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变革与母公司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016-07-03 14:08张莹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母公司报表盈余

张莹

(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兰州730070)

会计准则变革与母公司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张莹

(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兰州730070)

借助于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自然实验,使用2001-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会计准则变革后母公司盈余信息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的结果发现:在新会计准则下,母公司净利润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在合并报表净利润基础上的增量决策信息。这表明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分工的安排,对于优化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会计准则变革;母公司盈余信息;决策有用性

一、引言

企业集团是广泛存在的组织形式。对企业集团而言,母公司究竟应该只披露合并报表(“单一披露制”),还是同时披露母公司与合并报表(“双重披露制”),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热点[1]。与此同时,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合并财务报表的披露制度: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单一披露制”和以德国、日本与我国为代表的“双重披露制”。这两种制度下合并报表编制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单一披露制”基于母公司理论,“双重披露制”则依据经济主体理论。然而,在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简称IAS)趋同的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面对不同披露制度共存的局面,采用了“兼容共济”的态度,并且基于现实的考虑,在会计准则中分别对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进行了规范。

根据决策有用观,企业报告的财务报表信息应能够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这也折射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母公司、子公司和合并报表的利润信息在股票定价和信贷决策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呢?为了揭开这一“黑箱”,许多文献从多种视角探讨了合并报表利润、合并-母公司利润差异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性。Walker(1976,1978)的分析性研究认为,在报告利润方面,合并利润表并不能比母公司单独利润表提供更好的基础[2-3];Pendlebury(1980)和Francis(1986)指出,合并报表编制中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信息遗失,这就需要单独的母、子公司的利润信息[4-5]。此后,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做了进一步检验。例如,Harris et al.(1997)、A-bad et al.(2000)、Havas et al.(2000)、Herrmann et al.(2001)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6-9]。我国学者戴德明等(2006)、陆正飞和张会丽(2009)、王鹏和陈武朝(2009)、陆正飞和张会丽(2010)、何力军和唐妤(2013)等,对合并报表或合并-母公司报表利润差异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10-13]。

之前的研究已经关注我国会计准则变革前后,在合并报表编制理论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合并报表利润和合并-母公司利润差异的决策有用性,但忽视了母公司报表净利润的决策有用性。2006年我国发布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这意味着只有子公司分红时,母公司以投资收益形式确认为净利润,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也仅反映母公司自身实现的净利润和来自子公司的分红收益。在此背景下,母公司报表利润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否会发生变化呢?陆正飞和张会丽(2010)认为合并报表净利润为股东和债权人决策提供了基础性盈余信息,而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具有补充作用[12]。为此,本文借助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契机,考察准则变革前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是否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关的增量信息。利用2001-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母公司净利润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具有增量的决策有用性。这说明在新会计准则下,股票投资者和债权人仍然关注母公司的净利润。

本文的学术贡献表现为:(1)此前的研究多是关注合并报表编制理论变化后,合并报表以及合并-母公司报表利润差异的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变化,而忽视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母公司净利润是否能够提供增量的决策信息,本文则不仅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还进一步分析了母公司净利润是否对债权人也具有决策有用性;(2)相较于王鹏和陈武朝(2009)、陆正飞和张会丽(2009)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区间涵盖了2006年新准则颁布前后的多个年份,更有利于动态地考察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回顾

编制合并报表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目前存在三种理论: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黄世忠和孟平(黄世忠和孟平将这三种理论称为:母公司观、主体观和所有者观),2001;戴德明等,2006)[1,14]。母公司理论认为,从控制的角度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不仅限于属其所有的部分,也包括少数股权的应享份额,因此纳入合并报表的是子公司的全部资产与负债。经济实体理论认为子公司虽然为母公司所购买,但是其本身依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权理论则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拥有的资源。根据这一观点,当母公司合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时,应当按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股权比例,合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合并报表的规定则体现了母公司理论向经济主体理论的转变。

决策有用观认为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具有决策有用性。因此,很多学者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分析合并报表、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母公司报表差异的信息含量。早期,Walker(1976,1978)、Pendlebury (1980)和Francis(1986)等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性研究[2-5]。然而,在实行“单一披露制”的国家,单独的母公司报表数据无法获取(Harris et al.,1997;Abad et al.,2000;Havas et al.,2000)[6-8],因此,针对上述话题的实证研究多是针对实行“双重披露制”的国家展开的,Harris et al.(1997)、A-bad et al.(2000)、Havas et al.(2000)、Herrmann et al.(2001)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决策有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6-9]。例如,Harris et al.(1997)对德国公司的研究为合并财务报表比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更具价值相关性提供了微弱的证据,但在不同年份,这一结论不具有一致性[6]。Abad et al.(2000)对西班牙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合并财务报表比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或者比不合并能够提供更相关的信息[7]。Havas et al.(2000)分别对合并报表盈余与子公司报表中归属母公司的盈余进行研究,发现在1993~1995年间,合并报表的盈余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却比母公司报表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略低;同时还发现合并报表并没有提高估值模型的解释力[8]。Herrmann et al.(2001)通过对日本股票市场的研究发现,在预测未来时期合并报表利润时,母公司个别盈余和子公司盈余都是非常重要的[9]。

关于我国市场的研究,戴德明等(2006)通过对1996~2004年间同时披露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按照当时会计制度编制的合并报表在预测集团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并没有显著优于母公司报表[1]。张然和张会丽(2008)的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合并财务报表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从而提供了支持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采用经济实体理论的证据[15]。陆正飞和张会丽(2009)发现,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母公司利润信息能够在合并报表净利润基础上提供增量信息含量[10]。王鹏和陈武朝(2009)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合并报表并不在所有样本期间比母公司个别报表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合并报表能够深入揭示企业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风险。而且,基于经济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报表比基于母公司理论编制的合并报表更具价值相关性[11]。陆正飞和张会丽(2010)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相关决策者如何合理使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做了分析,认为合并报表净利润为股东和债权人决策提供了基础性盈余信息,而母公司报表具有补充作用[12]。何力军和唐妤(2013)也检验了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双重披露的有用性,结果发现,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取成本法核算后,投资者对合并-母公司利润差异存在反应,虽然存在高估的现象,但整理并不存在“信息锁定”的现象[13]。

综上所述,立足于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但对这些文献尤其是国内的文献进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首先,现有的国内文献部分是基于权益法核算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背景下进行的[1]。从成本法视角的研究,多强调合并报表信息的有用性[11],在此基础上,考察合并 -母公司利润差异的决策有用性[10-13];其次,虽然陆正飞和张会丽(2010)综合分析了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的决策有用性[12],但仅是分析性的研究,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撑;最后,之前的研究均未考察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发生改变后,母公司行为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的诱因。本文则试图在这些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希望能为之前的研究提供补充。

(二)研究假设

根据决策有用观,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以使其股东和债权人在股票定价和信贷决策中能够利用公司过去的利润信息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风险做出预测[16-17]。为此,国内外会计学术界,主要是从股东和债权人两个视角考察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本文也遵循这一研究习惯。之前的研究表明,子公司的盈余宣告也会对母公司的股价产生影响[18],这意味着投资者应该可以发现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信息差异[8]。同时,合并报表本身存在的明显缺陷,也需要单独的母、子公司的利润信息[4-5,1],如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的调整、归并以及加总技术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信息遗失。所以,主张合并报表总是优于母公司报表的观点是不准确的[19]。陆正飞和张会丽(2010)的分析也表明,合并报表净利润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了基础性盈余信息,而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则具有补充作用[12]。这说明,母公司报表在向债权人提供独立法律实体的偿债能力、向母公司的非控制股东提供投资风险和股利收入预测信息等方面可以弥补合并报表的不足LOCALREF%[1]。在新会计准则下,母公司净利润和合并报表净利润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但仅使用其中任意一张报表提供的利润信息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都将产生一定的偏差[10]。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母公司净利润能够为股东提供决策相关的增量信息。

假设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母公司净利润能够为债权人提供决策相关的增量信息。

三、研究设计

(一)母公司净利润的投资决策有用性

借鉴陆正飞和张会丽(2009)的方法[10],在考察母公司净利润对投资决策的增量信息含量时,同时采用盈余变动和盈余水平两种盈余反应系数的回归形式。为了考察会计准则改革引起母公司净利润信息含量的变化,在方程中引入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虚拟变量(IFRS),并将其与每股收益和母公司净利润交乘。同样地,我们选择常用的1年期时间窗口来考察上述问题。

盈余变动回归形式的模型如下:

盈余水平回归形式的模型如下:

其中,CAR和CR分别表示企业股票经市场调整的超额累积回报率和实际累积回报率;ΔEPS、EPS分别为企业合并报表每股盈余的变化额和水平值,ΔMGSEPS、MGSEPS分别为母公司每股净利润(母公司经营利润加母公司投资收益)的变动额和水平值,这些变量均经过t-1年期末股票收盘价标准化;IFRS是新会计准则变迁的虚拟变量;借鉴Francis and Ke(2006)、陆正飞和张会丽(2009)的研究[2,10],在回归方程中控制如下变量t-1期值: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盈余持续性(Loss)、市净率(PB);回归中也控制了行业效应。对本文假设的检验,就是要考察模型(1)和(2)中的α3和α4是否显著异于0,以及α3+α4是否显著异于0。

表1 变量定义表

(二)母公司净利润的债务决策有用性

借鉴刘媛媛等(2013)与祝继高等(2011)的研究方法[21-22],检验会计准则变迁后母公司净利润的信贷决策有用性。

其中,Loan分别用新增借款总量(DaltaLoan)和借款收到的现金(CashLoan)表示,使用期初总资产对两者进行平减;ROA为企业集团资产收益率; MGSROA为母公司净利润除以合并报表期末总资产;IFRS为会计准则变迁变量;控制变量包括企业t-1期的如下变量:资产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经营现金流量(CFO)和固定资产比率(FCR);回归中也控制了行业效应。我们重点考察γ2的符号及是否显著异于0。上述各模型中涉及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使用2001~2013年我国沪深A股市场所有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我国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准则从1999年开始执行,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进行两次修订,同时考虑到文章重点考察2007年新会计准则变革前后。因此,本文的样本从2001年开始。遵循研究习惯,对样本做如下调整:(1)删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不属于企业集团的样本(即没有子公司);(3)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样本损失达到最小,文中每一步研究用到的样本量可能存在少许差别,主要原因是各回归模型中相关变量值缺失程度不同。

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数据来自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RESSET),部分财务指标和股票市场回报指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为了控制异常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的Panel A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不难发现,超额累积股票收益率(CAR)和实际累积收益率(CR)的均值分别为0.076 8和0.236 2,总体而言,在研究期间内,上市公司的平均累积股票收益为正;经期初总资产平减后的公司借款增量(DaltaLoan)和收到的现金(CashLoan)分别为0.039 8和0.303 2,标准差为0.113 7和0.229 1,说明各公司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经上一期末股票收盘价调整后的母公司每股净利润(MGSEPS)及其变化额(ΔMGSEPS)的均值分别为0.017 9和0.000 4;经上一期末股票收盘价调整后的公司每股收益(EPS)及其变化额(ΔEPS)的均值分别为0.023 5和0.001 1;母公司净利润除以集团总资产比率(MGSROA)的均值为0.022 3。

表2的PanelB报告了主要变量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差异检验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新准则实施前后,超额累积收益率(CAR)和累积收益率(CR)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提高;公司借款增量(DaltaLoan)和收到的现金(CashLoan)均显著下降;母公司每股净利润(MGSEPS)及其变化额(ΔMGSEPS)、每股收益(EPS)及其变化额(ΔEPS)的均值显著提高;母公司资产利润率(MGSROA)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提高。

表3报告了主要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对于模型(1)而言,母公司投资收益(MGSINVP)与母公司经营利润率(MGSROE)和母公司经营利润为负(MGSLoss)的关系显著为负,而与母公司经营利润下降(MGSDeclin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模型(2)而言,超额累积收益率(CAR)与每股收益变化额(ΔEPS)和母公司每股净利润变化额(ΔMGSEPS)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模型(3),累积收益率(CR)与每股收益(EPS)和母公司每股净利润(MGSEPS)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模型(4),公司借款增量(DaltaLoan)与MGSROA负相关,但不显著,公司借款收到的现金(CashLoan)与MGSROA负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另外,也可以发现,同时纳入各模型中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小,这也减轻了多重共线性对模型回归结果的影响。

(二)母公司净利润的投资决策有用性

表3 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

对模型(1)和(2)的回归结果报告在表4中。在盈余变动回归模型中,IFRS*ΔMGSEPS的回归系数为1.64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新准则实施后,母公司净利润具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同时,F检验的结果显示,β3+β5=0在1%水平上异于0,这说明,母公司净利润在新准则下能为投资者在合并净利润基础上提供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文中所提假设得到部分证实。在盈余水平回归模型中,IFRS*MGSEPS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F检验在1%水平上拒绝β3+β5=0的假设,这同样支持了文章提出的假设。

(三)母公司净利润的信贷决策有用性

表5中报告了对模型(3)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以当年信贷增量还是以借款收到的现金作为被解释变量,MGSROA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母公司净利润越大的公司,获得的信贷资金越多。然而,IFRS*MGSROA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母公司净利润与获得银行信贷的关系减弱。这表明,银行等债权人能够有效的利用母公司净利润信息,即母公司净利润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了增量信息含量,这与文中假设相符。

表4 会计准则变迁与母公司净利润投资决策有用性

表5 会计准则变迁与母公司净利润的信贷决策有用性

(四)稳健性检验

文中在考察母公司净利润决策有用性时,均使用变量的滞后一期,这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弱内生性问题;在相应回归中,我们已经加入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并控制了行业特征,有效的缓解了遗漏变量问题;对上述所有回归的多重共线性水平进行检验,发现总体VIF均小于5,说明结果不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1)分段回归。文中将IFRS与考察的变量进行交乘,以此检验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相应关系的变化。在此,将样本分为2001~2006年和2007~2013年两个区间,分别重复上述回归,并检验相应变量在不同区间内的差异,结果仍支持文中假设。(2)删除异常样本。2008年为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一年,这一外生冲击可能冲击母公司净利润的决策有用性,为此,我们剔除了2008年的样本,重复文中回归,结果未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文中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五、结论

本文使用2001~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2006年会计准则变革前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的决策有用性是否发生变化。实证结果发现:在新准则下,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合并报表净利润之外的增量信息含量。这意味着在经济实体理论为基础的合并报表编制理念下,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仍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这样说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有效地区分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净利润信息。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分工的安排,对于优化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具有积极意义。

[1]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2006,(10):10-17.

[2]Walker R G.An Eval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Consolidated Statements[J].Abacus,1976,12(2):77-115.

[3]Walker R G.Consolidated Statement:A History and Analysis[M].New York:Sydney University Press,1978.

[4]Pendlebury M W.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heory to Accounting for Groups of Companie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1980,7(1):105-117.

[5]Francis J R.Debt Reporting by Parent Companies:Parent-only versus Consolidated Stat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86,13(3):393-403.

[6]Harris T S,M H Lang,H P Moeller.Unconsolidated versus Consolidated Accounting Measur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isted German Companies[C].Graz: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97.

[7]Abad C,J Laffarga,A Garca-Borbolla,M Larrn,J M Piero,N Garrod.An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Relevance of Consolidated versus Unconsolidat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Evidence from Quoted Spanish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2000,11(3):156-177.

[8]Hevas D L,G Karathanassis,N Irioti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Value Relevance of Consolidated Earnings Figures under a Cost of Acquisition Regime[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0,10(6):645-653.

[9]Herrmann D,T Inoue,W B Thomas.The Relation Between Incremental Subsidiary Earnings and Future Stock Returns in Japan[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2001,28(9-10):1115-1139.

[10]陆正飞,张会丽.会计准则变革与子公司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J].会计研究,2009,(5):20-28.

[11]王鹏,陈武朝.合并财务报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9,(5):46-52.

[12]陆正飞,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的合理使用——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选择[J].会计研究,2010,(4):7-12.

[13]何力军,唐妤.成本法核算下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双重信息披露有用性研究[C].威海:第十二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3.

[14]黄世忠,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1,(5):18-23.

[15]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8,(12):39-46.

[16]Finger C A.The Ability of Earnings to Predict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 Flow[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4,32 (2):210-223.

[17]Rutherford B A.An Introduction to Modem Financial Reporting Theory[M].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2000.

[18]Graham R C,C E Lefanowicz.Parent and Subsidiary Earnings Announcements and Parent and Subsidiary Valuation[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7,28(1):3-17.

[19]Wolk H I,J L Dodd,M G Tearney.Accounting Theory:Conceptual Issues in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Inc,2004.

[20]Francis J R,B Ke.Disclosure of Fees Paid to Auditor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Earnings Surprise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11(4):495-524.

[21]刘媛媛,刘斌,罗楠.盈余储备、违约预测与债务契约的有效性[J].预测,2013,(1):12-16.

[22]祝继高,林安霁,陆正飞.会计准则改革、会计利润信息与银行债务契约[J].中国会计评论,2011,9(2):159-172.

[责任编辑:刘 炜]

F233.2;F279.246

A

1672 -5956(2016)01-0098-08

10.3969/j.issn.1672-5956.2016.02.015

2015-03-12

张莹,1985年生,女,甘肃天水人,甘肃政法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实务,(电子信箱)zhangying-314@163.com。

猜你喜欢
母公司报表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LabWindows/CVI中Excel报表技术研究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从三大报表读懂养猪人的成绩单
即将成为全球最大?Cervelo母公司Pon正式报价Accell
论母子公司架构下母公司股东查阅权扩张
月度报表
月度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