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名师教育情怀的重要性及案例分析

2016-07-04 08:56贾瑶
亚太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

贾瑶

摘 要:历史学科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增强民族责任感,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高低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名师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历史学科;名师成长;教育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87-01

案例分析: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正因为如此,以培养名师、打造名师为主题目标的“名师工程”成为各地和各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与目标。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意识、人格、情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历史学科更需要名师。

一、历史名师及其特征

(一)名师及历史名师的概念。关于名师的界定和概念,不同专家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名师就是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在教学领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论,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学科领域的杰出代表。历史名师也就是名师中的一类,他们是历史学科领域的精英,具有名师的共同特质。

(二)历史名师的特征。师德方面: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由于历史教育的有着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任务,历史教师更是要秉承国家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专业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历史知识,而且应博览群书,还应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熟悉专业知识的学科构架、研究热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扎实的教学功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科研方面: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发现问题,将教学实践问题转化成研究任务,实现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知与探究及对教学规律的揭示,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二、教育情怀在名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教育情怀。所谓教育情怀就是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一种个人情感。教育情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它基于对教育无比崇高的热爱之情,基于在教育事業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懈努力,基于对教育事业的认同。它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能够渗透到教师的职业生涯乃至生命历程中。对于名师来说,教育情怀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支撑名师坚持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精神力量。

(二)历史名师案例分析。历史学科被学生视为可有可无的科目,被家长认为是随便背一背就能考出好成绩的科目。然而,历史学科却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历史教师在面对这家长和学生这样的一种态度,更需要的是教师坚持最初的那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发挥教育情怀的重要作用。以下几位历史名师正是拥有极其崇高的教育热情,支撑着他们专业的发展,最终成为名师。

历史教学专家钱放先生,钱老师自大学毕业分配到乌鲁木齐市第一女中,一直到1996年,40多年时间,始终在中学教学一线工作。在这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钱老师不仅上课,而且还从事教研工作。钱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中学教学与研究人才。改革开放后,新疆中学历史教师紧缺,急需补充师资力量。除此之外,钱老师还心系天山,关注新疆的民族教育的事业。钱老师积极行动与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组建了《新疆地方史》(中学版)编写组。正是由于钱放老师40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为新疆中学历史教育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才有了今日新疆中学历史教学的喜人成果。

历史教育学者龚奇柱先生,196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在重庆三中执教22年,1984年调入重庆教育科学研究所。龚老师在中学一线执教22年,在教学一线积累了大量教学实践经验。龚老师从总结教学经验起步,又开始了学科教学研究,之后又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还主持编写历史教材。龚老师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历史教育中,直到现在78岁高龄,都还没有停止历史教学研究的步伐,真正将历史教育融入了生命中。

历史教育专家王铎全先生,1935年生于福建永安。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到1997年退休,一直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王老师在历史学方面有很多成就,如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历史教学法研究方法论”、“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等课程;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多项荣誉。不同于钱放先生和龚奇柱先生,王老师是大学历史教师,但是王老师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教育情怀,对历史教育充满热情。用王老师的话来说,他一生有三个不后悔:第一个是选择了师范专业做教师;第二个是不后悔选择历史专业;第三个是不后悔搞教学法。

以上三位历史名师,他们有的从中学一线走来的,也有搞大学历史教育的,不管他们专业成长的路径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力量,那就是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历史学科无限热爱。钱放、王铎全、龚奇柱这三位老先生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从事于历史教育,都经历过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们都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或历史教育研究上。即使到了退休后,他们也没有停止教学研究的步伐。能让他们扎根于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历史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一种教育情怀,是源于他们内心的情感态度。正是这种教育情怀支撑着他们在历史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是他们专业成长中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他们能成为名师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凌水明,葛高芳.试论名师的特征、价值和成长的条件[J].新余高专学报,2004(04):41-43.

[2]陈彤彤.历史学科名师成长研究——以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特级教师陈国兵为个案[D].江苏:扬州大学,2013.

[3]王继平,杨小婷,马秀梅.无怨无悔心系天山——访历史教学专家钱放先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12):4-8.

[4]陈倩,陈德运.将历史教育融入生命——访历史教育学者龚奇柱先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05):4-10.

[5]陈倩,陈德运,马玲玉.不悔的选择——访历史教育专家王铎全先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09):4-10.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
用历史“医治”学生的“心病”
新课程历史“生命课堂”
论虚拟仿真理念在历史类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