媒体文章倾向于将“攻”理解为同性恋情侣中男性化的一方,“受”则是女性化的一方。这种说法虽常见,但极有误导性,因为本质上攻和受的性质和表现可以在双方间自由流动交换;除了攻和受在性关系中的角色之外,其他属性更类似数据库式的拼贴组合,与攻受角色并没有本质联系。这种自由流动组合使得爱情和男性性相的表达获得了空前的多样性。

然而严格的攻受区分并不意味着攻必然比受的地位高,也不意味着攻和受必然对应着男和女在社会性别表达中的二元对立。诚然有“霸道攻”和“温柔受”的存在,但也有“忠犬攻”和“女王受”;既有“腹黑攻”和“天然受”,自然也就有“木讷攻”和“诱受”。有趣的是,由于日语对尊卑秩序极度敏感,因此即使攻受双方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仍然会有些许年龄、年资等差异,而这就会导致称呼上的变化。这种无法避免的尊卑秩序反而为攻和受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游戏可能性,出现了“年下攻”(即攻比受的年纪小,所以插入者一直会对被插入者说敬语)等特殊的攻受模式。

英语同人圈中的slash fiction中没有严格的攻受区分,但很多文章的描写中也存在类似的将恋爱中双方套入各种刻板印象和套路中的做法,也有默认将双方分为插入者和被插入者的倾向,也存在模式化写作,由于理解不同,也会因此产生粉丝内部的争吵。由此也可以说明,攻受系统的存在与角色套路型写作并无必然联系。

中国的耽美文化受到了日本yaoi文化直接影响,因此也有同样一套严格的符号系统来规定攻受。这使得在日本和英语圈语境下分得非常清晰的slash和yaoi在中国语境中合流了。很多中国腐女会误认为slash的斜线符号“/”前后代表攻受,但在英语同人圈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这个规定。

(郑熙青编撰)

【CP】

你不觉得《琅琊榜》里的男主和女主根本没有CP感吗?女主中间掉线十几集之多啊!反而男主和男二CP感好强,男二简直是错拿了女主的剧本!

三国里你萌哪个CP?我萌策瑜,就是孙策和周瑜。我不接受任何丞相相关的CP!尤其是玄亮(刘备和诸葛亮)!

我萌CP的原则是可逆不可拆。

我家CP跟我一样喜欢《三国无双》诶,喜欢的CP倒跟我是对家……我喜欢策瑜,他喜欢权瑜(孙权和周瑜)。

CP是coupling的简写(另有说法是character pairing的简写),在日语中写作カップリング,或简称カプ,泛指读者将虚构故事中人物配对的行为。在网络的通俗用法中,很多人将“CP”理解为“couple”,但事实上,这个词强调的是观众/读者将人物配对的行为和过程,CP本身描述的不一定是客观现实,且必然带有观众的主观观点和解读。

通常,配对双方会被解释成情侣,有恋爱关系;这对情侣的爱情可能在原文本中有具体明确的描述,或者有暗示,或者字面上并没有任何明确提及,但二人相处方式很符合情侣的感觉。但CP有时候也指一种暧昧的界限不清晰的羁绊和情谊(即基情),可能包含友情或爱情,或在两者之间;CP也可以描述单方面的暗恋。这个概念最早在漫画的耽美同人圈中专门用于男性同性配对,后来渐渐扩展开来,现在也用于异性恋配对和女性同性配对。应用范围也从日本二次元文化扩展到其他媒体和文学作品,甚至扩展到真实世界的人身上。一般认为真人CP其实是一种真人同人,即将真实名人在媒体上的发言和行为作为原文本展开衍生和想象。所以说真人CP所牵涉的双方并不需要是情侣或者类似的暧昧关系,萌CP的人一般依然将CP作为想象内容看待,并不会由于真人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有违CP而破灭。

CP这个词是日语中使用的英语外来词,英语同人圈不使用这个词,而用它的近义词shipping。“ship”来自relationship(关系),指女性向同人作品中将两个人物写在一起表现他们之间人物关系的行为。除了两个人物配对以外,还有三人或以上的配对。

如今在网络同人创作中,主要人物配对也是同人重要的分类标准之一。对同一个媒体作品的爱好者来说,喜爱的人物配对也部分决定了粉丝在社群中的立场。一个粉丝的本命CP决定了这个粉丝在同人圈内阅读、写作和结交他人的出发点,很多时候粉丝喜爱一部作品只是因为喜欢其中的一对CP。

CP的划分范畴主要有同性或异性、CP包含的人物以及CP的攻受关系等等。同性或者异性决定了腐女和良识作者/读者的区别,CP包含的人物区别了对同一部作品中感兴趣的人物的差别,而CP的攻受关系则表现了对人物的不同解读。因为对CP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人物的解读,所以出现拆CP和逆CP的状况时,往往是双方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理解产生了分歧,即双方的兴趣不能良好相容。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在消费解读原作的时候造成双方的矛盾冲突,并产生“对家”的说法。“对家”并不一定互为逆CP,通常指敌对关系特别明显,且一般势力旗鼓相当的同一个粉丝圈中的不同分支圈子,但拆、逆CP导致的“对家”尤其多且典型。

CP的写法在中文同人圈一般有下列几种写法。以《七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的配对为例,以二人的绰号“御猫”与“锦毛鼠”,把CP简写为“猫鼠”或者“鼠猫”。另一种写法是在两人名字中间加上×,写作“展昭×白玉堂”或者“白玉堂×展昭”。这两种写法人物名字顺序表示攻受,放在前面的名字是攻,后面的是受,绝对不能反过来写。表示两人之间关系并未坐实为恋爱感情的,有时会将名字之间的×改成“+”,如“展昭+白玉堂”。

在英语名字的场合下中文和英文里略有区别,表现为中文同人圈中对攻受更加敏感。以《福尔摩斯》中的福尔摩斯和华生为例,他们的CP除了和中文名字一样处理以外,还可以用名字的首字母写作HW或者WH,这种状况下字母先后表示攻受顺序。若是遵从英语同人圈惯例,则可写作Holmes/Watson,在中文同人圈需要另外声明斜线是否代表攻受。英文同人圈的另一种做法是将CP双方的名字缩写成一个词,比如将Sherlock和John缩写成Johnlock,或者将Napoleon和Illya缩写成Napolya等等,这在中文同人圈中也有应用。这种情况下没有攻受区分。

CP细化还有在CP名称后加上“无差”以表示攻受顺序没有清楚表达出来的,加“互攻”则表示双方都可以为攻。如果配对不止两个人,可以在两个人物之后继续加“×”或者“/”,表示多人配对关系。这种时候也要遵循攻受关系,将总受写在最后一个。

配CP的行为不仅出现在最常见的同人文写作中,也同样出现在同人画和同人视频剪辑中。在网络时代,照片编辑处理photoshop也是常见的服务CP文化的重要手段。

CP一词用法并不复杂。在网络实际应用中有时候会转写成音相近的汉字写法“西皮”。通常这个词只做名词用,有时做动词用,即“配CP”的意思。衍生用法还有“CP感”,即描述人物之间互动的关系让人觉得他们可以配成CP。在二次元社群中,也多有人将和自己互相关系都特别好的朋友称为自己的“CP”。这种将所喜爱人物之间的感情转化为粉丝之间感情,在圈子中展现女性间羁绊的情况屡见不鲜。

(郑熙青编撰)

【基/搅基/基友/基情】

《蝙蝠侠大战超人》这部电影拍得真是基情四溢,里面两个男主人公的互动里那满满的暧昧哟!

这个太太是我的好基友,我们是一起萌楼诚(电视剧《伪装者》中的明楼和明诚CP)的时候认识的,萌点雷点各种相似,感情深厚堪比剧中的楼诚!不过我们三次元里并没有见过,不能算是死党。

什么时候去漫展啊?最近三次元各种伐开心,需要跟好基友们搅搅基回一下蓝。

其实这个人物在原来的故事中不能算严格的基佬,他只是和不少同性人物都有深厚的基情罢了。

“基”一词是粤语对“gay”(同性恋,男性同性恋者)这一英语词的音译,是一个俗语词。和这个词同义的“基佬”说法则有明显贬义。Gay一词于十九世纪开始在英文中使用,二十世纪逐渐取代“homosexual”等医学词汇成为大众场合对同性恋人群的指代。这个词在英文中如今可泛指所有同性恋人群,但作为其音译,“基”和“基佬”在中文中现在仍然特指男性同性恋者。由于中文中缺乏gay这样的非医学词汇以指称同性恋人群,所以“同志”和“基”这样的词汇就被大陆人士从香港借用来(“同志”一词最早于1988年被香港同性恋人群用以指代自身,后渐为两岸三地广泛应用。)比之“同志”这类如今在同性恋人群中较为严肃正式、但在大陆仍有相当歧义的词汇,“基”的使用更加随便,但往往显得不够尊重。“基”进入大陆的途径主要有香港电影和香港漫画等渠道,港漫这一渠道对于此词在二次元人群中的流行尤为重要。

“搅基”或称“搞基”,是“基”的衍生用法,指的是同性恋男性人群参与的性活动。该说法也较为粗俗随便,不够尊重。但随着“基友”一词的兴起,“搅基”的意义也产生变迁,现在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在一起从事喜爱的活动。“面基”一词也来自相似的语源。

“基友”是一个较新的词,大概2011年左右才开始大规模使用。最早应为“基”和“基佬”的引申用法,指代男性同性恋者之间的关系,但很快被网络群体重新定义,并经历了“关系暧昧的同性友人”,到“一起萌二次元等小众爱好的友人”,到“志同道合爱好相近的朋友”,以至于最近被更广泛的人群用于指称特别好的朋友。由于“基友”中“基”的男性意义,该词有花样繁复的衍生词汇,如“姬友”等,用于女性友人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于同样的友人我们可以用“哥们”“好友”“死党”“闺蜜”等许多较为传统的方式称呼,但是一旦我们称他们为“基友”,就自然带上了一些暧昧的情感意味;也就是说,基友之间都有“基情”,并不是所有友人都可以称作基友。应用在描述文学和媒体作品中的虚拟人物的关系时,也遵循同样的规则。

“基情”一词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但一般用于指称一种高于友情,未及恋情的同性羁绊,介于两者之间,含糊暧昧。在这个意义上“基情”和英语中如今风行的新词“bromance”完美对应。按照伊芙·塞吉维克在《男人之间》中提出的“同性社交”理论,同性之间的关系从友情到恋情之间有一段连续的区间。在西方近代文化中,对于男性,这个连续区间中存在明显的区隔,在普通的男性同性社交和男性同性恋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因此,英语文学中描述男性同性情谊的作品中,都存在这种对同性友情和同性恋情之间的死板区隔。如今“基情”这个词的出现,便是试图在男性友情和爱情之间建立一块连续的定义模糊的区间,而身处其中的人以及观众便可以随意解读这种情谊,看它究竟更像普通社交还是排他的爱情。

如今无论中外,媒体作品都已惯于在“基情”的表现上打擦边球。很多所谓“卖腐”的作品,其实都是以模糊同性人物之间感情的属性来获得腐女对人物配对的青睐和解读的乐趣。这也是因为当代社会对于人的性取向定义不再非此即彼,允许更多表达空间。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基情”本身就是异性恋属性,只有异性恋者的同性之间的友情以上的感情才能叫“基情”。我们在这里不采用这个观点。

(郑熙青编撰)

【百合/GL/拉拉/蕾丝边】

一对百合一对基,剩下一个是苦逼。

我的本命CP是《魔法少女小圆》里的鹿目圆和晓美焰!百合赛高!

就像耽美圈既有腐女也有腐男一样,GL同人圈里也是不仅有女生,还有很多男生呢!

有人说,女性要么是双性恋要么就是蕾丝边,你相信吗?

我们是拉拉,我们期待基于互相理解的结盟,而非取消差异的团结。

百合/GL/拉拉/蕾丝边都是用于指称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流行语,但彼此存在微妙的差异,百合与GL流行于二次元文化,前者更偏重于精神恋爱或者情感羁绊,而GL则更侧重于肉体情欲,拉拉和蕾丝边则是指涉现实生活中的女同性恋。

以“百合”一词来指称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的用法,起源于1970年代的日本。1971年,日本历史上第一份面向同性恋者的商业性杂志《蔷薇族》创刊,这份刊物以男同性恋文化为主要内容,用“红蔷薇”这个意象来比喻男同性恋。1976年,在杂志的创办人暨主编伊藤文学的提议下,《蔷薇族》开辟了一个征集女性读者投稿的专栏,为了与红蔷薇做对比,伊藤文学选用白百合作为指涉女同性恋的意象,将这个栏目命名为“百合族的房间”。1980年,一份以女同性恋者作为核心目标读者的杂志《ALLAN》创刊,这份自我定位为“为了少女的耽美派杂志”专门设立了一个“百合通信”栏目,以服务于女同性恋者征求恋爱对象。从1980年代开始,以“百合”来指称女同性恋的做法逐渐受到广泛的认知。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文艺界,本就存在着不少描绘少女之间的“S”关系的“S小说”(エス小说),如吉屋信子的《花物语》、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湾》等等。这里的“S”,是Sister(姐妹)或者Sisterhood(姐妹关系)的首字母,指的是日本女校的女学生在重视精神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别亲密的关系。这条“S”小说会被回溯性地指认为“百合”文艺的源头,而在日本的ACGN文化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条继承和发展“S”精神的文本脉络,这些描绘少女之间亲密情谊的ACGN与明确的女同性恋题材ACGN都被称作“百合系作品”。

日本的百合系作品经由互联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华语地区也培育了一批热衷于百合题材、百合CP的人群,他们自称为“百合党”、“百合控”。这些华语地区的百合控大致从2003年开始逐渐形成趣缘社群,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虚拟社区。在这些社群的成立初期,最具影响力的百合系作品当属由今野绪雪的轻小说《玛莉亚的凝望》(又译为《圣母在上》)改编的同名动画,这部描写女子学校高中生之间细腻的情感互动的作品,也因此深刻地影响了华语地区百合控对“百合”概念的理解。中国的许多百合控以《玛利亚的凝望》及同时期类似作品为基准,回溯性地追认旧有作品的“百合属性”,将《美少女战士》、《少女革命》等指向少女情谊与暧昧关系的作品认定为“百合经典”,而女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则相对较少受到关注。

因此,在华语地区的网络趣缘社群中,“百合”与“GL”、“拉拉”、“蕾丝边”等社会流行语形成了一种看似同义、实则又存在微妙差异的关系。“GL”更偏重于女性之间的情欲和肉体关系,携带有更多的情色意味;“百合”则更偏重于精神恋爱,或是指涉一种“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状态。“拉拉”、“蕾丝边”则是由表示女同性恋的英文单词“Lesbian”衍生而来的概念。“蕾丝边”是对“Lesbian”的音译,“拉拉”则来自于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性恋题材小说《鳄鱼手记》对“Lesbian”一词的本土化翻译。这两个概念都联系着现实的性别议题,尤其是“拉拉”,在中国的不少女性主义者的理论建构与社会实践中,不仅包括女同性恋(Lesbian),而且还包括女双性恋(Bisexual)、跨性别(Transgender)和间性人(Intersex),呈现出认同女性权益的性少数群体的多元联结。而“百合”与“GL”则是源自二次元文化的用语,对于严格区分这些概念的“二次元宅”来说,ACGN中的“百合”带有想象性与虚拟性的特征,与三次元的女同性恋之间横亘着某种“次元壁”。

但是,也有很多人在相当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百合”这个词语,对于他们来说,“百合”这个概念不仅包含上述这种狭义的“百合”,还可以涵盖强调肉体性爱的“GL”与现实生活中的女同性恋。

与此同时,随着“伪娘”亚文化的兴起,在二次元文化中还出现了“伪百合”的概念。伪百合的ACGN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类型:其一,男性角色在外貌和举止上都较为女性化,导致女性角色误以为他是女性并爱上他,代表作有《少女爱上姐姐》等;其二,男性角色有明确的“异装”爱好,穿着女装出现在公众场合,导致女性角色将他当作女性并爱上她,代表作有《玛莉亚狂热》等;其三,男性主角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发生性转换,拥有了生理性别为女性的新身体,并与女性角色发生恋爱关系,代表作有《女生爱女生》等。

(林品编撰)

【ABO设定】

我觉得比起ABO来,哨兵向导的灵肉结合更合我的胃口。

很多ABO文里的肉和情节根本不搭界,肉出现得太突兀了。

有些人现在就把ABO当成催情剂文来写,一点意思也没有。

ABO是中文地区对“Alpha Beta Omega Dynamic”这一短语的缩写。它是同人写作中的一种特殊设定,假设人类除了男女的性别区分之外,还有副性别,分为Alpha、 Beta和Omega三种,两种性别联合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和性相。ABO这个设定来自美国的耽美同人社群,如今在整个中国同人圈影响力颇大,并已经应用在非同人写作的原创耽美写作之中。

Alpha 、Beta和Omega是模仿社会性动物(如狼)的社会结构做出的人类社会形态假想。Alpha处于权力顶端,在人类ABO设定中,一般呈现为勇猛好斗、占有欲强的性格,无论男女都有阳具,并有极强生殖力;Omega则是权力底端的温顺人类,他们无论男女都会周期性陷入结合热的发情状态,散发出信息素(在动物学中通常称为“费洛蒙”或“外激素”,而在ABO写作中通常译作“信息素”)让Alpha发狂而产生交合,因此他们在普通状况下会不断怀孕生子;Beta介于两者之间,有些像蜂群中的工蜂,性对他们没有对另两种性别那样重要,而且他们的绝对数量占人群的大多数。Alpha和Omega的性交行为在这个设定中类似犬科动物,表现为有外激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味道;Alpha有阴茎结,会在性交结合后卡在Omega生殖道内并保持很久。另一个设定是Omega在后颈有一个腺体,会和Alpha的唾液发生反应,一旦Alpha用牙齿咬破腺体处的皮肤,Alpha和Omega就从生理上结成一种牢不可破、很难用外力分开的结合,终其一生不会变化。这种结合会使双方的信息素互相融合并发生改变,从而使双方生理和心理上互有依赖。除了某些设定中没有Beta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类有主副两种不同的性别区分,六种性别可能,一下让社会的呈现形式复杂了许多。英语同人圈最重要的同人文库之一,Archive of Our Own(意为“我们自己的档案馆”,简称AO3)网站上的一个作者norabombay为方便创作,专门讨论了六种性别的三十六种组合之间的生殖可能性,并列成了表格。

ABO这个设定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代《X档案》粉丝圈的一些小众同人写作,而真正呈爆发性流行的,是2011年之后。这个设定出现在美国电视剧《邪恶力量》网上的匿名kink meme网页上,第一次出现是2010年10月,第二次2011年4月之后呈病毒式增长。kink一般指不同寻常的性癖,所谓kink meme,指的就是英语同人圈中包含此类内容的短小写作提纲。英文的很多同人圈都有kink meme专门讨论串和页面。一旦有人提出有趣的提纲,有兴趣的人就会拿来写作,回复在这条提纲讨论串下面。由于此类写作普遍更加边缘化和禁忌化,很多写作回复都是匿名的。ABO设定在英文同人圈中声名鹊起后,2011年10月它通过当时爱好者众多的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同人圈引入中文同人圈,并立刻触发爆发性流行。现在这个设定在中文网络上,已经通过英语媒体作品的粉丝圈蔓延到了其他同人圈,包括日本和中国本土媒体作品的同人圈,更进一步产生了基于ABO设定的原创耽美小说。

在中文同人圈,现如今常有“欧美圈三大设定”这一说法,指的就是ABO设定,哨兵向导设定,以及虐恋(BDSM)设定。哨兵向导设定基于1990年代的一部美国电视剧《哨兵》的宇宙观,设定存在一些感官和体能超强的人类,为哨兵;哨兵由于感官过于发达,需要有超强缓解和屏蔽能力的向导为其疏导。哨兵和向导的结合一般牵涉肉体和精神双方面。“BDSM”设定在三大设定中往往不是其真实世界中的亚文化和性行为模式,而是包含着生理化的角色扮演,即:人类的支配和服从身份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且不可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这所谓三大设定是中国粉丝的流行说法,在英文中并无对应。其实,这三个设定在中国的接受也并不平衡,ABO设定是最火爆的,哨兵向导设定受欢迎程度显著低一些,而BDSM设定则很少有人用。这三者的共同点是将性别这一在耽美文中已被统一的维度重新强行区分,配合以比男女区分更加死板的角色扮演,看在原文本中强势有力的男性主角如何在新的社会想象中突破性别或者其他强制性角色扮演的桎梏。

ABO设定的写作中,虽然有三十六种性别组合可能性,但是大多数使用ABO设定写作的同人作者依然只写Alpha男性和Omega男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另外较为常见的还有双Alpha或者Alpha和Beta之间关系的探讨。一般认为ABO设定的写作中性关系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一个半开玩笑的说法叫作:“不以炖肉为目的的ABO都是耍流氓。”炖肉此处的意思就是详细描写性行为过程。ABO设定的同人小说中,大部分都有相当详细的性行为描写。而由于ABO设定中所有Omega都可以怀孕生子,这也为男男生子的可能性大开方便之门。当然,这两个目的通过其他设定也完全可以实现,ABO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其设定本身带有的情节张力,一种无法轻易克服的障碍,能使情节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ABO设定将人类社会的既有性别秩序推翻,而代以全新的另一套权力系统,因此使得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取向、性行为、性表达和各种性相关的成见和刻板印象反复地得以重新审视,推翻或者重新建立。用ABO设定来写同人文,尤其方便了读者和观众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考虑原文本中男性角色的男性气质表达问题,考虑生殖与社会性别的关系,以及社会性别与行为和外观的表现之间的联系。但ABO依然是一个充满道德禁忌和性政治争议点的设定,比如说发情期性交和强奸的区别问题。争议设定的合法性,并不断地讨论和写作这个设定,也促进了同人圈对这些争议点的理解。

ABO设定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另类的社会想象背景。ABO设定中有一个独特的亚类型,一般称为“O权运动”,其中描述的故事与表现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历史中的女权主义运动史非常相似,想象的是Omega在压迫性的社会中如何奋斗获得权利的。这类作品较多关注ABO设定的性别权力一面,而较少关注其情色一面。

(郑熙青编撰)

【女尊】

要是穿越到一个女尊世界,我一定要娶十个男妃!

这篇女尊文我不要看,男妻生子是我的雷点。

《芈月传》的电视剧也好意思说是女尊?芈月明明是一朵白莲花好不好?

女尊是在以女性为尊的时空背景下进行两性易位书写的女性向网络文学类型,也指代一种女性向特有的女强男弱、女尊男卑的世界观设定。

女尊是女强的加强版。早在2004年,刚刚摆脱台湾言情影响的晋江原创网,就已经生长出女强、女尊的创作倾向,2005年之后正式出现了带有“女尊”标签的作品。常见的女尊文,通常也是架空文或穿越架空文,一切都发生在一个高度幻想的非现实世界中。从温和到激进,女尊的惯用设定有:女强男弱,女尊男卑,女婚男嫁,女主外男主内,女性成为“女儿国”式的权力机构的主体,女性孔武有力,男性温驯柔弱;女性奴役男性,甚至由男性负责生育。这些设定不同程度上颠倒了男女的社会地位和生理职责,有时是女主角的个人行为,作者通过赋予其“超能力”,使女主角登上至尊之位,如女尊的早期代表作《且试天下》(倾泠月,2004年),就是女皇风惜云的个人舞台;但更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使女性地位获得集体性的提升,如《四时花开之还魂女儿国》(宫藤深秀,2006年),女主则重生穿越到了一个女尊男卑的“女儿国”世界。

此外,女尊还常常带有“逆后宫”的配对模式,有的甚至接受NP的倾向和“1vN”(即1vsN,一对多,与“1V1”即一对一,“一生一世一双人”模式相对应)的结局。“后宫”指的是一个男主角与多个女性角色建立情感关系,如同古代皇帝坐拥后宫佳丽,这在男性向ACGN文化中是一个较为成熟的配对模式。而“逆后宫”则是一个女主角与多个男性角色建立情感关系的配对模式,与日本ACGN文化中的“乙女向”类似,带有“男色消费”的性质,在耽美中也可以表现为一受多攻。2004年,蒋胜男的《大宋女主》、姒姜的《情何以堪》和倾泠月的《且试天下》,已经或多或少地开始展现出“逆后宫”的倾向。2005年9月,葡萄的《青莲记事》和流玥的《凤霸天下》几乎同时开始在晋江原创网连载,这两部作品共同创造了“女穿男”的经典穿越模式,并引爆了2006—2007年晋江“逆后宫”配对模式的风潮。当时正处于上升期的女尊文也作为一股中坚力量,与耽美的一受多攻共同汇成了这一潮流。

女尊和耽美一样,由于性别的易位和倒置,具有天然的女权主义革命色彩。然而女尊显然不是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有效办法,它更多的是一种报复性、游戏性的反叛,甚至未必能起到安慰作用。当女性读者意识到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一类型便难以为继。2009年之后,在晋江走过了鼎盛时期的女尊开始步入下滑期,之后虽然还有一些作者在坚持这一类型的写作,但作为世界观设定的女尊已经逐渐瓦解。

(肖映萱编撰)

【虐/虐身/虐心】

最近看多了甜文,想找一篇虐文来哭一哭。

这文是个BE,虐得我吐出一口老血!

比起虐身,我更喜欢虐心,杀人不见血。

虐与甜或宠对应,是网络文学的一种情节元素或情节发展倾向,即以“虐身”或“虐心”的方式,使小说中主角的一方或双方遭遇各种痛苦折磨,在虐主角的过程中,实现虐读者的最终目的。

虐恋一词来源于欧美SM(Sadomasochism)虐恋亚文化,虐身与SM更是密切相关。但女性向网络小说中的虐,并不是SM意义上的虐恋,而是真的对主角身心进行残害和凌虐。

虐文中的虐身,与SM行为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SM行为是建立在受虐与施虐双方均是自愿的基础上,受虐方往往是享受着施虐方的“服务”的,且有安全性。但虐文中的虐身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受虐方通常是非自愿的,程度严重时甚至构成单方面的纯粹暴行,包括过分的性行为、残忍刑罚、武器造成的直接身体创伤,对受虐方造成的身体损伤也远远超出一般SM行为可以控制的安全范围;另一方面,在阅读接受领域,这种虐身行为只是一种设定,是以作者与读者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契约为前提,进行的一种心理试验。读者阅读虐文的过程,与SM行为中的受虐过程十分相似,作者作为施虐者,为受虐的读者提供安全的服务,这与生活没有任何对应关系,也不指涉现实,因此同样具有自愿性和安全性。

虐身文主要出现在女性向发轫时期的作品中,且在耽美作品中更为常见,程度也比言情作品要重得多。被施暴的对象一般是女主角或耽美小说中的受,且常常带有激烈的情色场面描写。如2001年柠檬火焰在露西弗俱乐部连载的耽美小说《束缚》就是虐身的代表作。小说中小受卧底警察的身份被疯狂恋上他的黑帮首领小攻发现后,小攻和其他黑道众人对小受施以极残酷的刑罚,这些场面都是小说描写的重点。

虐心的界定则相对笼统,从琐碎的误会、争吵,到至亲至爱反目成仇、相爱相杀、相忘于江湖,虐的程度跨度很大。与虐身相比,虐心虽然很少直接对身体造成损害,却往往能杀人于无形,对读者的伤害往往比角色还大。

女性向虐文往往遵循这样一个潜在逻辑:受虐方在被虐的过程中承受的痛苦与他/她愿意为爱情付出的代价是等值的,受虐方能够在受虐过程中确认爱情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施虐者往往成为受虐者的俘虏。虐文的一种主流情节模式是:男主角(攻)无意间做出了伤害女主角(受)的行为,或是因找不到其他有效途径向女主角(受)传达、索取爱意而故意实施伤害行为,在这个施虐与受虐的过程中,两人相爱了,随后要么因为女主角(受)无法原谅男主角(攻)此前的行为,要么发生了其他误会,总之受虐的一方变成了陷入情网、悔不当初的男主角(攻)。这就是耽美虐文的经典模式:先虐受,再虐攻——且虐攻一般是虐心,极少涉及到身体上的SM行为。

虐文一直是女性向的重要类型,晋江原创网自2003首创标签系统以来就有了“虐恋情深”标签。所谓小虐怡情、大虐伤身,虐在女性向作品中往往是爽点的一种,有时甚至会为虐而虐,但虐文不一定指向BE(Bad Ending),最后多数能够逆转成HE(Happy Ending)。而女性读者为虐文哭得死去活来的阅读过程,正能获得SM行为中受虐方接受施虐方服务时才能享受到的快感。

2007到2009年前后,随着女频言情文从清穿到种田、宅斗的转向,此前大行其道的虐文渐渐从主流基调变成一种设定或情节元素,在言情文中越来越少有专门的虐文,甜文、宠文转而成为主流。但在耽美创作中,虐文与甜文一直齐头并进,始终占据着主流的一脉。

(肖映萱编撰)

【玛丽苏】

《芈月传》这部电视剧里的女主角符合一切传统玛丽苏人物的要求,出身高贵,没什么真本事还全程开挂,男人见了都迈不动腿,还自带白莲花属性,招人烦就理所当然了。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女主角强势并不代表她是个苏。

我特别特别苏梅长苏!他实在是太招苏了!

我是个楼总苏(指《伪装者》里的人物明楼)。这个人物简直苏破天际!人设苏,背景苏,演员的颜和气场更苏,请看我的迷妹脸!

玛丽苏在如今中文网络中通常指一种过度自我投射的写作,多数情况下指年轻女性作者将自己本人幻想成为故事中的一个万人迷的万能女主角,在故事中和多个迷人的男性人物互动的情况。“玛丽苏”这个概念非常复杂,在日常使用中外延并不稳定,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污名词汇,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也许会比本文中叙及的更复杂多样。

玛丽苏来源于美国早期《星际迷航》电视剧粉丝圈,著名同人作者保拉·史密斯于1973年创作了一篇《星际迷航》同人小说,《一个迷航粉的故事》。这篇只有五百字的超短小说用戏仿的手法写了“全星际舰队最年轻的中尉,十五岁半的玛丽·苏”的故事:她加入进取号,受到柯克舰长的追求,却严词拒绝了柯克舰长;紧接着在一次任务中由于她出众的能力,用发夹撬开了锁,拯救了整艘战舰的人,却不幸染上病毒,最终在柯克、斯波克、麦考伊和司考提等一众悲痛的主角环绕之下死去。整篇文章文字刻意地幼稚简单,情节夸张荒诞,除了平铺直叙的主要情节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和转折,造成戏仿的喜剧效果。史密斯自称,她写这篇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充斥着《星际迷航》同人志上的低劣小说。她认为玛丽苏是一种糟糕的人物,这个人物将原作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和故事彻底扭曲,完全为自己服务,因此才令人反感。

最早的“玛丽苏”严格指未成年女性为主角的故事,文中女主角的名字一般和作者的真实姓名有关,而且该女主角和她心仪的男性人物之间一般没有性关系。如今这个词在日常使用中已逐渐泛化。但“玛丽苏”作为同人的亚类型,从一开始就没有严格定义,其判断标准在文字本身上体现得并不明显,多依靠“过度自我代入”、“过度意淫”、“不符合常识”、“水平差”等模糊而主观的标准判定,因此玛丽苏的指涉往往混乱地在“糟糕的自我中心的写作”和“有原创女性角色的同人作品”的极端之间摇摆不定。

“玛丽苏”一词现在也应用于其他流行文化圈。在中国,正是其脱离了同人圈的使用令这个词在大众文化中一炮而红。在中国,“玛丽苏”一词对应的最经典形象,是一个年轻单纯出身豪富的天才少女,容貌宛若天人,有着奇特颜色的头发和眼睛,并有一个长度骇人、堆砌辞藻但并无实际意义的名字,如“冰晶泪蝶·恋雪·R·殇紫雪丽莎·薇雅拉”。值得注意的是,虽说这些网络爆红的玛丽苏小说都号称是发表在百度贴吧等年幼网民出没的地方,但是并不能肯定是否一开始就是出于讽刺恶搞的态度杜撰出来的。大众语境下的玛丽苏,通常就是指这种极度夸张自恋的低劣作品,纯粹以幻想自己和受欢迎男性角色之间的互动为目的。由此引申开来,很多流行文化领域内的原创作品,如果也存在类似的万能、万人迷的女主角,行文鼓励自我代入,并且写作水平和审美低劣的话,也会被称作“玛丽苏”。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流行青少年小说《暮光之城》,近期的国产热播剧电视剧《芈月传》等。

“玛丽苏”一词有男版的对应说法,英语中是Gary Stu(加里·斯图),或者Marty Stu(马蒂·斯图),而中文中常用的男性化说法是“汤姆苏”和“杰克苏”。一般而言,男性版玛丽苏的词汇相对很少出现。现在的英文粉丝圈中,对于大力挞伐女性玛丽苏人物,而对同样没有真实情节支撑的万人迷万能男性主角视而不见这个现象,已经有不少人做出反思。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玛丽苏也是一个性别问题。

在用法上 ,玛丽苏可以作为名词,指玛丽苏类型的女主角;可以作形容词用,指文本有玛丽苏的倾向。这两种用法,既可以使用完整的“玛丽苏”一词,也可以直接用简称“苏”。这个简称还衍生出了一些用法,说一个特别有魅力的角色苏,其实是说这个角色特别招人喜欢,让人想化身玛丽苏和他亲近。因此“苏”还可以作动词用,就是指倾心于某个角色,恨不能成为玛丽苏进入文本中间去。再衍生开去也可以将人物名称加“苏”表示自己对人物喜爱到极致,完全拒绝理性讨论的身份。后三种用法里,“苏”的贬义含义已经基本没有了。

(郑熙青编撰)

【“女性向”单元会话】

呆毛狼:你们最近看《芈月传》了没有?这玛丽苏剧简直浑身槽点。

暖巨巨:对啊,本来想看个女尊的剧,结果满眼圣母白莲花。

御姐肖:我本来也没想看的,直到我在B站看了孙俪和刘涛的百合向视频=w=

呆毛狼:孙俪这部里不够萌啊,同是宫斗,《甄嬛传》精彩多了。芈月就是个傻白甜,要是没有霸道总裁,顶多活到第三集。

暖巨巨:就别提《芈月传》了,今年这些电视剧里面,还是《琅琊榜》看着顺心,至少卖腐卖得漂亮,有大把CP可刷。

御姐肖:没错没错!你们告诉我,是我腐眼看人基,还是这部剧真的腐到没眼看了?

呆毛狼:这电视剧的原作本来是篇耽美吧?后来才改成现在这种BG不BG、耽美不耽美的中间态的。不过朦胧暧昧的基情什么的,难道不是最美了吗?

暖巨巨:什么?本来是篇耽美?在哪个网站连载的啊?攻受配对是梅长苏和靖王吗?

御姐肖:我记得是在起点?那应该是男频啊。

呆毛狼:最早是在晋江,后来转到了起点女生网,不是起点。再说了,男频文也可以是女性向嘛~

暖巨巨:233我知道了,比如说《全职高手》,就是男频里的女性向╮(╯▽╰)╭

呆毛狼:说到攻受,我觉得这两个人都不够攻是怎样……不过话说这故事的西皮(CP)就没几个不虐的,从头虐到尾。

御姐肖:的确好虐,为苏哥哥一大哭!官方插刀,只好同人发糖了,求推靖苏文!不吃ABO!

呆毛狼:嘶,这CP的好评文好像都还挺虐的。破壁哨可能有几篇还比较甜,待我去Lofter翻一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与‘主流文学的重建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邵燕君,批准号14BZW150】

郑熙青,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候选人。译著有詹金斯《文本盗猎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

肖映萱,北京中文系在读硕士生。已发表《废柴精神也是精神——妖舟笔下网络一代“小市民”处世哲学》等论文若干。

林品,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生。已发表《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金融危机语境下的好莱坞革命叙事》等论文若干。

猜你喜欢
同人
《兰亭集序》文本关节梳理与再诠释
《哪吒之魔童降世》:孤独者的自我拯救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阀下网络传播中的同人创作
同人周边项目概述
次元之壁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